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偉
(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上海 200030)
多車致一人損傷交通事故之責任承擔
孫建偉
(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上海 200030)
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情形下,應將受害人的權利救濟作為考量的首要因素。部分機動車未投保交強險,認定交強險保險人和投保義務人的責任方式,應考慮交強險的功能定位;部分機動車不承擔事故責任,認定交強險的責任主體,可突破事故的關聯(lián)基礎事實。對于超出或不屬于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的部分,認定多侵權人的責任方式,應區(qū)分多人侵權類型。
多車致一人損傷;交強險;連帶責任;按份責任
多車事故是指兩輛以上機動車參與致害導致車上人員或車外人員損傷的交通事故。本文所研究的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是指兩輛以上機動車導致一名車外人員損傷的交通事故。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發(fā)生后,面臨多侵權人、多保險公司并存的情形,若部分機動車未投保交強險,或者部分機動車不承擔事故責任,如何公平、科學、合理地確定各責任方的賠付規(guī)則,如何給受害人以及時、有效、充分的賠償。這是立法機關須認真考慮和解決的事宜,也是人民法院的審判職責所在。
交通事故發(fā)生后,交強險保險人須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先行賠付責任。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立法精神和相關規(guī)定,保險公司承擔先行賠付責任并非基于侵權,而是基于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在法律未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即使多機動車駕駛人須承擔連帶責任,也不宜依據(jù)多人侵權責任理論,認定各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因此,發(fā)生多車致一人損傷交通事故,各交強險保險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按比例承擔賠付責任,這一點已在實踐中達成基本共識。但在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中,以下兩種情形如何處理仍值得探討:
(一)部分機動車未投保交強險的責任方式
2012年12月2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解釋》)第19條第1款規(guī)定:“未依法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請求投保義務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shù)?,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倍嘬囍乱蝗藫p傷事故,部分機動車投保義務人未投保交強險,認定相應投保義務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已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但若受害人的合理損失未超出所有事故車輛應投保的交強險責任限額的總和,甚至未超出已投保的交強險責任限額的總和,受害人主張涉案交強險保險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先行承擔賠償責任,如何處理在司法實踐中有較大爭議。第一種做法是認定交強險保險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先行承擔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投保義務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種做法是認定投保義務人和交強險保險人在各自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平均分擔責任。
筆者認為,第一種做法值得肯定。理由如下:首先,從交強險的功能定位及保險用盡原則分析。我國交強險定位于對受害人的損失填補功能,從而形成與侵權責任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相互脫鉤的模式[1]275。只要已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系造成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原因之一,交強險保險人就應當在責任限額范圍內先行予以賠償。其次,從交強險的立法目的來看。交強險主要為保障受害人及時得到賠償。未投保交強險的義務人或侵權人往往賠償能力不足。多車致一人損傷情形下,若由投保義務人和交強險保險人平均分擔責任,則極有可能導致受害人的損失未能得到及時足額填補,交強險的基本保障功能亦無法充分體現(xiàn)。這與交強險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相悖?!督煌ㄊ鹿蕮p害賠償解釋》在肯定第一種做法的同時,賦予了交強險保險人的追償權。該解釋第21條第3款規(guī)定:“多輛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損害,其中部分機動車未投保交強險,當事人請求先由已承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shù)?,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保險公司就超出其應承擔的部分向未投保交強險的投保義務人或者侵權人行使追償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痹摽钪械摹爱斒氯恕睉飨拗平忉尀槭芎θ思丛?。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解釋》基于保障受害人權利救濟的特殊考量,在當事人請求的情況下,規(guī)定交強險保險人與投保義務人在各自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對受害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這種連帶責任,適用特殊的連帶責任規(guī)則:交強險保險人承擔的是連帶責任,投保義務人或實際侵權人承擔的是按份責任,此為混合責任。有學者又將這種混合責任稱為單向連帶責任[2]。單向連帶責任中的連帶責任人承擔了超出自己責任份額之外的中間責任的,有權向沒有承擔最終責任的按份責任人進行追償,實現(xiàn)最終責任的分擔。追償數(shù)額為部分機動車未投交強險時各保險公司的賠償數(shù)額與所有機動車都已投交強險時各保險公司的賠償數(shù)額的差額[1]284。此差額即為投保義務人所應承擔的最終責任的份額。按份責任人即投保義務人不承擔超出自己責任份額的中間責任。另外,若當事人未請求先由交強險保險人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shù)?,人民法院仍可認定交強險保險人與投保義務人按責任限額比例承擔按份責任。
(二)部分機動車不承擔事故責任的責任主體
交強險責任不同于一般侵權責任。交強險責任系基于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發(fā)生事故的事實,依據(jù)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一般侵權責任則基于承擔事故責任的前提,考量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機動車方不承擔事故一般侵權責任的,其交強險保險人原則上仍應在無責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在多車致一人損傷交通事故中,無責機動車若并未與特定受害人“直接碰撞”,其交強險保險人是否應對該特定受害人承擔交強險責任,司法實踐中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對交強險保險人而言,其并不與受害人有直接的關聯(lián),其賠付是建立在機動車與受害人“發(fā)生事故”這一關聯(lián)基礎之上的。機動車在有責和無責情況下,對“發(fā)生事故”的解釋是不同的:對于有責機動車而言,其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其交強險保險人的賠付責任正是基于該因果關系得以構成;而無責賠付所依據(jù)的關聯(lián)基礎并非因果關系而是直接碰撞[3]。因此,應認定有責機動車與直接碰撞特定受害人的無責機動車交強險保險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應依據(jù)交警部門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載明的肇事車輛,認定所有載明車輛的交強險保險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盡管有責機動車與無責機動車交強險保險人的賠付基礎不同,但兩者之間并沒有相互排斥的關系;交強險的立法理念在于保障受害人利益,對受害人的損失作快速、充分的補償,認定無責機動車交強險保險人承擔責任,亦能從一定程度上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因此,在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情形下,第二種觀點并無不妥,且符合保險行業(yè)內部的慣例。但需要說明的是,在多車致多人損傷事故中,多個受害人分別起訴,若均將無責交強險保險人列為被告,則人為使得審判程序更為復雜、不利于及時解決爭議。相反,若不將非“直接碰撞”的無責方作為被告,反而可以避免解決無責交強險在多受害人分擔的難題,且每個受害人獲得的交強險賠付數(shù)額并未發(fā)生變化。若在多車事故中存在所有機動車非共同侵害的多個受害人,作為未直接碰撞特定受害人的無責機動車方,不應作為事故車輛處理,其交強險保險人亦不宜作為該特定受害人起訴案件的被告。
超出或不屬于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的部分,應由侵權人承擔賠付責任。在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中,多侵權人應承擔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呢?對此,理應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的基本制度予以認定,《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解釋》亦重申了此思路。該解釋第13條規(guī)定:“多輛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損害,當事人請求多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區(qū)分不同情況,依照侵權責任法第10條、第11條或者第12條的規(guī)定,確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或者按份責任?!薄肚謾嘭熑畏ā穼嶋H上以多侵權人有無意思聯(lián)絡為標準,將多人侵權分為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和無意思聯(lián)絡的多人侵權。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主要發(fā)生在無意思聯(lián)絡的情形。依照《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定,無意思聯(lián)絡的多人侵權有共同危險行為、并發(fā)侵權行為和競合侵權行為三種基本類型,分別對應不同的責任承擔方式。
(一)共同危險行為: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理論上稱為“準共同侵權”,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了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但無法確定何人的行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4]?!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首次對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作出了界定。該解釋第 4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則首次以法律形式專設條文對共同危險行為作出規(guī)定。該法第10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shù)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旨在緩和被害人的舉證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中的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基礎是基于推定每個侵權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均具有等價因果關系。有可能部分危險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事實上不存在因果關系,只是法律為了解決諸如承擔問題而作的推定。若加害人認為自己的危險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必須舉證證明[5]。
多車致一人損傷情形下,結合上述法律規(guī)定,構成共同危險行為的條件為:第一,多個機動車駕駛人無意思聯(lián)絡,即多個機動車駕駛人對于實施侵害第三人的行為沒有共同的意愿。如果多個機動車駕駛人之間存在共同的故錯或意思聯(lián)絡,則不再是共同危險行為,而是共同加害行為[6]。第二,多個機動車駕駛人共同實施了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行為。共同危險行為的“共同”,不是意思的共同,也不是行為的同時、同地,而是“違法行為的共同”。第三,多個機動車中的一個或幾個的行為已造成損害結果,但無法判明系何機動車駕駛人的行為造成了該損害結果。如兩輛機動車在高速路上相撞后糾纏在一起致駕駛一輛摩托車正常行駛的某人當場死亡,但無法查明系哪輛機動車直接撞擊該摩托車并致其駕駛人死亡。此時,可認定兩輛機動車駕駛人構成共同危險行為。
(二)并發(fā)侵權行為: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11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北緱l規(guī)定的情形是無意思聯(lián)絡多人侵權中因果關系聚合的類型,又稱為等價因果關系類型,屬于并發(fā)的侵權行為中損害結果同一的形式[7]92。
多車致一人損傷情形下,構成并發(fā)侵權行為的要件為:第一,多個機動車駕駛人無意思聯(lián)絡。如果多個機動車駕駛人之間存在事前的意思聯(lián)絡,或具有共同過失,則應認定為共同侵權行為。第二,多個機動車駕駛人分別實施侵權行為,即每個機動車的行為均獨立構成侵權行為,即每輛機動車駕駛人的行為均獨立構成侵權行為。第三,多個機動車造成的損害結果同一不可分。所謂“損害結果同一不可分”,是指“損害不能進行邏輯的、合理的或實際的分割”,如果存在合理的基礎來判斷每個侵權人的作用在總體損害的形成中所占的比例,該損害就有可分性[8]。第四,每個機動車駕駛人獨立的行為均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結果。如兩輛機動車均以80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行駛,共同撞擊了某人并致其傷殘。
需要說明的是,并發(fā)侵權行為在損害結果同一的情況下發(fā)生聚合的因果關系,本應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為避免不真正連帶造成債務人求償困難和債權人追償不利,而規(guī)定各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在實踐中,受害人舉證多侵權人每個人的行為均構成侵權且足以造成全部損害,有一定難度。為緩和受害人的舉證困難,實務中應盡量采用合理的推定、推理方法,客觀認定等價因果關系,認定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利。
(三)競合侵權行為:多侵權人承擔按份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12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倍嘬囍乱蝗藫p傷情形下,構成競合侵權行為的要件為:第一,多個機動車駕駛人無意思聯(lián)絡;第二,多個機動車駕駛人分別實施侵權行為;第三,多個機動車的行為造成同一損害結果;第四,多個侵權行為是損害結果發(fā)生的共同原因或競合原因[7]96。
競合侵權行為包括行為關聯(lián)共同致人損害的累積因果關系類型和原因關聯(lián)共同致人損害的競合因果關系類型。前者即《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第1款規(guī)定的“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加害行為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情形,數(shù)個行為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原因力不可分。后者即《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第2款規(guī)定的情形,又稱為“多因一果”致人損害,原因力可分?!岸嘁蛞还敝氯藫p害通常是一個以上與損害結果有間接因果關系的行為與一個同損害結果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結果的發(fā)生。其中某些行為或原因的存在只是為另一個行為直接或必然導致?lián)p害結果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本身并不會也不可能直接或必然引發(fā)損害結果。依據(jù)《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行為關聯(lián)的競合侵權行為,多侵權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原因關聯(lián)的競合侵權行為,多侵權人之間承擔按份責任?!肚謾嘭熑畏ā穼⑸鲜鰞煞N情形統(tǒng)一規(guī)定多侵權人承擔按份責任,體現(xiàn)出對多侵權人連帶責任適用的規(guī)范和限制。日前,多車致一人損害交通事故,人民法院多數(shù)認定各有責駕駛人承擔按份責任。
多車致一人損傷事故情形下,應將受害人的權利救濟作為考量的首要因素。基于此,部分機動車未投保交強險,認定其交強險保險人對投保義務人承擔的最終份額承擔單項連帶責任;部分機動車不承擔事故責任,認定其交強險保險人承擔無責交強險的賠付責任。對于超出或不屬于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的部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解釋》第13條“區(qū)分不同情況、分別確定”的規(guī)定,亦體現(xiàn)出改變目前司法實踐多認定按份責任的單一模式,保護受害人利益的立法理念。
[1] 奚曉明.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道路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2] 楊立新. 侵權責任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121.
[3] 王屹東. 多車事故無責賠付的法律適用[N]. 上海法治報, 2012-07-11(05).
[4] 郭明瑞. 民法[M].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18.
[5] 姬新江. 共同侵權責任形態(tài)研究[M]. 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 2012: 133.
[6] 王利明. 侵權行為法研究: 上卷[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745.
[7] 奚曉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
[8] 焦艷紅. 無意思聯(lián)絡的數(shù)人侵權: 以類型化研究為目的[J].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 2007, (1): 1-11.
The Liability Undertaking for the Injury Caused by Multiple Motor Vehicles in a Traffic Accident
SUN Jianwei
(People’s Court of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30)
The victim’s right to relief should be put in the first place in a traffic accident where the injury is caused by multiple motor vehicle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the insura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confirm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surer and insurance applicant if some motor vehicle owners do not buy the Motor Vehicle Accident Liability Compulsory Insurance; the basic associated facts can be broken through in confirming the liability subject of the insurance if motor vehicle owners are not liable for the accident; types of multiplayer tort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confirm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t that exceeds the insurance liability limits range or that does not belong to this range.
Injury Caused by Multiple Motor Vehicles; Motor Vehicle Accident Liability Compulsory Insurance; Joint Liability; Duty by Shares
D923
A
1674-3555(2014)02-0071-05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2.011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付昌玲)
2013-05-15
孫建偉(1980- ),男,河南延津人,調研助理,碩士,研究方向:侵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