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平
【摘 要】即時性評價是指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給予即時反饋并作出評判的活動。即時性評價根植于行為主義,發(fā)展于人本主義,提升于建構主義。結合數學學習是思維活動過程和復雜知識建構過程的特征,數學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應注重五個結合:行為評價與元認知評價的結合、認知評價與非認知評價的結合、思維結果評價與思維過程評價的結合、預設性目標評價與生成性目標評價的結合、即時性評價與延時性評價的結合。
【關鍵詞】即時性評價 數學教學 即時性評價設計
所謂即時性評價,是指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給予即時反饋并作出評判的活動。評價內容涉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方面,反饋與評價以情感流露、言語激勵、行為暗示以及替代物強化為主要手段。
即時性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即時的教學反饋和反饋方式。教學反饋主要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異給出有效信息,學生利用這些信息去修正甚至重構自己的知識。反饋方式是指教師在信息反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行為動作。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是比較深入的,譬如,哈蒂和蒂姆波利(Hattie & Timperley)總結了近200篇關于反饋的實證研究,認為反饋類型主要分為任務層次、過程層次、自我管理層次以及個體層次等4類??唆敻窈偷履崴梗↘luger & DeNisi)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反饋干預與反饋效應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在教學中采取有效反饋干預方式。相比之下,國內的研究較少,為數不多的文獻反映出我們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相對滯后。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即時性評價正在逐步引起國內學者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成為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熱點研究問題。
一、即時性評價的心理學解釋
即時性評價根植于行為主義。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即給學習者一種刺激,學習者作出反應,經過多次重復使刺激與反應之間產生穩(wěn)固的聯(lián)系后就實現(xiàn)了學習。不過,對刺激與反應的關系有不同的解釋。桑代克(Thorndike)的解釋是刺激在先反應在后,斯金納(Skinner)的解釋是反應在先刺激在后。其實,本質上兩者是統(tǒng)一的,學習應當是“刺激——反應——刺激”的循環(huán)過程。斯金納把后面的刺激稱為強化,他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最初學習時給予連續(xù)強化,就可以加快學習的速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作出反應,形成第一個“刺激——反應”,接著教師對學生的反應作出仲裁、評價,即“反應——刺激”又形成第二個刺激,這種學生反應之后的刺激就是教學中的即時性評價,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可以說行為主義是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的初始理論基礎。
即時性教學評價發(fā)展于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認為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產生意義學習。羅杰斯(Rogers)批評行為主義只注重行為結果而不探究行為的起因,他認為人的行為是同自我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個人都是按照一種與他自我概念相吻合的方式行事,他強調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參與學習,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評價。考察教學中的即時性評價過程,當教師提出問題或者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后,思考解決問題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扮演的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參與者”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即時性評價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在自我概念、自我思考、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回答問題,教師只是作為裁判參與輔助學生學習,體現(xiàn)的正是人本主義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說,人本主義在更深層面對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作出了解讀。
即時性教學評價提升于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的兩個主要派別是激進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認知功能的適應而實現(xiàn)的。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和社會相互關聯(lián),知識是在人類社會范圍內建構的,認為知識和理解通過個體與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建構。教學中的即時性評價,是教師為學生建構知識搭建“腳手架”,與學生相互協(xié)商、交流互動的過程,這是知識的社會建構屬性;另一方面,學生在思索問題、擬定解決策略的過程中,要依托自己的知識基礎、認知結構和已有經驗,這又是知識的個人建構行為。由此可見,建構主義為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奠定了又一個更高層面的理論基礎。
二、數學教學即時性評價的特征
不同學科的教學其即時性評價應當是有個性的,因為評價受制于教學內容的特定屬性。
數學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至少有兩個主要特征。
首先,數學教學即時性評價是對學生數學思維活動過程的評價。數學是一門思維的學科,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這是一個基本共識的觀點。數學思維的載體是數學推理,推理是由一個判斷去確定另一個判斷的思維過程,推理本身形成一種有起點和終點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鏈。數學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的特點在于,教師不只是對邏輯終點的評價,而更多的是對思維鏈中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其一,由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深入或者對邏輯知識的把握不透,學生在數學推理過程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經常會出現(xiàn)障礙,無法再往下面推理,此時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推理行為進行評價并穿插點撥,使他們的推理能持續(xù)下去。其二,邏輯起點到達邏輯終點的路徑可能會在中間一些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分岔點”,這時需要學生選擇路徑,選擇錯誤就會導致推理出現(xiàn)偏差從而背離正確的推理路徑使其不能走向終點,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需要教師的即時反饋,修正思維路徑。其三,邏輯起點到達邏輯終點的路徑往往不是唯一的,即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因而從起點出發(fā)可能會有多條路徑到達終點。當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一條更好的路徑時,教師必須對信息進行即時反饋,這既利于鼓勵回答問題的學生,又利于將新的發(fā)現(xiàn)提供給全班學生共享。
第二,數學教學即時性評價是對學生復雜知識建構過程的評價。數學知識的復雜性在于數學思維的抽象性、嚴謹性、知識表征的多元性。盡管許多數學概念源于現(xiàn)實世界,存在基本的現(xiàn)實原型,但其本質是對客觀事物在數量方面的抽象,是脫離具體對象以數學符號為載體的抽象思維產物。正因為這種抽象性,使得表述數學概念就存在多元方式,例如,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圖表語言、符號語言可以描述同一個數學對象;對一個數學概念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認識和理解,數學概念學習是一個建構概念域、形成概念系的過程。知識的復雜性帶來了認識知識的難度和個體差異,需要在教學共同體中相互討論、協(xié)商、交流來建構知識,在這個教學共同體中,教師是主導,反饋信息、評價信息是共同體的主要活動,沒有即時性評價活動介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建構是很難開展和完成的。
三、數學教學即時性評價設計的五個結合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有效的即時性評價,應當考慮做好五個結合。
1.行為層面評價與元認知層面評價的結合。
學生的思維結果是以行為方式表達的,教師的即時性評價也往往是針對學生的行為展開的。但是,如果評價只停留在行為層面,就會丟失一些重要的、了解學生思維過程更深層次的評價資源。事實上,即時性評價除了評價學生“是怎么做的”,還應當挖掘“為什么是這樣做的”,前者是外顯的表現(xiàn)行為,后者是內隱的元認知要素。只有將外顯行為和內隱元素結合起來評價,才能充分發(fā)揮即時性評價的功能。
元認知指個體以學習活動為意識對象,對思維活動過程進行計劃、監(jiān)視、控制和調節(jié),其主要元素是對思維過程的自我監(jiān)控,這是一種比思維本身更深層面的心理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元認知層面的評價,是與教師不斷地追問緊密聯(lián)系的,其基本模式是:評價——追問——評價。第一個評價是對學生行為的評價,追問是深究學生的想法,第二個評價是對自我監(jiān)控過程的評價。例如:讀完題目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與我們學習過的哪些知識有聯(lián)系?能利用我們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來解決當前問題嗎?你覺得你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好的嗎?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你能否對問題進行變化從而得到一個新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行為評價后的追問。自我監(jiān)控的評價是對學生回答追問的問題之后教師所作出的二次評價。
2.認知層面評價與非認知層面評價的結合。
認知層面的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解決和回答問題能力的評價,非認知層面的評價則是指教師對學生解決和回答問題的興趣、態(tài)度、動機、情感等非認知因素表現(xiàn)的評價。認知因素考察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做某件事情,做的效果怎么樣;非認知因素考察的是學生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情,是否有積極的學習心向。顯然,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意向,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究和回答問題的熱情,在非認知層面的即時性評價是必不可少的。
教學需要教師營造一種適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環(huán)境,羅杰斯認為,在較少威脅的教育情境下才能有效學習,威脅指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因種種因素承受精神壓力,導致自卑,喪失自信自尊。即時性評價特別是非認知層面的評價是營造優(yōu)良教學環(huán)境的有效手段,是調動學生學習情緒的有力杠桿,教師一個肯定的語句、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信任的點頭,這些起正面效應的非認知層面評價都會給回答問題的學生增添自信,都會起到渲染課堂氣氛、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的效果。
3.思維結果評價與思維過程評價的結合。
思維結果評價只關注思維的結果,對思維結果的即時性評價事實上是一種壓縮的終結性評價;思維過程評價捕捉思維的過程,其本質是過程性評價。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應當既針對結果也針對過程,不可顧此失彼。
從傳統(tǒng)的“結果式教學”向“過程式教學”轉型,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理念,再向“結果加過程式教學”的演變,是教學范式成熟的必然走向。揭示數學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的教學彌補了只接受知識結果的教學缺陷,伴隨著探究、猜想、證偽、證實、應用等因素的組合,形成完整的數學教學全部過程。這種教學的本質是暴露思維過程,暴露思維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即時性評價除了應對最后結果,更應觀照思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細致的觀察、分析和反饋,才能充分發(fā)揮即時性評價的功能。
4.預設性目標評價與生成性目標評價的結合。
作教學設計時必然設定明確的、可以操作的教學目標,這是預設性目標,然而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事先并沒有想到的問題,由這些突發(fā)問題就可能形成一些新的教學目標,這是生成性目標。同樣,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學生可能沿著教師事先設計的思路解決問題,教師對其評價就是預設性目標評價;學生也可能作出教師預料之外的回答,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也必須作出評價,這就是生成性目標評價。
預設性目標設計應當考慮課堂中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應當提問,應當提出什么問題等,即考慮提問的設計。即時性評價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提問質量的高低影響,提問對評價有促進作用也有制約作用。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直白、簡單,學生只需識記不需思考就能回答,教師也就只能用“你回答是正確的”“你的回答非常好”等貧乏的、淺浮的語言加以評價;只有設計巧妙、深刻的問題,并營造積極思維的情境,調動學生以飽滿的求知激情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才能作出有價值的評價甚至是妙語連珠的評價。因此,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教師要設計一系列好問題和妙問題。
數學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學中生成性目標出現(xiàn)的必然性,諸如問題表征的不同方式、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問題的變式、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片面性、由一個條件可能推出多種結論、一個結果可能來自多個題設等等,都可能是生成性目標產生的來源。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要盡量對每一個可能產生生成性目標的知識結點進行充分的思考,設想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擬定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另一方面,當課堂上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問題時,當學生表述了一些奇異的想法后,教師要直面而不是回避,要實事求是地用恰如其分的方式給予評價。事實上,能恰當評價生成性目標是教師智慧的最好展現(xiàn)。
5.即時性評價與延時性評價的結合。
簡單地說,延時性評價就是指在學生做出一件事情或者說出一種想法之后,教師不要急于對其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在間隔一段時間后再給予評價。即時性評價與延時性評價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從學生回答問題到教師評價之間其時間延續(xù)多長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分界。
延時性評價的處理方式比較多,譬如,在延續(xù)的時間段內,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對回答問題的學生的答案進行充分討論,然后再作出評價;教師保留反饋意見,轉入接下來的一個學習任務,而且這個任務與先前的任務存在邏輯關系,教師可以利用剛才學生的答案去間接地提出接下來的問題,在提出新問題時對剛才學生的答案進行再評價。顯然,即時性評價與延時性評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時、適當地選擇即時性評價或延時性評價,評價方式用得恰當,才能真正發(fā)揮評價的功能。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