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191)
漢英主語的差異一直是對比研究中的重要話題之一,國內(nèi)外眾多語言學家都論述了漢英主語的特點及差異。Li&Thompson(1976)認為,漢語是話題凸顯的語言,英語是主語凸顯的語言,漢語的主語具有明顯的話題性。國內(nèi)的多位學者,如潘文國(1997)、屈承熹(2002)、劉宓慶(2006)等,均深入分析了漢英主語各自的特點。普遍認為,與英語相比,漢語主語并沒有那么重要的語法功能,漢語主語只是被涉及和陳述的話題。英語主語具有重要地位,構(gòu)成了全句的SV提挈機制。然而,對于某一特定文體中的主語分析,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公文報告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國家形象,促進對外宣傳和交流。十八大報告作為國家最高級別的公文報告,是這一文體的典范和代表。有關(guān)公文報告的研究,多數(shù)從翻譯角度出發(fā),如孫艷(2006)和楊敏(2012)等,而對其主語的關(guān)注很少。筆者在研讀十八大報告及其英文譯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十八大報告中的漢語主語具有鮮明的特點,且英文對應多樣,可以作為漢英主語對比的典型。因此,本文以十八大報告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漢語主語在英譯中的轉(zhuǎn)換情況,以揭示這一文體的特點,并提出漢英互譯中主語轉(zhuǎn)換中的策略。
根據(jù)Quirk(1972:34)對主語所下的定義,主語與所談論的內(nèi)容,也就是句子的主題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主語通常具有這樣一種含義,是對前面某句中已經(jīng)引入的一個“問題”做的一些新的陳述。主語決定動詞的數(shù),動詞的單復數(shù)形式取決于主語。Quirk的定義從英語出發(fā),指出了英語中主語的作用。屈承熹(2002:181)認為,從語法關(guān)系上看,英語的主語是與句中的主要動詞有“對應關(guān)系”(agreement)的名詞、代詞或名詞組,從語義關(guān)系上看,英語的主語與主要述語之間具有“執(zhí)行”(doing)或“等同”(being)的關(guān)系。
漢語的主語具有許多不同于英語的特點。劉宓慶(2006:86)得出了關(guān)于漢語主語的幾點推論:(1)漢語主語對全句并不具有“全面密切的關(guān)系”,既可以是施事、受事,還可以是與事。(2)漢語的主語可以是時間、地點(方位)、工具(材料)、方式(情狀)等,漢語的主語具有詞類兼容性。(3)漢語的主語與其說是主語,不如說是話題(topic)更為確切。(4)漢語的許多句子可以不用主語,即“零位”主語。黃伯榮和廖序東(2002)則認為,漢語主語可分名詞性主語和謂詞性主語。作為被陳述對象,在句首能回答“誰”或者“什么”等問題的句子叫做名詞主語句,而以動作、性狀或事情作陳述對象的句子叫做謂詞主語句。
由上述英漢主語的定義可以看出,英漢作為分屬于不同體系的兩種語言,主語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差異。同時,英漢主語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主語一般位于謂語之前,都具有名詞性主語,都通常與句中的謂語動詞有關(guān)聯(lián)。
劉宓慶(2006:92)將漢語主語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中出現(xiàn)的種種分布狀況和形式稱之為“主語分布模式”(Subject Distribution Patterns,即SDP)。漢語SDP可以分為名詞性主語和非名詞性主語。名詞性主語可以展開為施事主語、受事主語、時間主語和與事主語等。非名詞性主語詞則可以分為動作主語、修飾語主語、復合主語和零位主語等。為了對十八大報告中主語的情況有一個概括的了解,本文選取報告的第一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jié)”以及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作為代表,分析不同的漢語SDP的分布情況。選取這兩部分的原因是其內(nèi)容的代表性,它們分別代表了對過去工作的回顧和針對未來發(fā)展提出的措施。
第一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jié)”中共有86個句子,其中5句為帶“是”字的判斷句,將這5句排除,其余81句的主語分布情況如下:
表1 第一部分漢語SDP分布情況統(tǒng)計
由表1可知,在第一部分中,名詞性主語所占的比例較大,其中受事主語最多,其次為施事和與事主語。在非名詞性主語中,零主語所占的比例較大。從中可以看出,十八大報告中的漢語主語涵蓋了多種類型,且具有鮮明的特點,如受事主語句和與事主語句的大量使用等。
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中一共有58個句子,其中5句為帶“是”字的判斷句,其余全部為非名詞性主語句。
表2 第七部分漢語SDP分布情況統(tǒng)計
從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該部分的非名詞性主語中包括了復合主語和零主語。其中,零主語所占的比例很大。這一方面是受到了這一部分所闡述的內(nèi)容的影響,因這一部分多為加強社會建設的措施,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十八大報告主語的特點。該報告主語類型多樣化,且零主語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是研究英漢主語差異的合適語料。通過對英語譯文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零主語句的英語譯文中均補充了主語“we”。下文將圍繞以上分類對不同類型的漢語主語在英語中的轉(zhuǎn)換情況進行深入地分析。
施事主語句中的主語是動作的主體,是發(fā)出動作或發(fā)生變化的人或事物。(1)句是十八大報告中施事主語的一個典型例句:
(1)全黨一定要牢記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奮發(fā)有為、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繼續(xù)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
The whole Party must keep in mind the trust the people have placed in us and the great expectation they have of us.We must aim higher and work harder and continue to pursue development in a scientific way.
在(1)句中,“全黨”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英語譯文中同樣是“the whole Party”作為主語,且漢語第一個小句的句式結(jié)構(gòu)在英語中沒有變化。由此可見,英漢施事主語句的句式相似,漢語的施事主語在英語中仍保留了施事主語的地位和作用。
在受事主語句中,主語是受謂語動詞支配的人或事物,是動作或行為的承受者。在十八大報告中,可以發(fā)現(xiàn)較多的受事主語的例子。
(2)基礎設施全面加強。城鎮(zhèn)化水平明顯提高。
The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extensively upgraded.Urbanization has been steadily advanced.
(3)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斷加大。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Efforts to improve the people’s well-being have been intensified.
在(2)句中,主語“基礎設施”和“城鎮(zhèn)化水平”并非動作的執(zhí)行者,而是受事。句中的隱含的邏輯關(guān)系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以及“明顯提高城鎮(zhèn)化水平”。在英語譯文中,主語并沒有發(fā)生變化,然而句式結(jié)構(gòu)由主動句轉(zhuǎn)換成了被動句,通過被動語態(tài)的形態(tài)標記“be”體現(xiàn)了出來。由此可見,漢語與英語中均存在受事主語這一主語類型。不同的是,漢語主謂之間的被動關(guān)系是隱含的,沒有形態(tài)標記上的體現(xiàn)。相反,英語要求有明顯的形態(tài)標記,以體現(xiàn)主謂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這也體現(xiàn)出了漢語注重“意合”,即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lián)系來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連接,英語則借助于“形合”借助語言或形式手段實現(xiàn)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潘文國1997:336)。同樣的分析也適用于例句(3)。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大報告的受事主語句中,謂語具有相同的語義趨向。例句(2)和(3)中所出現(xiàn)的“加強”、“提高”、“加大”以及其他受事主語的謂語 “擴大”、“改善”、“提升”等,都有明顯的“程度加深”以及“取得進步”的語義趨向。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表達這具有這一趨向的語義時,因并不強調(diào)動作的執(zhí)行者,而是強調(diào)行為的承受者,漢語公文報告中會使用受事主語句。
根據(jù)劉宓慶(2006:95)的定義,與事主語(Dative Subject)也就是句首關(guān)系語,它可以游離在句子的主干成分之外,并且不與句中的某一成分發(fā)生直接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它具有某種參與關(guān)系,在總體意義上與句子有關(guān),特別是與施事主語有關(guān)。在十八大報告中,有許多與事主語句:
(4)國防和軍隊建設開創(chuàng)新局面。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取得重大成就。
A new stage has been reached in effort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ed forces.
(5)社會建設取得新進步。
Fres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ocial development.
(6)轉(zhuǎn)變經(jīng)濟增長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Major progress should be made in changing the growth model.
判斷是否是與事主語,可以用添加介詞的方法。如(4)句的完整結(jié)構(gòu)應為:(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我們)開創(chuàng)新局面,(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方面),(我們)取得重大成就。在與事主語句中,主語實際上是句子所談論的一個話題。與英語主語不同的是,與事主語與全句并沒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了漢語的話題在使用上十分突出,主語具有“話題顯著”的特點。在英語譯文中,主語發(fā)生了改變。以(5)和(6)兩句為例,漢語中的賓語“新進步”和“重大進展”成為英語譯文中的主語,主語“社會建設”和“轉(zhuǎn)變經(jīng)濟增長方式”轉(zhuǎn)換成了介詞短語結(jié)構(gòu),作英語主語的定語,并且在句子中后置。此外,句子需轉(zhuǎn)換成被動語態(tài)結(jié)構(gòu)。由此可見,在與事主語句的英譯轉(zhuǎn)換中,由于英語中不存在與事主語結(jié)構(gòu),句子的主語發(fā)生了變化,句式也需經(jīng)歷了較大的調(diào)整。
通過閱讀十八大報告全文,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十八大報告中的主語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大量的零主語句的使用。零主語中的主語被省略,主語得到了隱形。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所示,在十八大報告的第七部分中,86.8%的句子都是零主語句,如(7)和(8)所示:
(7)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yè)、市場調(diào)節(jié)就業(yè)、政府促進就業(yè)和鼓勵創(chuàng)業(yè)的方針,實施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
We must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self-reliant employment,market-regulated employment and government-backed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strategy of giving top priority to employment and a proactive employment policy.
(8)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zhì),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
We must adhere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family planning,improve the health of newborns,steadily improve the population policy and promote long-term and balanced population growth.
在(7)和(8)句中,原文中的主語可以看成是“我們”,在公文報告中,第一人稱復數(shù)主語“我們”通常作為隱稱被省略掉。而在英語譯文中,補充出了主語“we”。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語主語的不可或缺性。作為SV提挈機制的一部分,英語主語構(gòu)建了全句的結(jié)構(gòu)框架。
本文認為,公文報告中廣泛使用零主語句的原因,可以從語用距離的角度解釋。語用距離就是指雙方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所感知和確認的彼此之間關(guān)系的密切程度。語用距離(pragmatic distance)可以分為初始語用距離(initial pragmatic distance)和交際語用距離(ongoing pragmatic distance)。初始語用距離是靜止或相對靜止的,而交際語用距離則是可以在語用中變化的(王建華2001:26)。第一人稱復數(shù)按是否包含聽話者來分,有排除(exclusive)和包含(inclusive)兩種用法(Yule 1996:11)。使用“我們”經(jīng)??梢越o讀者一種親切感。而公文報告作為官方文件的一種,一般避免使用第一人稱,這樣可以拉開與聽眾或讀者的語用距離。零主語句體現(xiàn)了公文報告嚴肅、客觀、公正、規(guī)范的風格特點,從而達到了樹立權(quán)威的目的,并獲得了一種莊重的修辭效果。而在英語譯文中,英語的主語無法省略,因此必須補出主語“we”。英語中補充的主語“we”也同樣可以體現(xiàn)公文報告的文體風格。這是因為,英語中的第一人稱復數(shù)不僅有排除和包含兩種用法,還可以用作“royal we”(Lakoff 1990)。在歷史上,英國皇室及統(tǒng)治者傾向于用“we”來指代自己,英國民眾在指代自己時則一般用“I”,“we”在政治文體中就獲得了一種權(quán)威的色彩。因而英語中補充的“we”并沒有違背原文的文體風格,譯文與原文保持了內(nèi)容與風格上的統(tǒng)一。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漢語的零主語句中所省略的主語不僅可以是第一人稱主語,還可以是承前的名詞或代詞。
(9)軍事斗爭準備不斷深化,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能力顯著增強……
Military preparedness has been enhanced.The armed forces have greatly enhanced their capability of carrying out their historic mission in this new stage in the new century...
(10)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xié)調(diào)、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
There a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 our road ahead.They include the following:Unbalanced,uncoordinated and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mains a big problem.
在(9)句中,第二個小句“履行新世紀新階段……”中的主語被省略,在英語譯文中,主語補充為“the armed forces”。實際上,“軍隊”在在前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同樣,(10)句的譯文中補充了代詞“they”,而這一代詞實際上代指前文中出現(xiàn)的“困難和問題”。從語篇銜接的角度看,報告中主語的承前省略使得語篇連貫性加強,避免重復和累贅,句子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緊湊,同時突出了要表達的信息。
復合主語是漢語非名詞性主語句的一種,在十八大報告中,復合主語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仍有體現(xiàn)。復合主語在十八大報告中主要是述賓結(jié)構(gòu),如(11)、(12)和(13)所示:
(11)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
To conduct social management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we must improve the laws,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concerning and capacity for social management,and train more personnel and promote IT application in this field.
(12)提高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To improv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es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13)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
Strengthening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在(11)句中,漢語的主語“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是一個述賓結(jié)構(gòu)。然而,與其說是主語,更確切地說是句子的話題。在英語譯文中,該主語轉(zhuǎn)化成了不定式做狀語結(jié)構(gòu),表達目的,并添加了第二人稱復數(shù)主語“we”。在(12)句中,漢語的主語“提高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同樣也是一個述賓結(jié)構(gòu),在英語譯文中,它同樣也是英語的主語。但由于英語的動詞注重形態(tài)變化,英語主語需用不定式結(jié)構(gòu)表示,從而使主語具有了名詞性。在(13)句中,英語中主語仍不變,但需用現(xiàn)在分詞形式來表示。這體現(xiàn)出英語的主語必須通過形態(tài)標記體現(xiàn)出名詞性,而漢語則沒有要求。
表3 漢語主語句在英語中的轉(zhuǎn)換情況
從表3中可以看到,在漢英轉(zhuǎn)換中,施事主語、受事主語與部分復合主語保持不變。與事主語和部分復合主語不再作主語,零位主語在英語中必須補出主語。只有施事主語句的句式保持不變,受事主語、與事主語以及部分復合主語句在英語中的句式都發(fā)生了改變。英語中形態(tài)標記不可或缺,并且必須有主語。在十八大報告的英譯過程中,漢語的話題結(jié)構(gòu)需轉(zhuǎn)換為主謂語結(jié)構(gòu)。
本文就十八大報告中主語在英語中的轉(zhuǎn)換形式作了分析,結(jié)果表明,該報告中漢語主語的話題性較為明顯,零主語普遍使用,且主語類型多樣,其英譯轉(zhuǎn)換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十八大報告中主語的使用既充分體現(xiàn)了漢英主語的差異,也揭示了這一文體的特點。受事和與事主語對取得的成就起到了突出和強調(diào)的作用,顯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文體風格。意合手段的使用也使語言更加貼切形象,讀來更加簡明有力,震撼人心。從零主語在十八大報告的廣泛使用中,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文體的一些特征。零主語主要分為第一人稱主語省略和承前省略兩種。漢語主語“我們”的省略既表明了黨中央客觀務實的態(tài)度,又使全文更加簡潔有力,拉開了語用距離,彰顯了嚴謹性和權(quán)威性。同時,在主語明確的情況下,報告中可以承前省略主語,既表意清晰,又達到了簡潔明晰的效果。正是由于公文報告的簡潔性和權(quán)威性,造成了這一文體中零主語句的大量使用。
本文的研究展現(xiàn)了主語在翻譯過程中的靈活性,這是由于英漢主語的差異造成的。在動態(tài)對等翻譯中,譯者應注重傳達原文的意義,而不必拘泥原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即不必拘泥于形式對應(Nida 1982)。在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原語中主語的轉(zhuǎn)換和目的語中主語的確定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這就需要對漢英主語差異有正確的把握。
針對英漢主語的差異以及其在公文報告中的體現(xiàn),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應采取多樣化的翻譯策略。當英漢主語一致時,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在漢語話題主語中,英譯時必須對主語進行推導和選擇。鑒于英語主語的不可或缺性,還需要采取補充法,補出省略的人稱代詞或者普通名詞。總之,十八的報告的英譯充分考慮了英漢主語的差異,實現(xiàn)了靈活的動態(tài)對等。
Nida,E.A.(1982).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Lakoff,R.(1990).Talking Power:The Politics of Language[M].New York:Basic Books.
Li,C.N.&Thompson,S.A.(1976).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In Charles N.Li(ed.)Subject and Topic[C].Lond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Quirk,R.(1972).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Yule,G.(1996).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伯榮,廖序東 (2002).現(xiàn)代漢語 [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劉宓慶(2006).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潘文國(1997).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屈承熹(2002).漢語認知功能語法[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孫 艷,楊惠麗 (2006).淺談政論文翻譯 [J].中北大學學報22(6)。
王建華 (2001).話語禮貌與語用距離 [J].外國語(5)。
楊 敏 (2012).《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研究[MA].山東大學。
語料來源: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胡錦濤,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