廖 闊, 劉龍昌
(湖南工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2)
論服務性學習模式下提升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實效性研究
廖 闊, 劉龍昌
(湖南工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2)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課堂,承擔著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歷史使命,是高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服務性學習模式注重專業(yè)學習和社會服務的結合,以社會學習為其本質(zhì)內(nèi)容,這對不斷更新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育人實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服務性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實效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思想政治理論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根據(jù)學科和課程的內(nèi)容、特點,要聯(lián)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切實改革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學方法與專業(yè)課程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所不同,它包含著對學生思想、認識、心理的啟迪和誘導,以及行為的導向與規(guī)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不僅在于向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以課程為工具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zhì)量,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xiàn)實感染力和教育導向功能,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與學雙主體認同的不同步性、差異性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組織者,教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實施者,逐步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但受教主體學生認同感不強,呈現(xiàn)出強烈的差異性,沒有厘清“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等核心問題,片面地把專業(yè)學習視為安身立命的關鍵,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空洞說教,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在湖南工學院的一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抽樣調(diào)查中,35.7%的學生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不合理或者不完全合理,很多知識是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十余年中反復接觸過的;30.5%的學生對其缺乏基本的認知度,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只有33.8%的學生明確表示完全合理或者基本合理,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教與學雙主體交流的分離性、松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通常由學校黨委、學生處、團委、馬列部或社科部等共同完成,各部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馬列部或社科部負責的“兩課”教學,主要承擔教學育人的任務,但部分教師基本上是屬于上課來,下課走,育人意識淡薄,沒有真正地在教學中融合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三育人”統(tǒng)一職能,使得教師不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不可能真正地做到想學生所想,導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難以實現(xiàn)。
(三)教與學雙主體方法的對立性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時代內(nèi)涵和實際的應用價值,教學方法單調(diào)、陳舊,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與學相分離,學生被動接受,很少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擔心偏離教學大綱的要求,偏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容易采取枯燥單一的注釋說教式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無法突出重點、難點,缺乏深度和廣度,一味灌輸,使教學內(nèi)容不可能真正地內(nèi)化為大學生自己的思想,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
服務性學習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方法,其要旨是在課程教學中設置“服務學習”內(nèi)容,把理論與實踐內(nèi)在地結合起來,將專業(yè)學習和社會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其本質(zhì)是“將社會服務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一種嘗試,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社會服務行動中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并使其在服務社會和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2]服務性學習注重學習與服務并重的理念,強調(diào)學生在社會服務活動中促進自身的學習與發(fā)展,堅持從服務經(jīng)驗中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應把服務性學習納入到學生整體的學科教育規(guī)劃,切實改變高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tǒng)一,注重因材施教,在服務社會過程中著力解決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等問題,切實提高學生轉變學習作風的能力、創(chuàng)新工作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等三種能力,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課程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的新途徑,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現(xiàn)實社會問題和需要結合起來,不斷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雙主體”的作用,凸顯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相互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應從大學生的認知意趣、心理規(guī)律出發(fā),以其思想特點和心理需求為基點,依靠多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思維,調(diào)動其參與熱情,切實改變注釋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發(fā)揮的瓶頸問題。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注重寓思想性于知識性之中,促使教與學的互動推進,遵循理論先行、思維領路、注重實踐的思想,沿著“講解——討論——反思——質(zhì)疑——辨析”基本結構做好四個堅持:
1.重基礎,精講解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例,受涉及的知識點多、課時量有限等因素的制約,如果照本宣科,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講原理時不能只以理說理,要真正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抓重點,精講解。
如在講“馬克思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時,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進行橫向比較,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用康德故事導入的方式,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源流分析清楚,特別要講透徹黑格爾思想體系中所包含的豐富的辨證法(合理內(nèi)核)及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思想(基本內(nèi)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巨大影響,分析黑格爾及費爾巴哈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及缺陷。
2.拓領域,廣討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當人沒有認識客觀必然性之前,人只能是必然性的奴隸,人的行動和活動只是停留于必然王國之中,是盲目的,沒有自由可言。當人們認識了必然,并拿這種對必然的認識指導實踐,去實現(xiàn)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這樣便獲得了自由,就會從必然王國中解放出來,進入自由王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guī)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保?]153這個解釋與學生日常所理解的自由是有差異的。
其實“自由”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不同時代的文化傳統(tǒng)和哲學家賦予自由不同的內(nèi)涵。人類對暴力、戰(zhàn)爭等的訴求,也冠之“自由”之名來聲言自己的合法性,從而使得“自由”的內(nèi)涵太過廣泛,充滿異議、模糊性與不可辨認性。要讓學生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由的內(nèi)涵,可以拓展講解自由的多向度含義,如以賽亞·伯林“兩種自由的概念”,引發(fā)學生的廣泛討論,使教學雙主體構建良好交流的平臺。
3.勤反思,多質(zhì)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不是為學而學,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因此課堂教學要注重聯(lián)系國內(nèi)外實際,針對社會的熱點、難點和學生困惑的問題,正確地教育和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講解和分析,這是加強課堂教學實效性、滲透性和吸引力,發(fā)揮課堂主導性作用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題、反思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一些事例或者名言,讓學生結合理論去反思其中的哲理,啟發(fā)其思辨能力。
4.深辨析,提實效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由于概念比較多,學生對概念常常理解不清或者容易混淆,不善于辯別正誤,區(qū)別真?zhèn)?。這就需要依靠對概念的深辨析,理清概念的內(nèi)涵,聯(lián)系相關概念比較分析,確定概念間異同,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在分析馬克思對資本的兩種劃分時,可以把“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兩種劃分合并教學,系統(tǒng)地從劃分的目的和意義、劃分的標準和依據(jù)、劃分的內(nèi)容等三個方面辨析這兩種劃分異同。
基于現(xiàn)實問題、實踐需要的服務性學習模式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加強知識的綜合性、直觀性、系統(tǒng)性,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由抽象的概說上升到深刻、細微具體的理解,使學生們由感知經(jīng)認同上升為內(nèi)化的心理接受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理論講解之前,先由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舉出一些歷史的或現(xiàn)實的事例,讓學生邊思考邊聽課,然后再讓學生用所學的理論回答提出的問題。依托實踐的教學方法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改變學生對枯燥理論的厭煩心理。
其次要樹立學生的思辯意識。服務性學習必須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運用課堂教學的知識與理論,通過鼓勵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反思社會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焦點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意識。
再次要培育學生的研究意識。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將原理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結合社會生活的具體問題,讓學生了解社會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地用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課堂教學做到“精”而“管用”,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教學的吸引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深化認識的目的。
最后要深化發(fā)展意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緊緊把握學生思想的異動,緊跟高校教育的大環(huán)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始終處在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力求形式創(chuàng)新、內(nèi)涵提升、注重實效,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規(guī)范性、滲透性、時效性和參與性。先進的理念,要內(nèi)化于心、外化為行、固化為制,才能落到實處,從而持續(xù)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發(fā)展。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 video/2004-11/23/content-2249940.htm.
[2]趙希斌.美國服務性學習實踐及研究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1(8):33-35.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Path of Advancing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Under Service Learning Model
LIAO Kuo,LIU Long-chang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2,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main classroomof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assum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shaping college students’perfect personality and enhanc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 mode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socialservices, and social learning is the essential content.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 teachingmethods,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heory.
service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G641
A
1674-9200(2014)01-0101-03
(責任編輯 楊永福)
2013-12-01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基于服務性學習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13C2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服務性學習視閾下的高校大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JY201303)。
廖 闊(1974-),男,湖南衡陽人,湖南工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西方社會哲學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劉龍昌(1966-),男,湖南衡陽人,湖南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