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四個Y”翻譯標準及質(zhì)量評估之“三個有利于”原則

      2014-03-20 06:44:35王青
      武陵學刊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譯者原文譯文

      王青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論“四個Y”翻譯標準及質(zhì)量評估之“三個有利于”原則

      王青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縱觀翻譯史,翻譯標準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時至今日,翻譯標準問題仍處于“百家爭鳴”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中西方傳統(tǒng)翻譯標準概括而言即“四個Y”標準:“詣”“易”“一”“依”,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三個有利于”原則,在指導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譯標準;“四個Y”標準;“三個有利于”原則

      迄今為止,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jīng)走過了相當長的一段路程,在歷經(jīng)考驗后,漸漸趨于成熟,被人們所認同和接受。翻譯標準這一問題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和討論的熱點話題。古今中外學者對何為翻譯標準、怎樣確立翻譯標準以及為什么要確立翻譯標準等一系列問題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在實踐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和分析這一問題,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但是,時代在變遷,宇宙萬物都在運動,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翻譯標準作為客觀存在的事實也不例外。于是,在總結(jié)發(fā)現(xiàn)中西方翻譯標準問題的不足之處后,筆者從實際出發(fā),對其進行重新審視,提出了具備時代特征和符合讀者要求的“四個Y”標準:“詣”“易”“一”“依”,從多方面考慮,賦予其新的性質(zhì)和特點。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三個有利于”原則,從原文內(nèi)容、文本類型以及讀者因素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考察,試圖找出一條科學合理評估翻譯質(zhì)量的方法。筆者認為,要使翻譯理想化,必須實現(xiàn)翻譯標準與翻譯質(zhì)量評估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

      一 中西方傳統(tǒng)翻譯標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自人類開始語言活動以來,翻譯作為文化交流活動的媒介也隨之出現(xiàn),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談到翻譯,不得不提到翻譯標準,它作為翻譯理論的核心,是翻譯實踐和翻譯評估得以進行的依據(jù),長期以來是翻譯家和譯論家關(guān)注和研究的對象,學者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我國用文字記載的翻譯,始于佛經(jīng)翻譯[1]。最早提出翻譯標準的翻譯家當推東晉的道安(公元314~318年),他提出“五失本三不易”說,要求“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時改倒句,余盡實錄”,主張直譯法,對佛經(jīng)翻譯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唐代的大翻譯家玄奘認為翻譯必須音不訛、語不謬,才能義不失、理不乖,并提出了“五不翻”的論述。玄奘的“不翻”就是用音譯,音譯即不翻之翻。他具體提出了五種情況不翻,即神秘語、多義詞、中國沒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譯以及為宣揚佛教需要的場合[2]。對近代翻譯理論影響最大的非嚴復的“信達雅”標準莫屬,在《天演論·譯例言》里首次提出,即忠實于原著、筆譯流暢、文字典雅。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在其《論翻譯》一文中提出了翻譯的三個標準,即忠實標準、通順標準和美的標準,并提出與之相對應的譯者的三種責任,第一是譯者對原著作的責任,第二是譯者對中國讀者的責任,第三是譯者對藝術(shù)的責任。他認為,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翻譯家。在中國的譯學史上,提出翻譯標準的翻譯家還有很多,比如馬建忠的“善譯”,魯迅的“寧信而不順”,傅雷“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譯觀,錢鐘書的“化境說”等等,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方最早的翻譯理論家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的修辭學家、演說家西塞羅,他所提出的“解釋員”式翻譯和“演說家”式翻譯,即沒有創(chuàng)造性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確定了翻譯中的兩種基本方法,從而開了西方翻譯理論研究之先河[3]。譚載喜先生在他的《西方翻譯簡史》一書中對西方傳統(tǒng)翻譯理論做了詳細而全面的介紹①。

      從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中西方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可以看出,傳統(tǒng)翻譯標準既有優(yōu)點又存在不足。它的缺點在于:其一,過分強調(diào)對原文內(nèi)容的忠實性和譯文與原文的對等性,只重視語言層面的研究,具體表現(xiàn)在對原文的意義和形式的關(guān)注,主要研究在微觀層次達到“忠實”與“對等”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其二,翻譯標準絕對化,即典型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把翻譯問題過于簡單化,忽略了翻譯行為與其所發(fā)生的語境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用翻譯的絕對標準評判翻譯作品的好壞,造成許多翻譯佳作流失的嚴重后果;其三,“一個主體,即作者”的錯誤觀點導致翻譯標準的局限性和限定性,割裂了作者和譯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錯誤地認為作者是主人,是真理的化身,而譯者是仆人,只是一個傳聲筒而已;其四,無論是我國的翻譯還是西方的翻譯多多少少都受到宗教的影響,從一開始便帶上了宗教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圣經(jīng)》和《佛經(jīng)》所謂的“天書”性質(zhì)禁錮了人的思維,因而決定了翻譯的標準。

      二 翻譯標準的升華:“四個Y”標準

      上述觀點并不利于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fā)展,也不利于譯者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兩種語言文化的傳播,更不利于讀者對原文內(nèi)容的解讀和對譯文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筆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出發(fā),在借鑒中西方傳統(tǒng)翻譯理論精華的基礎上,總結(jié)歸納出一條適合普通譯者和讀者的大眾化標準,即“四個Y”標準:“詣”“易”“一”“依”。

      1.“詣”,即絕對忠實和相對忠實的統(tǒng)一?!霸劇保瑥淖置嫔峡矗筮吺茄?,右邊是旨。言,即說話,說明,言明之意;旨,即大意,中心思想。概括地說,就是說明文本的中心思想。這里的“詣”是絕對忠實和相對忠實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譯文所使用的語言應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中。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標準中的“信”指的就是對原文內(nèi)容絕對的忠實,具體表現(xiàn)在原文意義和形式上的絕對對等性。但是這一翻譯標準過于絕對化,只關(guān)注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而忽視了超越語言層面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林語堂在繼承嚴復的“信”的標準上,提出了自己的關(guān)于忠實的翻譯標準,他所認為的忠實標準是非絕對忠實的標準,在他看來,絕對地忠實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譯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較而非絕對的成功。美國翻譯家奈達針對忠實性這一概念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他強調(diào)從語義到文體的絕對對等。雖然他們提出的關(guān)于忠實的翻譯標準對后來的翻譯學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和意義,但也具有局限性。在對翻譯忠實標準的再次全面思考和總結(jié)后,筆者認為,絕對忠實和相對忠實這兩個概念有交叉點,在多數(shù)情況下,兩者并非取此舍彼的對立關(guān)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作用于翻譯過程中。

      2.“易”,即通順、達意、簡化?!耙住边@里指在語言通順和意思明了的基礎上用以大化小、由難到易的方式翻譯文本,使讀者一目了然而不失原文韻味。表面上看,筆者提出的“易”標準與嚴復的“達”、林語堂的“通順標準”以及泰特勒的“譯者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原則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此處的“易”更強調(diào)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更關(guān)注怎么轉(zhuǎn)和為什么轉(zhuǎn)的問題。許多翻譯家在確立翻譯標準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兩種語言之間相互轉(zhuǎn)換的過程,對源語言和目標語的文化及其他因素視而不見,導致所確立的標準難以踐行。

      3.“一”,即原文風格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合二為一?!耙弧?,音同“藝”,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藝”即藝術(shù)或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筆者的“一”涉及的范圍不僅包括“藝”的含義,還包括原文文本藝術(shù)風格和形式的首要性以及譯文在不違背“詣”和“易”兩者的基礎上所具有的屬于譯者自己的獨有的風格,具有不可復制性?!耙弧辈⒎侵敢怀刹蛔儯喾?,它主張以原文首要風格和形式為基礎,實現(xiàn)作者與譯者、原文與譯文的大融合。

      4.“依”,即依賴譯者心理和讀者反饋。傳統(tǒng)的翻譯家在確立翻譯標準的時候往往只考慮語言層面的因素,是典型的以原文和作者為中心的理論,而忽視了其他層面的因素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諸如譯者的心理活動、文化修養(yǎng)、語言水平以及讀者讀完譯文之后的反應和接受程度等重要因素。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譯者的語言心理、文化心理和認知心理等對翻譯實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原文文本的時候應該意識到心理的特征,根據(jù)客觀事實,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在選擇某種語言進行翻譯時,應該將讀者的需要和認知以及讀者的反應等因素考慮在內(nèi)。奈達提出了“讀者反應論”,他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要評判譯文成功與否,必須參考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同時必須把這種反應和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進行對比分析。但奈達的這一理論并不完美,它過分強調(diào)譯文讀者的反應與原文讀者的反應兩者之間的對等,而忽略了不同層次的讀者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反應,究竟以誰的反應為標準這一問題。所以,筆者認為,讀者的反應應該是最普遍最廣泛的大眾的反應,而非絕對的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對等的反應。一篇好的譯作應該是在充分考慮了譯者因素和讀者因素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三 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三個有利于”原則

      從古至今,中西方翻譯家和譯論家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對翻譯標準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為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對于究竟用何種標準來衡量翻譯質(zhì)量的好壞卻至今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基于此,筆者從原文內(nèi)容、文本類型以及讀者因素三個角度分析,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原則——“三個有利于”原則。

      1.有利于最佳近似度地傳達原文的客觀事實,不錯譯、不亂譯。好的譯文應該是最佳近似度地傳達原文的客觀事實,而不是絕對地忠實于原文。忠實標準是中西方翻譯家共同認可和接受的標準,許多人對這一標準進一步闡釋,認為絕對的忠實是不可能的,所求的只能是比較的忠實。所以評判一篇譯文的價值以絕對的忠實標準來衡量未免太過于極端了,用“最佳近似度”原則來評判是再好不過了。當然,錯譯和亂譯是絕對不能取的,這違背翻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顯然不行。

      2.有利于實現(xiàn)多樣化文本翻譯,不局限、不偏倚。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另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翻譯家談論得最多的是關(guān)于文學翻譯方面的翻譯標準和理論,而對于應用型翻譯諸如科技翻譯、計算機翻譯、法律翻譯等涉及的研究成果甚少。將用于文學翻譯的標準來衡量應用型翻譯的譯文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所以,筆者認為,譯文的好與壞可以從其是否適合多種類型的文本翻譯標準來看,只有符合多種文本翻譯標準的譯文才能算得上是理想的譯文。

      3.有利于最大可能性地考慮讀者因素,不僵硬,不勉強。筆者認為,翻譯工作者在選擇文本進行翻譯時,應盡量考慮讀者的因素,如讀者的喜好、情感、行為態(tài)度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根據(jù)不同層次、不同特征的讀者選擇翻譯文本,盡可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和期望,因為譯文最終是供讀者閱讀的,只有符合讀者心意的譯文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才能被大眾所接受,這樣的譯文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

      翻譯“四個Y”標準和質(zhì)量評估之“三個有利于”原則是在借鑒中西方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方面,它是對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繼承,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特質(zhì);另一方面,它也是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進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獨特的理論特色。顯然,翻譯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活動,對它進行全方位的研究也是一個極其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翻譯學已經(jīng)獲得了獨立學科的地位,但翻譯學作為一門科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后人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他們的經(jīng)驗教訓,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以超越前人為目標,再創(chuàng)輝煌。

      注釋:

      ①參見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1]羅新璋.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M]//羅新璋.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14-318.

      [2]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34.

      [3]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374.

      (責任編輯:劉英玲)

      H315.9

      A

      1674-9014(2014)06-0126-03

      2014-08-15

      王青,女,廣東揭陽人,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譯者原文譯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譯文摘要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讓句子動起來
      I Like Thinking
      嘗糞憂心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賣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石嘴山市| 页游| 双辽市| 遂平县| 普定县| 乃东县| 和田县| 永寿县| 花莲市| 广灵县| 寿光市| 马尔康县| 绵竹市| 灵山县| 公安县| 信宜市| 宜州市| 新邵县| 安阳市| 清流县| 安达市| 方山县| 固原市| 南江县| 信宜市| 灵丘县| 浦县| 南陵县| 玉田县| 葵青区| 夹江县| 开原市| 延川县| 平潭县| 安西县| 清新县| 运城市| 洛南县| 赣榆县| 叙永县|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