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心理學家D·H·查爾迪尼做了一個實驗:他代替慈善機構(gòu)進行募捐,對一些人提出募捐時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而對另一些人則沒有說這句話。結(jié)果前者的募捐比后者多兩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向人們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太不通人性,為了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這就是“門檻效應(yīng)”?!伴T檻效應(yīng)”說明,應(yīng)當采去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方法,對心理承受能力認真加以分析、考慮,不能一下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否則會欲速不達,事倍功半。
【啟示】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xiàn)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門檻效應(yīng)”反映出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據(jù)報載,在一次萬米長跑賽中,某國一位實力一般的女選手勇奪桂冠。記者紛紛問其奧秘,她說:“別人都把一萬米看作一個整體目標,我卻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個千米時,我要求自己爭取領(lǐng)先,這比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個千米時,我也要求自己爭取領(lǐng)先,這并不難,所以我也做到了……這樣,我在每一個千米時都保持了領(lǐng)先,并超出一段距離,所以奪取了最后勝利,盡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練說,她正是成功地運用了“門檻效應(yīng)”的結(jié)果。endprint
作文評點報·高中版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