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曉斐
摘 要: 中日自古以來交流密切,中日交流史比我們和任何一個發(fā)達國家交流的歷史都要長遠。雖然眼下的“政治冷淡”對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用長遠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中日經濟的相互依附性仍然很強,日語復合型人才需求依舊旺盛。因此,高校培養(yǎng)面向一線的復合型人才要按照新的思路,加強聽力口語的場景訓練,突破教學中聽力這道難關。
關鍵詞: 聽力教學;聽力策略;非智力因素
一、目前日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聽力教學中教師的訓練方法陳舊。現在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語音室,但仍然有很多教師在日語聽力課上采用“放磁帶、對答案、講語法,灌輸加考試”的老套教學方法,重復使用單一陳舊的內容,使學生喪失了練習聽力的興趣,導致課堂氣氛沉悶乏味。
(2)課后任務缺失,聽、說、讀、寫環(huán)節(jié)割裂。
如果把一個人的日語交際能力比成一座大廈,那么聽、說、讀、寫分別是支撐這座大廈的四個重要支柱。聽力的課后任務,就是運用科學系統(tǒng)的方式,訓練學生掌握與聽力相關的各項技能。此外,對所聽材料的理解消化是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日語聽力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聽力策略的訓練。
(3)學生對日本文化了解不夠。在任何一種語言的聽力訓練過程中,如果沒有其文化背景知識的主動參與,沒有把中國文化與該國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及合成,就不能順利地完成聽力理解,也達不到交際的目的。聽者知識面的寬窄、文化背景知識的多少直接影響了對語篇深層意義的理解。
二、聽力難的主觀原因
(1)基礎薄弱,缺乏自信。
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日語的學生,聽力水平往往參差不齊。聽力好的同學通過努力可以不斷突破,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則越來越沒信心,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一味抱怨自己基礎沒打好是沒有用的,不如快步追趕。
(2)方法不當,事倍功半。
每個人適合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有這樣一種說法:愚蠢的人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身上生搬硬套;聰明的人把別人的經驗當做他山之石,加以借鑒。如果想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訓練聽力的最佳方法,那么就需要先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再大膽探索,努力實踐。
(3)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沒有人在短時間內能培養(yǎng)這種能力。走捷徑,求速效,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因此,日語聽力訓練強調持之以恒,強調日積月累。
三、改進聽力教學的對策和建議
(1)明確教學思想。教師要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熱愛和尊重學生,主動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及在此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分析教材各單元的教學目標并實施教學,激發(fā)學生聽日語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上課的時候運用一些技巧,比如,可以穿插一些游戲或競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事實證明,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優(yōu)化教學內容。聽力教材的選用不能只限于某一種,必須精選具有代表性的資料作為教材。目前,我國日語有聲資料品種雖多可遠不及高校日語聽力課改革的需要。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從日本直接購進有關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技、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有聲資料。根據學生的水平,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大量接觸實際生活交際中的自然語言,感受特定場合中所使用的交際語言。
(4)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知識,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反思,形成正確的語言學習思維策略。但是,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傳授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堅強的意志,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師生雙方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聽力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技能。要想提高日語聽力水平,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共同努力。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聽力教學中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生則要嚴格要求自己,克服畏難心理,依據自身情況使用最適合自己的聽力策略,持之以恒,以求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 ] 范曉輝.如何改進大學日語聽力課 [ J ] .才智,2008(14).
[2 ] 黃子東.西方二語/外語聽力理解策 略研究述評 [ J ] .外語界,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