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芳
(常熟理工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日語系 江蘇常熟 215500)
從神佛文化影響下的中日諺語考察兩國處世觀
姜 芳
(常熟理工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日語系 江蘇常熟 215500)
不同的國家、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社會習(xí)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規(guī)則、思維方式等。文化制約語言,語言承載文化,兩者是相輔相依,不可分割。故,研究者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特定的語言模式,研究其蘊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從而更好地理解語言,促進交流。
中日;神佛;諺語;處世觀
諺語是獨特的語言模式,可以說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生活的經(jīng)驗和智慧的結(jié)晶,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流傳著大量的諺語。它們體現(xiàn)了各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質(zhì)、國民性格特征。因此,諺語是一種很好的研究異國文化的媒介和途徑。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已經(jīng)具有兩千多年,然而在文化交流日益豐富、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中日兩國依然存在著不可理解的方面,中日文化差異的鴻溝依然存在,這一點不容忽視。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以中日兩國的諺語為例, 分析文化差異的原因。
在選擇作為例句的諺語時,本文選擇了與“神佛”有關(guān)諺語。之所以選擇與“神佛”有關(guān)的諺語,是由于在科技、文明不發(fā)達的古代,眾多自然現(xiàn)象無法獲得清晰的科學(xué)解釋,神就成為了中日兩國人民心目中的擁有超越自然能力的存在。人們對神敬而生畏,同時也希望得到其的庇佑。后來,隨著佛教先后傳入兩國,佛教思想又滲透到了兩國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等各個領(lǐng)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ān),對兩國文化的發(fā)展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因此,可以說神·佛形象及神·佛文化長期影響著兩國人民對自然、對世界所產(chǎn)生的認知及理解,這就勢必影響人們后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處世觀等。因此,在紛繁復(fù)雜、門類繁多的諺語中,本文選定了以與神佛相關(guān)的諺語為考察依據(jù)。
盡管中日均不乏有關(guān)諺語的課題研究,先行研究中也有著眾多好的成果。這中間,既有可以作為工具書參考使用的,也有相關(guān)科研論文,并且涉獵了語言學(xué)、民俗學(xué)、社會學(xué)、心理學(xué)等多領(lǐng)域。內(nèi)容的分析上,也從語法、構(gòu)成、語言特征等多角度入手。例如,王忠武的《從語法看日本諺語》,就是從諺語與人們的生活及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性入手,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來探討了諺語中折射的生活方式,歷史傳統(tǒng)及民族性等。馮明舒的《諺の日中対照研究》則是從中日兩國言語的誕生、分類及其與俗語、慣用句、成語等的區(qū)別入手,闡述了中日兩國諺語的語言構(gòu)成特點及語法特點等。
日本同樣,對諺語的研究也一直未間斷,而且相當深入。但大多數(shù)是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來研究的。例如,穴田義孝編集的《ことわざの社會心理學(xué)》(言語的社會心理學(xué)),以及武田勝昭撰寫的『諺のレトリック』(諺語的修辭學(xué))等等。
但是,縱觀這些研究和課題,大多數(shù)是整體性的研究,針對某一類的研究并不是很廣泛。特別是以對兩國都有深厚影響的“神·佛文化”為視角,深入探求在其深厚影響下而形成的兩國人民不同的價值觀,如處世觀等,還是很欠缺的。因此,這一點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也是本研究最大的存在價值和學(xué)術(shù)意義。
1.諺語的定義及特征
提到諺語,《漢語大詞典》將其定義為“長期流暢下來的寓意豐富,文詞固定簡練的古調(diào)、俗語”。據(jù)《辭?!返慕忉屖?,“諺語是俗語的一種,流傳于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大多反映人們生活和斗爭的經(jīng)驗和智慧?!?/p>
日本方面,具有相當權(quán)威性的《三省堂新明解國語辭典》中,表述為“その國の民衆(zhòng)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訓(xùn)的な言葉、短く、口調(diào)のいいものが多い?!?中文翻譯:從某國民眾的生活中產(chǎn)生的、教導(dǎo)性的語言,簡短順口。)另,《廣辭苑》的解釋是“古くから人々某國民眾に言い習(xí)わされらことば。教訓(xùn)、諷刺などの意を寓した短句や秀句”(中文翻譯:自古人們言傳下來的語言。有著教誨、諷刺等意義的短句、佳句等。)
從中日兩國的工具書對諺語的定義可見,諺語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而任何一種語言的產(chǎn)生過程決定了,語言的表達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文化的制約,可以說是文化的反映和折射。因此,諺語自然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聯(lián),有著很深的民族性。也有“文化是諺語之石”、“諺語是民族之花”的說法。故,諺語是研究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作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橋梁。
2.“神佛文化”的重要性
“神佛”自古對中日兩國的影響都是深重的。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有著歷史悠久的對“神”的神秘力量的恐懼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地人們由對“神”的恐懼演變出了到對“神”的崇拜。在這期間,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西漢時期傳入了中國,并在公元6世紀左右由中國,經(jīng)朝鮮半島,又傳入了日本。佛教在傳入兩國之后,都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如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均帶來了深入而廣泛的影響。因此,兩國可以說都同屬于“佛教文化圈”。
長期的、深厚的“神佛文化”影響對兩國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判斷基準,不同的判斷標準會左右人們不同的言行。因此,“神佛文化”視角是極其重要的。那么,借助兩國來源于“神佛文化”的數(shù)目眾多的諺語,將是了解、理解兩國不同文化、不同處世觀的極佳路徑。由于處世觀可以主導(dǎo)人們?nèi)绾螀f(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如何與他人、與集體相處等,是重要的價值觀內(nèi)容,因此,本文將重點放在了兩國人民的處世觀上。
3.中日有關(guān)“神佛文化”的諺語
如前文提及的,中日長期收到了“神佛文化”的影響,因此,兩國都產(chǎn)生了大量的有關(guān)“神佛”的諺語,流傳至今。本文收錄的相關(guān)諺語的實例,是指出含有“神”“佛”文字,以及出自于神佛相關(guān)的典故或經(jīng)典。
首先,來看中國的相關(guān)例子。
例1.舉頭三尺有神明
例2. 未成佛果,先結(jié)人緣
例3.千里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例4.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
例5.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
例6.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例7.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yīng)
例8.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例9. 送佛送到西
例10.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
例11.一佛出世,千佛擁護
例12.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例13.不見真佛不燒香
例14.富貴如浮云
例15.不義之財如流水
例16.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例1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例18.不怕紅臉關(guān)公,就怕笑臉菩薩
例19.好見的閻王,難見的小鬼
例20.平時多積德,強過臨時抱佛腳
例21.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日本也有著數(shù)目眾多的有關(guān)“神佛”的諺語。如:
例22.貧は世界の福の神/貧窮是世界的福神。
例23.長者の萬燈より貪者の一燈/窮人誠心誠意獻上的一點點貢品也要比富人風(fēng)光體面的貢品要有功德。比喻誠意比表面做作更可貴。
例24.悪銭身につかず/不義之財無久享。
例25.富は屋を潤し徳は身を潤す/富潤屋德潤身。
例26.富貴は浮雲(yún)の如し/富貴如浮云。
例27.神は非禮を受けず/神不受非禮。
例28.神は正直の頭に宿る/正人自有天相。神保護老實人。
例29.一蓮?fù)猩?死后同往極樂,同乘一個蓮花座。比喻同甘共苦,休戚與共。
例30.餓鬼も人數(shù)/人多勢眾。無用之輩抱成一團,也能派上用場,也不可輕侮。
例31.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例32.知らぬ仏より馴染の鬼/熟人勝過佛。
例33.觸らぬ神に祟りなし/不去惹事就不會受傷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例34.親しき中にも禮儀あり/即使親密也要講禮貌。
例35.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い/世上總是好人多。
例36.神明に橫道無し/神明不會做不公正之事。
例37. 堪忍は一生の寶/忍是一生寶。忍為上。
例38. 我慢の山/忍辱負重。
前文已提及,處世觀是價值觀的重要構(gòu)成之一。何謂“處世觀”?“處世觀”即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與他人交往時的待人態(tài)度及處世原則。處世觀可以主導(dǎo)人們?nèi)绾螀f(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如何與他人、與集團相處等,是重要的價值觀范疇之一。
1.中日兩國處世觀的共同點
(1)品德高于利益。
佛教中的“舍棄欲望”的勸誡。因為欲望和執(zhí)著心是將人捆綁于現(xiàn)實世界的罪魁禍首,因此只有斷了“欲望之心”,才能夠有拜托束縛。這里的“欲望”包括在生產(chǎn)活動、經(jīng)濟活動、商業(yè)及家庭活動中產(chǎn)生的所有金錢欲、名利欲等,這些欲望會讓人變得貪婪,沒有這些貪欲,人才能變得高尚。因此,中日的眾多相關(guān)諺語中,都體現(xiàn)了“重視德行”這一點。
如前文收錄的“千里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人有誠心,佛有感應(yīng)”,,以及日本諺語中的“貧は世界の福の神/貧窮是世界的福神”、“富貴は浮雲(yún)の如し/富貴如浮云”、“悪銭身につかず/惡錢不久享”、“富は屋を潤し徳は身を潤す/富潤屋德潤身”“神は正直の頭に宿る/正人自有天相。神保護老實人。”等等。這些諺語無疑反映出了中日兩國人民“重品德,輕利益”的處世觀,它告訴人們,利益只能是一時的,而好的品德才是立身之本。
(2)和為貴。
根據(jù)佛教經(jīng)典,“人,本來沒有圣人,同樣也沒有愚鈍之人。都是佛的子民?!奔础氨娚降取薄R虼巳藗冎g要相互尊重,彼此要有“寬容之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流傳有“和為貴”“寬以待人”的處事原則。這一點也清晰地體現(xiàn)在中日的大量諺語中。如,“未成佛果,先結(jié)人緣”、“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以及“我慢の山/忍辱負重”等等。
從這些諺語之中,顯而易見的是中日兩國人民“尊和”“重和”的處世觀?!昂汀钡木駶B透到了兩國人民的日常行為之中,人們在他人相處、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意思時,常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規(guī)避與他人可能產(chǎn)生的摩擦及矛盾,因此,社會秩序具有很強的安定性。
(3)集體意識
從諸如“未成佛果,先結(jié)人緣”“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弘法も筆の誤り”“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餓鬼も人數(shù)”等諺語中,可以看出在“眾生是渺小”的佛教思想的影響下,中日人民處世觀中的“集體意識”。
中日兩國在處世觀中,“集體意識”是明顯的。人們無論任何言行,會習(xí)慣性地將自己置身于集體之中而做出判斷。集團意識認為,群體才是社會的單元,是判斷價值標準的出發(fā)點,社會是由群體組成的,個人是群體的一部分,必須服從群體的利益,強調(diào)通過集體的協(xié)作來達到目標。因此,人們在他人相處時,能夠以與他人的共同利益為前提,從整體、從大局出發(fā),與他人協(xié)同作戰(zhàn)。這樣的處世觀可以使人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持、合作、奮斗,它可以調(diào)動集體成員的所有資源和才智,并且會自動地驅(qū)除所有不和諧和不公正現(xiàn)象。
2.中日處世觀的不同點
盡管中日兩國都深受“神佛文化”的影響,在人們的價值觀、處世觀上,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影響人們處世觀形成的因素是多樣的,例如兩個國家的自然環(huán)境相異,一個是典型的大陸民族,另一個則是有著明顯海洋民族的特征;還有兩個國家固有的宗教信仰也不同,中國的道教、儒教自古給了中國人深遠的影響,在日本則是神道教、武士道長期控制著人們的思想等等,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中日兩國處世觀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1)中國的“和而不同”與日本的“隱藏自己”
中國和日本雖然都有著較強的“集體意識”,但中國人在于他人相處時,在優(yōu)先考慮集體利益的前提上,依然可以有個體各自的思想、行為,即“和而不同”。而日本由于長期受到神道教、武士道的影響,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他們信奉權(quán)威人士,尊重長者意見,互相謙讓,避免沖突。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日本社會仍然強調(diào)層級觀念,崇尚集體歸屬感,不鼓勵挑戰(zhàn)權(quán)威意見。在日本任何凸顯自己,破壞和諧的行為都會被周圍人束之高閣、避而遠之。因此,即使有不同意見或不滿時,日本往往選擇的是沉默,是隱藏自己。
前者的“集體意識”由于兼顧了個人的能動性,因此是一種主動性的意識,將自己融入整個集體,對問題進行思考,想集體之所需,從而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而后者僅僅是服從命令,只是被動的、消極的。前者可以促進集體的發(fā)展,而后者只是簡單的拼湊。
(2)中國的“重仁義”與日本的“重忍讓”
“品德高于利益”是諺語中體現(xiàn)出的中日共同的處世觀表現(xiàn)之一。雖然兩國都重視品德, 但最為關(guān)注的品德內(nèi)容卻是有所不同。例如中國的諺語:“平時多積德,強過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在勸誡人們要有仁義之心,要懂得善待他人。日本在品德方面更看重的則是“忠誠”,這是由于在深受神佛文化影響的同時,曾經(jīng)在日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的忍耐、忍讓精神也對人們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如諺語:“堪忍は一生の寶/忍是一生寶。忍為上。”“ 我慢の山/忍辱負重”等,無不在勸誡人們要有忍耐、克制之心。
近年來,隨著跨文化比較學(xué)科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們意識到跨文化國際交往、不同語言的交際,已不再是簡單地把一種語言符號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而更多的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語言規(guī)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故研究不同語言,必須通過語言符號,研究不同民族習(xí)俗所積淀的文化信息。因此,本文從跨文化的視角,以有關(guān)“神佛”的諺語為論證依據(jù),闡述了中日兩國人民的處世觀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跨文化對比的最終目標應(yīng)在于,通過文化共同點來尋求國與國之間的協(xié)作;而了解文化不同點,可以有效避免文化沖突。尤其是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包含處世觀,會直接影響甚至阻礙到人們的交流與溝通。借助語言這個利器,通過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啟示的分析,有利于加深雙方的深層次了解,對跨文化交流活動的參加者的交流及溝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提升交流活動的成功率。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人們某個觀念的形成是要受到周圍的環(huán)境的制約的,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無疑是變化的,人們的價值觀、處世觀也會隨之而變。因此,處世觀是具有時代性的。尤其在世界交叉影響、瞬息多變的時代背景下,對語言的研究應(yīng)保持持續(xù)性,才能夠準確把握不同階段的文化信息。切不可因一個階段下的語言特點,一成不變地斷言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
[1]溫端政主編,中國諺語大辭典 辭海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
[2]紀玉冰,從日語諺語看謹慎地日本人[J].赤峰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0(3).
[3]張艷萍,張鵬,王山太,論日諺中的日本民俗宗教觀[J].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2010(6).
[4](日)林四郎,(日)宇留野一夫編.日本諺語圖解詞典[M].北京語言大學(xué)出版社,2014.
[5]姜芳.中日諺語互譯中的文化依存性[J].凱里學(xué)院學(xué)報,2013(5).
[責(zé)任編輯:鮑 雨]
另一方面,假設(shè)F不是C上的凸模糊映射,則存在x0,y0∈C,及a0∈(0,1)使得
這與式(1)相矛盾。故F是C上的凸模糊映射。
參考文獻:
[1]S.Nanda,K.Kar,Convex fuzzy mappings[J].Fuzzy Sets Systems 1989,32:359-367.
[2]F.Nagata.Convexity and Local Lipschitz Continuity of fuzzy valued Mapping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8,93:113-119.
[3]J.J.Saade.Mapping Convex and Normal Fuzzy Set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6,81:251-256.
[4]Y.R,Syau.On Convex and Concave Fuzzy Mapping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9,103:163-16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common definitions of convex fuzzy mapping,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iable convex fuzzy mapping is given some properties. Equivalent descriptions and convex fuzzy mappings are obtained.
Key Words: convex fuzzy mapping; differentiable convex fuzzy mapping; lower semicontinuous; upper semicontinuous
[責(zé)任編輯:鮑 雨]
From deities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verb study theory as the two countries
Jiang Fang
(Chc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Japanese,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China)
Different countries, national due to the different history, different social customs, formed th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formed the different language rules, ways of thinking, etc. Culture restricts the language, the language carries culture, both are linked, inseparable. Therefore, researchers can through language, especially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patterns, to study the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promote exchanges.
China and Japan; deities; the proverb; theory
Several kinds of defini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nvex fuzzy mapping
He Dou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Chongqing, 401331, China)
B946.6
A
1000-9795(2014)08-000228-03
姜 芳(1976-),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常熟理工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