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一中東校 趙聯(lián)國 付會敏
韓兆琦教授這樣評價:“《史記》是一座大山,永遠聳立在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記》是一曲悲歌,永遠回響在中國與世界的歷史長河上?!?/p>
執(zhí)教以來,對于《史記》的閱讀教學,經(jīng)驗是很少的。在指導學生學習了《〈史記〉選讀》后,感覺首先要有整體認識:了解司馬遷;了解《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它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價值觀、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和進步的歷史觀,帶有其鮮明的感情色彩。對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梢越柚秷笕伟矔芬晃膩砹私馑抉R遷“隱忍茍活”,以生踐志,從創(chuàng)作《史記》中找到自己的尊嚴和生命價值,從自比古圣先賢中獲得安慰與自我肯定的心路歷程。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抓住表現(xiàn)情感的語言來分析司馬遷的情感傾向。當然,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角度,以時代的視角解讀歷史,觀照現(xiàn)實。
在有了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在《史記》的閱讀教學中,我覺得需要把握好如下環(huán)節(jié)。
《史記》的傳記篇目故事性強,語言障礙不是太多,應當作文章來讀。教者可以采用“以文帶言”的方法,讓學生在對文本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重要的文言知識。這樣學生對文章有了興趣,自然會主動去解決“言” 的問題。當然為了鞏固知識,可以在學完文章后集中梳理一下文言知識,把落實工作做好。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引導他們更多地去關注歷史,學習歷史人物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從中汲取精神滋養(yǎng),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比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學生感受到藺相如成功的因素在于有智有勇,那么僅僅靠這些就能成功嗎?帶著這個問題,可以再到文中去找答案。從“將相和”一節(jié)中,感受到了他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強烈的責任心。正是基于此,在國家需要時,他毛遂自薦;在事關國家利益與尊嚴時,他毫不妥協(xié),正氣凜然;在與廉頗有矛盾時,他“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他是司馬遷著力贊頌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精神”——正道直行,以國事為己任,虛懷若谷,襟懷坦蕩。正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才使他無往而不勝,他的故事到今天仍感動著人們。而司馬遷自己,不也始終在追求擁有這樣的理想人格嗎?
這一點教參中提到的主要有:
(一)取材要有所選擇。只寫重要的能夠表現(xiàn)人物特征的事件,使人物性格突出。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描寫重心放在公子與大梁夷門監(jiān)者及屠者朱亥的交往上,通過這些描寫,突出其禮賢下士、重義守信的性格。正是這種突出的性格,才使得“士為知己者死”,從而取得了救趙的成功。合理選材對學生寫作很有指導意義。
(二)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表現(xiàn)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突出其性格特征。
(三)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如《鴻門宴》上劉邦的小心謹慎、逢迎善變,項羽的直率少謀、自高自大等,人物的語言與其身份處境相符合,形象生動如在眼前。
(四)語言富有生命力與表現(xiàn)力。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漫游生活,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學到了許多民謠、諺語及俗語,所以他的語言生動豐富,有力地表達了他的觀點態(tài)度。這也啟示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積累新鮮素材,與時俱進才有時代感。
文學即人學。一部《史記》,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屈的靈魂。走入文本,就是在與作者對話。從司馬遷身上,可以學到以下這些精神:
(一)“不虛美,不隱惡”的秉筆直錄精神。對人物有全面的描繪,既說優(yōu)點,也談缺點。對所謂“君權神授” 的神圣帝王,也“褫其華袞,示人本相”,還原他們作為人的本來面目。這有利于學生全面評價人物,辯證分析問題。
(二)“隱忍茍活”、以生踐志的不屈精神。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中國的精神,正是無數(shù)像司馬遷這樣的人代代傳承下來的。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有重要意義。
(三)實地考察、注重積累的嚴謹治學精神。集腋成裘,積少成多,量變引起質變。走進《史記》,就是走進了知識的海洋。而這取決于司馬遷積累的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以及多年不懈地閱讀、整理歷史資料,從民間學習優(yōu)秀的語言等。這對于學生治學也有很好的啟示。
在《史記》具體閱讀教學中,上述幾點不是篇篇都要這樣做,而是要因文而異。如果學習了《〈史記〉選讀》,最好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進行一下分類總結,這應該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