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碧[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州 510632;東莞理工學(xué)院城市學(xué)院, 廣東 東莞 523106]
梁元帝詩賦存佚考
⊙陳如碧[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州 510632;東莞理工學(xué)院城市學(xué)院, 廣東 東莞 523106]
梁元帝蕭繹一生著述頗豐,其詩歌存佚情況,一直眾說紛紜,此亦成為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對《金樓子·著書篇》、《梁書·元帝紀(jì)》、《南史·梁本紀(jì)下》、《隋書·經(jīng)籍志》、陳徐陵編《玉臺新詠》、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名家集·梁元帝集》、清陳元龍編《歷代賦匯》、清嚴(yán)可均輯?!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全梁文》、清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梁詩》諸種文獻(xiàn)的考訂,可以初步認(rèn)定:蕭繹存詩122首,其中樂府20首,徒詩102首,佚詩10首;存賦8篇,佚賦1篇。
梁元帝 詩賦 存佚
梁元帝蕭繹一生著述頗豐?!督饦亲印ぶ鴷贰读簳ぴ奂o(jì)》《南史·梁本紀(jì)下》《隋書·經(jīng)籍志》對其著作書名多有記載,唯文集只列卷數(shù),詩歌和賦的具體篇目沒有詳及,現(xiàn)據(jù)相關(guān)文獻(xiàn)列舉著錄,情況于下:
陳徐陵編《玉臺新詠》卷第七錄詩7首、卷第九錄詩11首;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錄賦7篇、錄詩83首;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錄樂府25首;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名家集·梁元帝集》錄樂府21首、詩96首、賦9篇、騷1篇;清陳元龍編《歷代賦匯》錄賦8篇;清嚴(yán)可均輯?!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全梁文》錄賦8篇;清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錄樂府21首、詩102首。
考察上述諸家收錄情況,可知:
嚴(yán)可均輯本錄賦8篇,嚴(yán)氏于《春賦》后作案語:“張溥本有《秋興賦》《臨秋賦》,今據(jù)《藝文類聚》編入《簡文帝集》?!雹贆z《藝文類聚》及張溥輯本,同嚴(yán)氏案語,宜從嚴(yán)氏?!端囄念惥邸蜂涃x7篇,與嚴(yán)可均輯本比較,《擬秋風(fēng)搖落》篇只引《秋風(fēng)搖落》首四語,②且篇名不同。不錄《春賦》,其余篇目與嚴(yán)可均輯本相同。張溥輯本錄賦9篇,多出《秋興賦》《臨秋賦》,將《秋風(fēng)搖落》歸入騷類?!稓v代賦匯》錄賦8篇,不取《蕩婦秋思賦》《秋風(fēng)搖落》,多出《秋興賦》《臨秋賦》。故從嚴(yán)可均輯本,蕭繹存賦8篇。另《,琵琶賦》疑佚。據(jù)《南史·梁宗室下》載:“范雖無學(xué)術(shù),而以籌略自命。愛奇古,招集文才,率意題章,亦時有奇致。嘗得舊琵琶,題云‘齊竟陵世子’。范嗟人往物存,攬筆為詠,以示湘東王,王吟詠其辭,作《琵琶賦》和之。”③今不見蕭繹《琵琶賦》,蓋佚。故蕭繹佚賦1篇。
《樂府詩集》錄樂府25首,其中將《從軍行》《金樂歌》歸入樂府。筆者按:《從軍行》于《藝文類聚》、逯欽立輯校本中均作《和王僧辯從軍詩》;張溥輯本作《從軍詩》,一作《王僧辯從軍》?!端囄念惥邸坟锥?,張本、逯本均錄入詩。另,《金樂歌》于《藝文類聚》、張溥輯本及逯欽立輯校本中均作《歌曲名詩》,亦均錄入詩,宜從張本、逯本?!稑犯娂蜂洝稙鯒妨?。筆者按:逯欽立輯本于《烏棲曲四首》題下注:“《詩紀(jì)》云:樂府又有‘幄中清酒’‘濃黛輕紅’二首,亦作元帝。《玉臺》云:蕭子顯詩也?!雹軝z《玉臺新詠》,此二詩為蕭子顯詩,宜從《玉臺新詠》。
《樂府詩集》余下的21首與張溥輯本、逯欽立輯校本中的樂府皆同。蕭繹存21首樂府似無疑問,然檢逯欽立輯校本,逯氏將《半路溪》同時錄入蕭綱、蕭繹名下,于蕭綱詩后作注:“《樂府詩集》七十四作梁元帝,《詩紀(jì)》六十七。逯按:此歌應(yīng)依《樂府》編入《元帝集》。”⑤又,逯氏于蕭繹詩題后作注:“《詩紀(jì)》云,《玉臺》作簡文帝?!睓z《玉臺新詠》歸簡文帝名下。⑥《玉臺新詠》約編于梁朝末期,且蕭綱與蕭繹有文集并行于世,而常出入東宮的徐陵,受簡文帝之令編《玉臺》應(yīng)不會把蕭繹的詩歌誤入梁太子蕭綱的文集中。此詩疑經(jīng)后人誤抄而錄入梁元帝名下,不知逯氏斷語所據(jù)為何。
故筆者以為蕭繹實存樂府20首。樂府所佚情況無從考。
1.存詩考
由以上文獻(xiàn)可知,張溥輯本、逯欽立輯校本錄詩較全。與逯欽立輯校本比較,張溥輯本少錄5首,茲列舉于下:《長安路詩》《懷舊詩》《自江州還入石頭詩》《風(fēng)人辭》《奉敕為詩》。逯欽立輯校本所錄《秋辭》詩實為嚴(yán)可均輯本所錄《秋風(fēng)搖落》賦及張溥輯本所錄《秋風(fēng)搖落》騷,今據(jù)嚴(yán)可均輯校本,將《秋風(fēng)搖落》歸入賦中。又,張溥輯本于目次中無《別詩二首》,然檢張溥輯本各卷詩,實將《別詩二首》附于《春別應(yīng)令四首》詩后,故《春別應(yīng)令四首》實有六首,且卷中明確標(biāo)有“其五”“其六”字樣。而目次標(biāo)為《春別應(yīng)令六首》與卷中詩題《春別應(yīng)令四首》相悖。其余詩歌,張本與逯本相同。檢張溥輯本《梁武帝集》、逯欽立輯校本《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武帝蕭衍》,均將《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詩歸于梁武帝名下,筆者以為皆誤,此詩應(yīng)為梁元帝作。逯欽立輯校本于《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詩題后作注:“《南史》曰‘:梁武帝結(jié)好于魏,遣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送之,作詩曰……”⑦檢《南史·始安王方略傳》,記載“:始安王方略,元帝第十子,貞惠世子母弟也?!罹皝y,元帝結(jié)好于魏,方略年數(shù)歲便遣入關(guān)。元帝親送近畿,執(zhí)手欷,既而旋駕憶之,賦詩曰:‘如何吾幼子,勝衣已別離。十日無由宴,千里送遠(yuǎn)垂?!灵L安即得還,贈遺甚厚。”⑧結(jié)好于魏當(dāng)為梁元帝,逯氏誤載。而所賦之詩即《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又,太清二年(548)秋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⑨大寶三年(552)“三月,王僧辯等平侯景,傳其首于江陵”。⑩此詩當(dāng)作于太清二年(548)秋八月至大寶三年(552)三月侯景之亂間。另,《梁書·武帝下》?《南史·梁本紀(jì)中》?均載:太清三年(549)“五月丙辰,高祖崩于凈居殿,時年八十六”。若蕭衍作此詩,此詩當(dāng)作于太清二年(548)秋八月至太清三年(549)五月間??即碎g蕭衍行跡,是不可能作此詩的。所以錄入蕭衍名下實為誤收,今從《南史》本傳,將《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歸入蕭繹名下。另,據(jù)《南史·梁本紀(jì)下》載:大寶元年(550)正月,帝“使少子方晷質(zhì)于魏,魏不受質(zhì)而結(jié)為兄弟”。?少子,即最小的兒子,“世祖元皇帝十子,五人可考:方等、方諸、方矩、敬帝諱方智、方略”。而據(jù)《南史·始安王方略傳》,方略乃元帝第十子,故少子即方略,疑方略誤寫為方晷。故《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極有可能作于大寶元年(550)正月。另,據(jù)《梁書·元帝紀(jì)》承圣元年(552)冬十一月己卯,“立皇子方智為晉安郡王,方略為始安郡王”,?此時侯景之亂平,皇子受封,而此詩作于大寶元年(550)正月,疑《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之“始安王”為后人所加。
檢張溥輯本《梁昭明集》、逯欽立輯校本《梁詩卷十四·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均將《春日宴晉熙王詩》錄入蕭統(tǒng)名下。逯又作主按語:“詩言國難云云,當(dāng)作于侯景亂梁以后,是時昭明已死,不得有詩??剂涸鄯Q制江陵,封簡文帝子大圜為晉熙王(事見《周書·大圜傳》),則此乃元帝之作。是時正值國難,諸王爭位,故詩云云。”?而曹道衡先生、沈玉成先生則認(rèn)為:“此詩當(dāng)為侯景亂后事,非蕭統(tǒng)作甚明。然未可定為元帝作也。然元帝有集,則其詩不當(dāng)誤為昭明太子之作。頗疑此詩乃元帝愍懷太子方矩作?!读簳ろ獞烟觽鳌罚骸惺ピ晔辉卤樱榛侍?,及西魏師陷荊州,太子與世祖同為魏人所害?!w當(dāng)時皆題‘皇太子’,故誤為昭明太子。實則簡文帝為太子時詩,亦時有題作昭明者?!额惥邸飞w由此致誤耶?”?曹先生、沈先生的分析頗合理,筆者權(quán)從曹、沈之說。
逯欽立輯校本錄詩102首,逯氏歸于蕭衍名下的《送始安王方略入關(guān)》應(yīng)為蕭繹作品,《秋辭》歸入賦,一出一入,由此,基本上可確認(rèn)蕭繹存詩102首。
2.佚詩考
中大通三年(531)蕭繹作詩贈別庾承先,此詩今佚。據(jù)《梁書·庾承先傳》載:“中大通三年,廬山劉慧斐至荊州,(庾)承先與之有舊,往從之。荊陜學(xué)徒,因請承先講《老子》。湘東王親命駕臨聽,論議終日,深相賞接。留連月余日,乃還山。王親祖道,并贈篇什,隱者美之。”⑦蕭繹所贈篇什,今不存,疑佚。
蕭繹曾作詩追思張纘,今佚。據(jù)《梁書·張纘傳》載:“纘有識鑒,自見元帝,便推誠委結(jié)。及元帝即位,追思之,嘗為詩,其《序》曰:‘簡憲之為人也,不事王侯,負(fù)才任氣,見余則申旦達(dá)夕,不能已已。懷夫人之德,何日忘?”⑧
逯欽立輯校本錄有蕭繹《詠秋夜詩》和《寒閨詩》,張溥輯本將此二詩錄在《雜詠二首》名下,作《秋夜》《寒閨》詩。又,檢劉緩有《雜詠和湘東王詩三首》即《秋夜》《寒閨》《冬宵》詩,⑨兩詩題均有“雜詠”字樣。然檢眾輯本均不見蕭繹《冬宵》原詩,張氏、逯氏亦不輯錄,疑此詩亡佚。
檢劉孝綽存《奉和湘東王應(yīng)令詩二首》,即《春宵》《冬曉》詩;?劉孝威存《奉和湘東王應(yīng)令詩二首》,即《春宵》《冬曉》;①蕭綱存《和湘東王三韻詩二首》,即《春宵》《冬曉》;②庾肩吾存《奉和湘東王應(yīng)令詩二首》,即《春宵》《冬曉》。③蕭繹不存《春宵》《冬曉》原詩,疑此二詩亡佚。
蕭繹去丹陽、尹荊州之際,應(yīng)有詩與蕭琛、徐勉相和。檢逯欽立輯校本,蕭琛存《和元帝詩》,并于詩題后注:“《詩紀(jì)》注云:去丹陽尹,尹荊州?!雹苄烀愦妗逗驮墼姟罚⒂谠婎}后注:“去丹陽,尹荊州?!雹輷?jù)《梁書·武帝紀(jì)》載:普通七年“冬十月辛未,以丹陽尹湘東王繹為荊州刺史”⑥。蕭琛、徐勉兩人的和詩當(dāng)作于普通七年(526)冬十月,蕭繹由丹陽尹遷荊州刺史別離之際。兩首《和元帝詩》極贊年尚十九歲的蕭繹的英德、文思,鼓勵他匡時經(jīng)世,精思治綱。而蕭繹不存原詩,恐亡佚。蕭綱存《和湘東王首夏詩》,⑦今不見蕭繹原詩,疑亡佚。另蕭綱存《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⑧今不見蕭繹原詩,疑亡佚。劉孝綽存《和湘東王理訟詩》,⑨今不見蕭繹原詩,疑亡佚。武陵王蕭紀(jì)存《和湘東王夜夢應(yīng)令詩》,?今不見蕭繹原詩,疑亡佚。
由上可知,蕭繹至少佚詩10首。
① 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035頁。
② 歐陽詢輯纂,王紹楹點校:《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6頁。
③⑧?? 李延壽:《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296頁,第1347頁,第222頁,第235頁。
④⑤⑦?⑨?①②③④⑤⑦⑧⑨?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036頁,第1916頁,第1538頁,第1794頁,第1848頁,第1842頁,第1881頁,第1963頁,第2000頁,第1803頁,第1812頁,第1946頁,第1938頁,第1830頁,第1899頁。
⑥ 徐陵輯,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8頁。
⑨⑩??⑦⑧⑥ 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4頁,第125頁,第95頁,第132頁,第753頁,第503頁,第70頁。
?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xué)史料叢考》,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81頁。
作 者:陳如碧,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生,東莞理工學(xué)院城市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