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章德
【摘 要】課堂的有效性,是我們所有教師向往的。它要求我們在課堂中注重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做到預設與生成共精彩。讓學生在“探究—研討”的操作過程中,運用有效的觀察、提問、探究、研討,從而達到理想的彼岸。
【關鍵詞】小學科學;策略;有效性
為了使學習活動變得更加有效,筆者認為運用“探究—研討”教學法能達到有效的目的?!疤骄俊杏憽苯虒W法分為“探究”和“研討”兩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課堂中必須通過觀察、提問、探究、研討等手段來完成。
一、提高課堂觀察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觀察的有效性對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至關重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課堂觀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活動的一種基本方式。那如何做到細致、有效地觀察呢:
1.觀察要細 對事物做細致的觀察,得到豐富的信息,才可能認識要觀察的事物。如在教學三上《植物的葉》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填空讓學生做好觀察記錄:
我觀察的是:____樹葉,它的顏色是:____;形狀是:____;大小是:____;葉脈是:____;葉柄是:____;摸起來:____;其他:1)____;2)____。
這樣運用多種感官對樹葉做盡可能多的“觀察”,對于三年級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講既降低了難度,又把被觀察的對象作比較詳盡、細致的記錄。
2.觀察要準 科學觀察不僅是“觀察”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被觀察到的東西是什么樣的,具有哪些特性。如三下《水》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堂上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不對的步驟或方法做些調整和點拔后,學生得出了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結論:風一吹,水面會有波紋;筷子在水中會被“折彎”;水會“變”色……,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3.觀察要真 科學觀察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對“觀察”到的內容做真實的記錄。在觀察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去認識自然。在觀察記錄中,即使學生有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老師也不應該把正確結果硬塞給學生,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再次進行觀察、研討,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哪怕是最后還有不同的見解也應尊重意見,讓其保留。
二、提高課堂問題的有效性
在探究學習教育中,提問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教育方式。有效的課堂問題能讓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思維水平,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來對學生的探究方式的調整進行指導,推動學生進行整改或是建設性的延伸。在小學科學探究學習教育中,有效的課堂問題的提出,不但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也能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對于管理和學習問題,不要求學生進行回答;而涉及教育目的的問題,須引導學生進行詳細的回答,這樣的信息反饋方才有效。
三、提高課堂探究的有效性
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進行探究,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結構的材料是對自然現(xiàn)象或運動變化“濃縮”的材料。如在教《物體的沉與浮》一課時我準備了3組教學材料。第一組是木塊、石塊、泡沫、橡皮、鐵釘、胡蘿卜、牙簽等形狀、大小、輕重都不一樣的材料,學生實驗后,發(fā)現(xiàn)物體的沉浮于大小輕重無關。第二組材料是大小不同但重量相等的5個瓶子,試驗后,學生發(fā)現(xiàn)在重量相等的情況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組材料是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5個瓶子,試驗后,學生發(fā)現(xiàn)在大小相同的情況下,重的沉,輕的浮。以上3組實驗材料在教學上有很大的啟發(fā)性,使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斷地激起揭示科學概念的興趣,不斷地深入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提高課堂研討的有效性
1.把握內容 注重實效
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要求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張教師對學生不要過多的指導和干涉,讓學生觀察和實驗后進行組內班內研討,教師在研討過程中處于中立為學生服務,由學生自己對不和諧的發(fā)言進行分析辯證。但也有的課內容多、學時較緊,有一種低效率的危機存在。
2.強化過程 重視交流
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在此有兩個值得教師關注,并需要教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發(fā)揮的研討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探究過程之前,通過研討方案來領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生探究過程之后,通過研討結果來得出并理解探究的結論。同時強化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
3.尊重事實 冷靜分析
例如《電磁鐵的磁力》一課,探究“線圈圈數(shù)越多,磁力越大”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活動,某一小組在課堂小組協(xié)作交流時,該小組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探究結果與其他小組不同,且不能支持假設,于是根據(jù)自己的主觀學生又修改了數(shù)據(jù)。
其實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的事實”是十分正常的。但教師要善于對這類“事實”進行分析和研討。在上例中,通過學生的分析和研討,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的異常是因為實驗操作的時間太長,電池電力耗盡引起的,只要更換電池重新實驗,這組學生得到的數(shù)據(jù)與其他小組就就相近了。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所有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只有在課堂中注重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從觀察入手,通過提問、探究、研討等手段,達到教學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1]方紅,常利梅.科學教學實施指南(小學卷)[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張紅霞主編.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馮啟菊.美國蘭本達“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啟迪[J].教育叢論,1985(1).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音坑鄉(xiāng)底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