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鶴
(天津大學,天津 300072)
高校校園雕塑,是設置地點特殊的城市雕塑類型之一,更是所在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現代大學自創(chuàng)立伊始,就對校園雕塑事業(yè)給予了極大重視,其中寫實性人物雕塑成就斐然。以天津市為例,南開大學的《周恩來像》、《楊石先像》、天津大學的《張?zhí)紫瘛?、天津師范大學的《李繼之像》、天津美術學院的《鄧穎超像》等人物雕塑均在弘揚學校光榮歷史、教導學子秉承歷史使命方面充分發(fā)揮了自身作用,也經常成為所在大學對外宣傳的重要視覺象征??梢哉f,寫實性人物雕塑的高度藝術成就,為中國高校校園雕塑的長久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伴隨著國內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高校校園雕塑的建設也步入快車道,主題上更為多元,形式上更趨多樣,特別是不同類型的抽象雕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形式、主題選取不當等多方面原因,近年來部分高校校園雕塑遭到網絡媒體相當廣泛的調侃甚至所謂的“惡搞”。如西北政法大學一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地球結合而成的雕塑就遭到了普遍的譏笑,甚至在2012年網評“十大丑陋雕塑”中占據一席之地。全國各地還有多座高校校園雕塑存在類似遭遇。
教育部多次強調要“深刻認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扎實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一條舉措就是:“在公共場所布置具有豐富內涵的雕塑、書畫等文化作品,營造高尚健康的氛圍”[2]。由于中國大學校園雕塑設置地點的特殊及受眾身份的重要性,近年來屢屢遭到質疑甚至成為輿論焦點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的形象,對中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消極影響,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上述現實需求,本文從不同視角全面分析了一系列高校校園雕塑輿情事件的內在原因,并在借鑒海外大學校園藝術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系統(tǒng)解決方案。
全面分析一系列調侃高校校園雕塑事件的原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大部分被調侃的校園雕塑都具有建設時間短、尺度小、形式抽象等特征。除去高校領導決策層對校園雕塑建設了解不夠或不夠重視這一主觀因素外,如果從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經濟、技術、信息傳播環(huán)境等視角分析,可以將這一現象的產生基本歸納為以下三方面客觀原因。
首先,當前遭到惡搞的一系列高校校園雕塑多是建設時間不長的作品。從藝術學角度分析,立于公共場所的雕塑藝術作品,總是要經受嚴苛藝術批評的。今天的一些世界經典無不曾遭受此命運,如巴黎凱旋門上的《馬賽曲》曾被斥為“浮夸”,羅丹的《巴爾扎克》被譏為“口袋里的癩蛤蟆”,只有在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距離”后,它們內在的藝術質量才得到廣泛認可。所以,當代校園雕塑遭受的批評與嘲諷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必然的,其中一部分藝術質量不高者將隨著批評逐漸退出校園,而一部分藝術質量較高者遭遇的批評將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淡化。
其次,大部分遭到惡搞的校園雕塑都是尺度小、形式簡單的小型作品。而這兩方面因素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校園雕塑建設預算不足和校園空間有限的客觀條件使然。一方面,當前高校校園雕塑建設資金來源與一般城市雕塑主要依靠市政資金不同,多為學校固有資金和校友捐贈資金,此類資金數量通常較少且不穩(wěn)定,因此難以保證建設藝術質量較高的作品。許多案例中遭到批評的作品是校友集資捐贈的小型抽象作品,即說明了這一問題。這也間接導致部分高校對校園雕塑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多歸為園林配套工程,甚至有部門跳過招標步驟,直接購買現成品。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國情使然,越是高水平的大學歷史越悠久,校園在規(guī)劃之初往往對雕塑布置的特殊性少有考慮,在設置雕塑時又囿于傳統(tǒng)觀念,因此經常出現根據空間限制雕塑尺度,或將雕塑設置于綠化帶等不適宜地點的情況,影響校園雕塑視覺效果。
再次,當前遭到嘲諷的校園雕塑大多是抽象雕塑。抽象主義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后產生了《五月的風》等一系列知名的大型抽象城市雕塑。但是當抽象雕塑進入高校校園后,由于上文所言校園環(huán)境的特殊性,近年設置的抽象雕塑往往以較小的尺度出現。這直接導致其主題、形式過于簡單,內在藝術質量有限。
另一方面,校園雕塑受眾主體身份是大學生,他們具有思維活躍的群體特征,又擁有廣泛的網絡表達渠道。從近年來相關調查結果看,與惡搞校園雕塑類似的消解嚴肅性的行為,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重要的表達特征之一。從藝術社會學意義上的傳播與接受視角來看,學生的調侃不能單純被歸為“玩笑”,如匈牙利學者阿諾德·豪澤爾在《藝術社會學》中指出的:“藝術作品的發(fā)表在社會學意義上并不意味著自身的完成,只有在被接受之后才能算是完成”[3]。自身藝術質量有限的小型抽象校園雕塑無法跟上新時代年輕人審美取向的變化,滿足青年學生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因此成為被調侃的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必然現象。
上述三方面問題是阻礙當代中國大學校園雕塑提升建設水平,進一步發(fā)揮育人功能的桎梏。在這方面,成功的海外經驗可以為中國高校校園雕塑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鑒。美國常青藤盟?!M城的賓西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歷史悠久,在校園雕塑建設上的客觀條件與國內諸多高水平大學有相近之處,以下特就其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成功之處進行簡要分析。
賓西法尼亞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除精心維護學校創(chuàng)始人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 lin)的寫實塑像外,還積極借鑒美國社會流行的公共藝術思潮,聘請著名的公共藝術家克里斯·奧登博格(Claes Oldenburg)和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 ander Liberman)等人創(chuàng)作校園雕塑作品。奧登博格的《裂開的鈕扣》體現著現成品復制藝術的精髓,既帶來了歡樂氣氛又給學生提供了休憩娛樂的設施;利伯曼則根據賓西法尼亞大學注重法學、商學的特點,以自己熟悉的紅色圓柱體為基本要素創(chuàng)作了橫跨校園內步道的《盟約》。這樣一座13.7米高的大尺度作品橫跨大學宿舍區(qū)的交通主軸線——洛克斯步道(Locust Walk),來來往往的學子從這樣一座頗具威嚴氣勢的作品下穿過,不難體會到《盟約》這個名字所包含的深刻蘊意。這種與交通流線交織的作品,能夠很好解決作品大尺度與校園有限空間之間的矛盾,并具有目前國內校園雕塑少有的互動性與環(huán)境友好性(圖1)。
圖1 盟約
總體而言,賓西法尼亞大學校園雕塑建設的成功經驗可歸結為這樣幾點:傳統(tǒng)與現代并存;寫實與抽象并存;嚴肅與幽默并存;藝術性與功能性并存。大量高質量的公共藝術作品使整座校園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氛圍,大幅提升了人文關懷氛圍,雖然難以找到量化指標強調這種人文關懷提升了教學科研水平,但是眾多師生的出色表現和眾多游覽者的美好印象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一言以蔽之,賓西法尼亞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成功經驗很好地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高校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必須重視校園雕塑的建設,在立項和設計中積極拓展視野,轉變思路,基于主要接受者心理特征開展論證和設計,從而才能滿足思維活躍的大學生需求,占領新時代輿論高地,并利用校園雕塑作為藝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yǎng)大學生完整人格。
基于上述分析,通過借鑒海外高水平大學校園雕塑建設的成功經驗,以下四條路徑可以在提升高校校園雕塑水平方面發(fā)揮一定的功用。
雕塑等公共空間藝術建設的質量高低,與資金提供者的專業(yè)眼光和把關能力有直接關系。如上所述,國內許多大學主要依靠自籌資金和自行監(jiān)督,又缺乏相應人才和經驗,結果導致校園雕塑水平欠佳,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與此相比,美國大學校園雕塑的建設資金來源多樣化,除了學校自有資金與校友捐款外,還能得到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的資助,上述賓西法尼亞大學的《裂開的鈕扣》與《盟約》等都是在這一資助計劃下落成的。NEA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成熟的公共藝術贊助、遴選、退出機制,在相當大程度上保證了美國公共藝術建設的高質量。因此今后如何打開校門,引入可靠的校外資金與技術力量,是提升國內校園雕塑藝術質量的首要因素。
《盟約》能成為賓西法尼亞大學有代表性的校園雕塑,與其鮮明反映該校辦學特色有直接關系。在這一點上,許多國內高校建設校園雕塑時都提出要準確反映本校文化特色,但是近年來國內高校在辦學特色上漸有趨同之勢,甚至校訓中部分詞匯雷同程度都有所提升,多為“務實”、“進取”等一些相對抽象的詞匯,難以用藝術語言有效表達[4]。這一問題與論證時間過短、預算有限等因素綜合作用就必然產生國內部分校園雕塑形式簡單、雷同,缺少文化內涵的反?,F象。而文化又是校園雕塑建設的關鍵因素,“城市雕塑不僅要在造型和形式上符合大眾的審美,也必須在文化內涵上加強考慮”[5]。因此,要提升校園雕塑藝術質量,還需要各高校從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戰(zhàn)略性入手,進一步提煉無形的校園文化,并為其視覺化提供便利,從而使校園雕塑成為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
校園雕塑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年輕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狀況有活潑、樂于接受新事物等鮮明特征,事實上很多對當前校園雕塑的調侃性稱呼,都是年輕學生對一本正經的說教方式的逆反行為。深入把握青年學子的心理特征進行創(chuàng)作的關鍵就在于避免說教,要表達愛國主義主旋律就要通過傳統(tǒng)方式,即利用藝術質量高的寫實性雕塑表達。除此之外,不妨借鑒賓西法尼亞大學經驗,將幽默元素注入校園雕塑建設,化被動為主動,選用形式主題富于幽默色彩的抽象雕塑,應能夠大幅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有效化解因各方面因素產生的壓力,從而得到學生廣泛歡迎(圖2)。
圖2 裂開的紐扣
歐美部分大學校園內公共雕塑的活躍感并不單純產生于自身形式,與其不拘一格的布置方式也有很大關聯。為了避免校園內空間有限這一不足,國內高校校園雕塑在今后建設中,完全可以將部分雕塑采用底部架空不妨礙通行的方式,布置在建筑入口、甬道、綠地小徑等交通流線上,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產生交集,從而實現更佳的藝術效果。另外,還可以廣泛借鑒歐美公共藝術的成功經驗,使雕塑部分結構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帶有一定休息功能,也是使作品更好實現與人互動從而聚攏人氣的重要方式。實現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由形式、材料、工藝等因素引發(fā)的安全問題,從而避免雕塑遭到嚴重破壞,也避免師生發(fā)生人身事故。安全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新材料、新工藝的采用來實現,同時也需要強化執(zhí)行相關管理規(guī)定。
綜上所述,通過借鑒海外高水平大學的成功經驗,國內大學如果能在上述四方面進行有益大膽嘗試,必將能在校園雕塑藝術水平的全面提升;反映愛國主義主旋律方面的提升以及適合年輕學子身心特點方面的提升上取得可喜成果??朔幌盗斜锥说闹袊咝P@雕塑將成為體現大學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直觀視覺象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傳承者,成為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6]。當然,提升中國高校校園雕塑建設水平也不是單純依靠校方力量可以實現的,還要依靠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大學校園雕塑建設水平的升華,必將在中國青年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復興的偉大歷程之中發(fā)揮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1]馬宇威,趙珊. 淺談國內外高校校園雕塑的差異[J]. 美術教育研究,2012(3):163.
[2]鄧暉. 校訓雷同,缺失的是什么?[N]. 光明日報,2013-03-06(8)[2014-05-01].
[3](匈)阿諾德·豪澤爾. 藝術社會學[M]. 居延安,譯.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152.
[4]藺寶鋼,王興亮. 地域文化在當代城市雕塑建設中應用研究:結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雕塑研究所工程案例具體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57-61.
[5]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大力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全面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 光明日報,2005-09-09(12) [2014-05-01].
[6]杜玉波.大學要切實承擔起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N]. 光明日報,2011-11-11(16)[ 201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