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珠
確定和實現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人生目標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為基礎。責任感首先源于愿意對自身的行為負責,然后才是進一步對他人和社會承擔責任。對一年級新生而言,進入小學意味著開始擔負起學習責任。如何引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起積極的學習情感與品質?顯然,光靠說教與灌輸不能達成目標,需要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責任教育,從而幫助學生調整心態(tài),引導學生自主體驗,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新生活。
一、在承擔班級崗位中萌發(fā)責任意識
【案例】
教室里響起熟悉的樂曲《勞動最光榮》,課件中呈現出高年級哥哥姐姐動手打掃教室衛(wèi)生的情境。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當他們看到哥哥姐姐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大家翹首以盼的流動紅旗時,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我見時機已到,就問:“為什么鼓掌呀?”
“他們拿到流動紅旗,太高興了!”一個男生興奮地說道。
“哥哥姐姐愛勞動?!绷硪粋€學生說。
“是啊,哥哥姐姐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證明,他們是班級的主人。”我微笑著把目光投向全體同學,說:“小朋友們,你們也能當好咱們班的小主人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能!”
“這是一份崗位表,我們分分工吧!”通過自薦和推薦形式,學生積極踴躍爭當班級“小主人”。下課鈴聲響起,正值“五分鐘勞動”時段。于是,我?guī)ьI學生們開始了第一次的崗位實踐??蓜傞_始時就出現了問題。一位女生拿著掃把茫然地問我:“老師,怎么掃呀?”在勞動中,大多數學生表現并不好,他們或在模仿中學習,或是僅憑熱情做做樣子。但是,我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我走向小女孩,手把手教她。同時,我不時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們。雖然勞動現場并不有序,但看到孩子們臉上除了汗星子,還洋溢著幸福笑容,我不禁笑了……
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進行責任教育,旨在喚醒學生的責任意識。參與班集體的管理,能夠激發(fā)兒童進行自我教育,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和責任意識的養(yǎng)成。如,在班級里設立“小小美容師”崗位,實現“一人一崗制”,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將班內事務安排給每一位學生,如門窗衛(wèi)生、講臺桌保潔、圖書角管理、電燈開關等都由專人管理,讓班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作為一名小學生,做好班級衛(wèi)生不僅是對班級負責,對學校負責,更是一個人有強烈責任意識的表現。案例中,學生在班級勞動的體驗中,享受當家做主的權利,并勇于承擔責任,收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在親子互動中踐行責任習慣
【案例】
寒假后開學的第一堂品德與生活課上,我設計了主題為“寒假生活交流”的教學活動。
孩子們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我們一家人去旅游,回來后我自己收拾行李?!?/p>
“我學會洗短褲了。”
“我們家來客人,我給他們端茶?!?/p>
“我和媽媽去買菜,我用滑板車幫媽媽載菜?!?/p>
……
孩子們暢所欲言,臉上滿是自豪的表情。
交流完畢,我播放準備好的課件并說:“在寒假里,小朋友們做了這么多努力,爸爸媽媽有話想對你們說。請看!”
“通過‘我是家里小主人活動,我們看到寶貝進步很大,非常欣慰。希望寶貝繼續(xù)保持!”
“孩子學會做很多事情了,能主動幫家長分擔家務事了。孩子真棒!”
“假期里突然發(fā)現你竟然這么能干,我們真的很高興!”
……
我一邊朗讀著家長寄語,一邊示意孩子們猜猜是哪位同學家長的留言。在充滿歡樂的“競猜”中,教室里不時響起掌聲。孩子們一個個起立,接受我和其他孩子的贊美,臉上洋溢著喜悅……
低年級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然而,大部分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問題,由此而生的包辦代替式的溺愛成為了孩子健康發(fā)展的阻力。從案例中可以看到,為培養(yǎng)兒童在家中的責任意識,我們通過“致家長一封信”的形式,把在學校開展的“我是家里小主人”的活動延伸到家庭,發(fā)揮家長協助并監(jiān)督學生在家里完成任務的重要作用。例如督促兒童整理自己的書桌,引導兒童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另外,兒童通過家庭角色的換位體驗,體會父母的辛苦,把為家庭服務作為“職責”,從而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品質,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意味著擔當責任。我們不應一廂情愿地假設“孩子可能不會做”,而應多給予他敢于嘗試并獨立完成的機會。提供給兒童對某事或某人負責的機會,就是幫助兒童成為值得信任和可靠的人,并從中培養(yǎng)自信,在自信中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
福建廈門 361004)
責任編輯 顏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