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公辦學校負責義務教育,私立學校提供差異化教育產(chǎn)品,各行其是,各自滿足家長和學生對于教育的不同需求。事情變得擰巴,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利益。私立學校在很長的時間中,有相當不錯的經(jīng)濟收益,于是公立學校紅了眼,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名校辦民校模式,導致不少真正的民校被擠垮。而名校及其身份曖昧不明的民校,雙雙如愿以償?shù)孛p收。當然教育部門也從中分得了一杯羹。
這樣做的實質(zhì),就是有償或者高價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童,提供國有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說得更通俗一點,就相當于公辦學校變相收費,而且是收高價。這顯然不合理,也不合法,因為在義務教育階段,國有教育資源應該免費向公眾提供,要不怎么叫義務教育呢?當然,名校和他們辦的民校可不這樣認為,他們聲稱投資并不直接來自公共財政,他們的民校是民校。
但問題是,國有教育資源,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資本,還有品牌、辦學經(jīng)驗、辦學精力等方方面面。誰敢拍著胸脯保證,名校沒有往自辦民校投入這些資源呢?注入了公校的資源,卻成功逃避了公校的義務,怎么都是說不過去的。
人們常說學位緊張,事實上,學位一點也不緊張。充其量只能說是優(yōu)質(zhì)學位緊張,這既包括公辦初中的,也包括民辦初中的。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教育部門應該做的,是均衡教育資源,讓所有學位都有質(zhì)量保證,從而使得家長不至于把目光盯著優(yōu)質(zhì)學位。
既然有關部門能想出名校辦民校怪招,既然名校有資源、有精力辦民校,為什么就沒想出名校辦公校呢?我不反對民校辦分校。關鍵是這些分校,仍然還是公辦性質(zhì),并承擔起義務教育的責任。這樣,他們也就為均衡教育資源做出了貢獻。
如果不著眼于均衡教育資源,只是片面地取消民校考試,那就連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水平都達不到。不取消考試至少還公平一點,總比拼爹拼娘強。不考試,民校招生如何進行,簡直不敢想象。
(摘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