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瑾
(經(jīng)濟日報社,北京,100054)
新聞記者的素質(zhì)
牛瑾
(經(jīng)濟日報社,北京,100054)
新聞無國界,但新聞記者是有國界的。所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不僅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更重要的是要有過硬的思想素質(zhì)。
新聞記者;計算機;紙媒;素質(zhì)
2013年底,紐約時報的一條消息引起新聞記者們的關(guān)注。
20世紀90年代,一度發(fā)行量達到330萬份的《新聞周刊》由于受到網(wǎng)絡的沖擊,20年中發(fā)行量逐步下滑,到2012年只剩下了150萬份。于是《新聞周刊》董事會決定專注于網(wǎng)站業(yè)務,停止出版紙質(zhì)雜志。
就《新聞周刊》在世界傳媒中的影響力完全可以預感到,紙媒的日子一定會“難上加難”,這就難怪紙媒一時遭到全世界傳媒界的一片唱衰聲,其實,紙媒也切身感到了自己日子的艱難。與白宮只隔幾個街區(qū)的一家報攤,就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門口,這個經(jīng)營了25年的報攤終在數(shù)字出版的革命面前“壽終正寢”。動動手指就能從網(wǎng)上找到成千上萬條可用的東西,新聞記者也可以不用整天東奔西跑,勞心費神了。
風水輪流轉(zhuǎn),本是句古語,也是對失意者的鼓勵。只是誰都沒想到“風水”會這么快就轉(zhuǎn)回來了。一年多時間轉(zhuǎn)眼過去了,《新聞周刊》又重拾紙媒,給出版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紙媒之生命力并沒耗盡,仍有其不竭的發(fā)展?!缎侣勚芸凡粌H使紙媒再生,其總編輯吉姆·因波科把紙媒再生一事解釋為:“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高端產(chǎn)品,精品?!笨梢娂埫饺栽谧x者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們常叫馮驥才為大馮,新年伊始,大馮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一口氣推出八本書,發(fā)布會上大馮親身感受到年輕人對書籍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也更堅定了他的這一信念“電腦不會把紙質(zhì)書送進歷史?!?/p>
記者的名稱總愛讓人把他們和紙媒聯(lián)在一起,因為記者工作的成果就是攤在讀者面前的“白紙黑字”。而電子媒體的“隨意”總讓讀者對其不放心。雖說延伸閱讀已不需要從圖書和報紙中獲取,上上網(wǎng)就可以實現(xiàn)。“真正的學術(shù)研究還離不開圖書館。網(wǎng)上的信息只是常識性的,碎片式的,是不系統(tǒng)的,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且不說網(wǎng)上的東西常常存在一些錯誤,畢竟電腦是不能完成一個人的修養(yǎng)的。”這是大馮的話,道理很明白。
那么,新時期的紙媒記者要完成個人修養(yǎng),負責任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該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呢?
廣西師范大學的教師在2013年初搞了個網(wǎng)上調(diào)查,讓網(wǎng)民評出最不愿意讀的書。這本是很有意義的活動,誰成想在網(wǎng)上評出的十本最不受歡迎的書中,四大名著中的傳世佳作《紅樓夢》竟被評為“死活都讀不下去的書?!睂Υ耍骷彝趺烧f:“紅樓夢都讀不下去,是讀書人的恥辱?!彪m說2012年全國18歲到70歲的人,人均讀書已為6.74本,比2011年提升了0.97本,但仍低于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所以,讀書仍應當是國人,尤其是新聞記者的首要素質(zhì)。
新聞記者接觸的社會面廣,需要理解和認識接觸的社會面,不精但不能不知,所以就需要博覽群書,就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識。
書中自有黃金屋,說得是多讀書就會有前途,就能改變?nèi)松?,中華文化五千年,積淀深厚,是國之瑰寶。只有多讀書,才能使新聞記者“筆下生花”。
1995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布,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因為這一天是塞萬提斯(《唐吉·珂德》的作者)和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雖然說我們對這兩位文學巨匠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要問到“世界讀書日”是哪一天,就絕少有人知道了。據(jù)搜狐網(wǎng)調(diào)查,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的人不足6%。這就更說明讀書對于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增強國人的讀書自覺性又是多么迫切。
這些年,日本從我國大量進口木材,做成方便筷、牙簽,用完了再回收,回收后做成木漿出口給我國,這一進一出,他們從我們手中掙去了大把大把的金錢。更讓我們無語的是,讓日本人能從“一進一出”中掙我們錢的人是我們的祖宗孫子,是《孫子兵法》這本書教給他們的掙錢之道。孫子是我們的祖宗,我們卻沒從祖宗的書中認識“黃金屋”。日本每人每年要讀40本書,遠高于我們,說不定日本人比我們多讀的那幾十本書中就有《孫子兵法》。新聞記者是做文字工作的,做文字工作的人就必須比別人多讀書,從書中啟悟或了解更多的東西,才能做到“文思泉涌”。當然,只有博覽群書,才不會在“筆下生花”時“生”出“奇花?!眲e像有些記者那樣,把“人傳銷”也當做一種營銷手段介紹給企業(yè),害得企業(yè)經(jīng)理進了“班房”才明白是自己“信錯了菩薩”。
歲月書中老,生命筆中長。其實,讀書才是一種別樣的享受,也是新聞記者的一項必修課。
一句名言,說的是“新聞無國界,但新聞記者是有國界的”。說的是新聞記者必須要用自己手中的筆為你所在的國家政權(quán)服務,這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必須堅持的原則。舍此也就失去了做新聞記者的資格。
既然新聞記者是有國界的,那么明辨是非就是新聞記者必備的素質(zhì)。明辨是非的基礎(chǔ)是必須堅定地站在維護國家利益和黨的利益的立場上。有了這種立場才能真的做到是非分明,新聞記者手中的筆才能為維護國家利益發(fā)揮作用。
今年3月1日,昆明火車站發(fā)生了由“東突分子”實施的恐怖活動??植婪肿託埲痰乜硞硕嗝麩o辜群眾。西方媒體對3.1事件的報導集體“失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在報道中將恐怖分子打上引號;美聯(lián)社在相關(guān)報道中將恐怖分子說成是“中國這方所稱的恐怖分子……”我國某些網(wǎng)站一字不拉地將美國媒體的報道全文轉(zhuǎn)到自己網(wǎng)上讓國人瀏覽,這就不能不讓我們驚訝,這些網(wǎng)站的記者們到底立場都跑到哪兒去了。雖說后來都做了修改,但那是在有關(guān)部門的干預下實施的,并非網(wǎng)站的新聞記者們的自覺意識,更非是那些新聞記者們的政治立場所致。所以立場堅定、明辨是非是新聞記者的必備素質(zhì),只有真正具備了這種素質(zhì),才能有為祖國,為黨“守土守責”的能力。
2013年暑期開學前,網(wǎng)上暴四川一中學校長因腐敗被“雙規(guī)”。很快這一網(wǎng)上的消息就被眾多人轉(zhuǎn)發(fā),一些紙媒也將此消息登在報紙上,一時間那中學校長就成了“名人”。國人憎恨腐敗現(xiàn)象,所以更愿意看到或聽到那些暴光或制裁腐敗者的信息,對此,我們應當理解,但作為記者就必須要立場堅定,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校長被“雙規(guī)”的新聞在社會上造成一定影響后,有位非得“刨根問底”的記者到被“雙規(guī)”校長的學?!昂藢崱毙iL腐敗事件的真假,才知被“雙規(guī)”的校長正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細問才知道,發(fā)這條假信息的人是該校的學生,學生說自己不愿上學,才編出了這個假信息發(fā)到網(wǎng)上,本想通過這條假新聞能讓學校晚開幾天學,自己也好多玩幾天,沒成想反到把事兒鬧大了。
事鬧得大小到?jīng)]什么,總會澄清的,倒是該問問那些不問真假就“搶先”登在自己的報紙上,發(fā)到自己的網(wǎng)站上的記者們,那些連是非都不分的總編們,你們到底還有沒有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還有沒有想到自己應具備的明辨是非的政治素質(zhì)。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全世界約60億人,每天發(fā)生的事兒不計其數(shù),要是新聞記者連真假的分辨能力都沒有,什么能抓人眼球宣傳什么,那媒體的權(quán)威何在?媒體的可信度又何在?
真得感謝那位非得刨根問底的記者,正是他的非要弄個明白的責任感才讓被“雙規(guī)”的校長“規(guī)”回了“正傳”。當然,也讓眾多媒體“顏面丟盡”,那些“是非不分”的記者也應從這件事中感到自責,因為你們沒有盡到記者的責任,反到讓本該清晰的事件更亂了。
新聞記者不能光靠那些真真假假的新聞奪人眼球兒,得讓真實可靠的新聞占領(lǐng)我們的宣傳主陣地,這也是新聞記者的素質(zhì)積累的結(jié)果。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毅帶領(lǐng)一個加強團的新四軍來到蘇北,把指揮部設(shè)在一個紳士的宅內(nèi)。
一日,自詡才高的紳士對陳毅說:“陳司令能指揮千軍萬馬,必定是才高八斗,我有一楹上聯(lián),早想得能人成全下聯(lián),不知司令可垂教?”
“要得,愿意恭聽?!标愐忝髦羌澥肯胱屪约撼龀?,只是他爽快的回答到讓紳士吃驚。
紳士稍定神,當即呤到:“讀紅樓,看寶、黛、釵,調(diào)情大觀園。”
陳毅看紳士那一臉傲氣,即朗聲回答:“看西廂,有張、孫、杜,斗法普救寺。”紳士聽后大為吃驚,為新四軍中會有如此學識廣博的人才嘆服。
作為新聞記者,恪守新聞紀律是必須的,但要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是不可能擔當起記者這份工作的。陳毅同志用他令紳士嘆服的學識為新四軍爭了光,作為新聞記者,同樣也得憑自己的文化功底做出讓讀者感到信服的新聞報道。
時下,大多人都習慣用電腦寫稿子,動動指頭就行。如捉筆,那種東一腳西一腳的“論文”真讓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最常見最普遍的是“進行”一詞的濫用,不管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媒體,還是數(shù)不清的地方媒體,都熱衷于隨處使用“進行?!?/p>
略舉幾例:
《參考消息》刊文: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北方城市吉島的港口對遼寧艦進行了參觀。
應更正為“參觀了遼寧艦?!钡览砗芎唵?,“進行”是動詞,“參觀”也是動詞,動詞怎么能連用呢?只可惜在我們的漢字聽寫大賽和“中國成語大賽”時,卻沒重視正確使用漢語的競賽。漢字再會寫,也只是詞,并非文章,多詞組成文章就得仔細、嚴格地掌握語法,才能使詞的積累和組合成為合乎語法的文章。成語掌握的再多,不也是要擇其應用到文章中嗎?我們目前亟需做的工作真的是拯救漢語而不光是漢字了。
某高校自主招生,告訴來考試的學生:“到醫(yī)務室排隊進行領(lǐng)表?!?/p>
應更正為:“排隊領(lǐng)表?!?/p>
某地方報紙(黨報):校長XXX到學生宿舍與學生進行談話。
應更正為:“到學生宿舍與學生談話?!?/p>
……
如此對“進行”濫用的例子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舉此例是要強調(diào),新聞記者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整天寫得文章錯誤連篇,怎么能樹立媒體的權(quán)威和良好的社會形象呢?又怎么能負起宏揚我國文化的責任呢!
編輯 朱榮華
G210
A
2095-8528528(2014)01-083-03
2014-04-10
牛瑾(1981-),女,經(jīng)濟日報社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