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焉樹芬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066000)
位于山西大同市的云岡石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建于公元460年鮮卑民族建立的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chuàng)建的。云岡石窟是民族意識形態(tài)下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作為北魏佛教石窟的代表,其中雕刻了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樂器圖像,將當時的音樂形態(tài)記錄了下來,為研究當時的北魏音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石窟分為三個時段分期:早期(文成帝時期,約公元460-465年)第16-20窟;中期(孝文帝遷都前,約公元470-494年)1-3窟及5-13窟;晚期(遷都洛陽后,約494-524年)21-45窟,還包括第4、14、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
早期有五個窟,是云岡開鑿最早的石窟,工程由文成帝時的高僧曇曜主持,即曇曜五窟。為16、17、18、19、20窟,其中16和17窟中有樂器的圖像。造像題材大多以三世佛為主,據說這是要顯示北魏皇帝權利的無限,五個窟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佛像,象征北魏五朝的五位皇帝。這些造像保留了古印度犍陀羅藝術和中亞的秼菟羅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特征;佛像的服裝顯示了古印度和涼州地區(qū)的外觀,保持了舊的印度粉本形式;容貌肩寬體壯,深目高鼻,短粗身材,八字須,儼然是當時中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氣勢磅礴,具有渾厚、淳樸的西域風情。由此可看來,早期洞窟中的造像主要來源于印度西域各國,那么所雕刻出現的樂器圖像也應該是更多的保留了它的發(fā)源地或是中轉地的風格,為“西來”的特征。
?
義觜笛:在《文獻通考·樂十一》中有記載“義觜笛,如橫笛而加觜,西梁樂也。而今高麗亦有用焉”。是在吹口上加了一長方形凸起的裝置,關于義觜笛最早的記載是唐杜佑《通典》中的“今橫笛去觜。其加觜者,謂之義觜笛”??梢?,如今的橫笛是去掉了義觜,而有觜者為之義觜笛。我們這樣看來,義觜笛應該就是橫笛的前身。
細腰鼓:中間細、兩頭粗的一類鼓。在《文獻通考·樂考·魏鼓》中有:“大者用瓦制,小者用木制。鼓首大而腰細,故名。”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迦瞬艏氀?,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庇纱丝创驌艏氀?、戴胡頭,這是胡人的一種習俗。
在《隋書·音樂下》中記載:“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其樂器有鐘、磐、彈箏、搊箏、臥箜篌、琵琶、五弦、笙、簫、大篳篥、長笛、小篳篥、橫笛、腰鼓、齊鼓、擔鼓、銅鈸、貝等十九種……”這樣看來,腰鼓是西涼樂器。通過上述文獻我們一起分析看來,細腰鼓是西來樂器是十分肯定的了。
法螺:本是一種軟體動物,產于海中。這種動物的殼體大,殼厚,一般殼層表裝飾性極豐富。螺旋部呈尖錐狀,若磨去殼頂,可吹出響亮的聲音。古代的部族和軍隊用它作為號角,由于寺院和廟宇的僧道用此作為布道昭示的法器,故名"法螺"。
在《法華經·序品》中有:“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毙稳莘莅l(fā)出的音悠揚而深遠,比喻佛陀說法的妙音所在。在《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第一八卷中說:“若加持螺,諸高處望,大聲吹之,四生之眾生,聞螺聲滅諸重罪,能受身舍已,等生天上?!边@是講述法螺的功德的,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里則說:“若為召呼一切諸天神,當用寶螺手。”表示為召集眾神的鳴示??梢姡菔菍S糜诜鸾痰?,發(fā)聲甚響且遠。
曲項琵琶:“批把”,最早記載于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币馑际钦f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胡人樂器,批和把是它的彈奏方式,根據它演奏方式的特點命名為“批把”。 在魏晉時期,人們根據琴、瑟等彈奏樂器的用字習慣,把這兩個字的提手旁去掉,在上面加上兩個并列的“王”字,變動詞為名詞,成為“琵琶”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隋書(卷十三)·音樂志》中提到:“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鼻椗脼樗南摇⑺南?、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在南北朝時,中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就在這時由波斯經今日的新疆傳入我國,盛行于北朝時期。
箜篌:彈弦樂器,古時箜篌有豎箜篌、鳳首箜篌、臥箜篌三種形制。豎箜篌由波斯在東漢時傳入我國,鳳首箜篌在東晉時由印度傳入,臥箜篌是我國漢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在石窟中多為豎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唐代杜佑《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笨梢娯Q箜篌為西來樂器,張二十多條弦,三角形架,豎抱于懷。石窟中也有臥箜篌的圖像,但極少,大多出現于石窟中期時。臥箜篌是我國固有的民族樂器,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了,與琴、瑟相像,在漢朝時流行。如在廣為流傳的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即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唐代杜佑《通典》說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祠太一?;蛟坪顣熕?。其聲坎坎應節(jié),謂之坎侯……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說的就是臥箜篌,它與琴瑟形似,但在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與琴瑟在形制上相異的主要特點。
排簫:最早叫做“葦龠”,傳說是伊耆氏時用蘆葦編成一排的吹奏樂器。在歷史上,排簫有許多名字,如參差、云簫、鳳簫等,排簫這個名稱是到了元朝時官方才為它定名的,也曾被叫做簫。所以當時洞窟中的這樣樂器應該不叫做排簫,這是后來有定名后后人根據它的形制特點而定名的。在古代文獻中關于簫的記載還是有很多的。如《詩經·周頌·有瞽》中:“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薄稜栄拧め寴贰分校骸按蠛嵵^之言,小者謂之筊?!迸藕嵲邶斊潯矅?、西涼等音樂中被廣泛使用。
篳篥:即觱篥。也稱管,悲篥、笳管、頭管,它的名稱就是從古龜茲語的譯音而來的,是由古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的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種簧管樂器。關于篳篥的記載有很多,最早文獻見于南朝何承天的《篡文》:“必栗者,羌胡樂器名也?!碧拼庞幼锻ǖ洹分姓f:“篳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聲悲?!碧拼伟补?jié)在《樂府雜錄》中記載:“篳篥者,本龜茲國樂也。亦名悲篥,有類于茄。”為我們明確了篳篥的發(fā)源地;在唐代有首著名的描寫篳篥的詩《聽安萬善吹篳篥歌》中寫到:“南山截竹為篳篥,此樂本自龜茲出。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可見,篳篥是西來的樂器是毋庸置疑的了。
毛員鼓:在《文獻通考·樂九》中記載有“毛員鼓,其制類曇而大,扶南天竺之樂器也”,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五節(jié)記載有“三四八年,天竺送給前涼音樂一部,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等”。
在《舊唐書·音樂志一》中:“毛員鼓,似都曇鼓而稍大?!薄啊洱斊潣贰?,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袴。舞者四人,紅抹額,緋襖,白袴帑,烏皮靴。樂用豎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銅鈸一,貝一。毛員鼓今亡?!本C上這些文獻中提到的毛員鼓看來,它分屬龜茲、天竺。
齊鼓:從西域傳入中原,《通典·樂四》記載:“齊鼓,如漆桶,大頭設臍于鼓面,如麝臍,故曰齊鼓?!?《文獻通考·樂九》:“齊鼓,狀如漆桶,一頭差大,設臍于鼓面,如麝臍然。西涼、高麗之器也?!?/p>
銅鈸:又作鈸、銅鈸子。杜佑《通典》中說:“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國數尺,或謂齊穆王素所造?!薄端鍟ひ魳分尽罚骸疤祗谜?,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346—354),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即其樂焉……樂器有……銅鈸?!薄段墨I通考》中也記載:“銅鈸亦謂之銅盤,本南齊穆王素所造,其圓數寸,中間隆起如浮漚,出西戎、南蠻、扶南、高昌、疏勒之國。大者圓數尺,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 在佛教中,銅鈸為伎樂供養(yǎng)具之一?!峨沸耷逡?guī)·法器章類》:“鐃鈸,凡維那揖住持、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轉輪時,行者鳴之。遇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大眾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惫氖兰o天竺樂和佛教音樂傳入中原,銅鈸隨之傳入。
由這樣分析我們總體看來,在早期洞窟中出現的樂器確是保留了發(fā)源地,均為“西來”。北魏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政權統(tǒng)治的王朝,鮮卑民族為了緩和政治上文化上等出現的一系列矛盾,開始推崇佛教??v觀石窟早期的樂器來看,佛教音樂由印度傳播到西域后與西域各國的音樂進行了融合,呈現在了石窟早期中;另一方面,石窟的早期作為一個開端,西域多彩的音樂文化也借助佛教從此進入了中原,與中土的漢民族音樂文化相碰撞、融合,為隋唐樂的興盛做了鋪墊。
[1]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唐.魏征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3]后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肖興華.云岡石窟中的樂器雕刻.中國音樂,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