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智聰
(梧州市第七中學,廣西梧州,543002)
計算機是當今社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而數學就是它運行、變化、改進的一個基礎。并且,數學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受教育的一種基本素質,它對我們形成理性思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從接觸數學到高中,許多學生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數學學習上。然而很大部分在一到九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還可以的學生到了高中階段,數學成績就開始下降。
針對這樣的情形,筆者對所在學校的多屆學生的學習做了調研,發(fā)現主要原因有下面兩點:
課改后,初中教材在內容上刪減了不少,難度上也整體下降,重在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以及簡單的計算;而高中教材內容多、抽象,邏輯性強,注重各種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空間想象等能力的培養(yǎng)。可見,初、高中教材在知識點的銜接上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另外,除了以上教材方面的原因,初中數學要求簡單、重記憶,高中則在此基礎上還對學生的觀察、分析、空間想象等各種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到了高中階段,教師的教法必然與初中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少了對重點一遍又一遍的反復強調,所以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要適應和接受這些有一定的難度。
1.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進入了高中的學習后,以為還會跟初中一樣,一切都等著老師帶。平常不能做到課前預習,老師上到哪就學到哪,課堂上該記筆記和不該記筆記的內容都記錄下來,因此沒能真正聽懂課,理解所學。
2.學習方法不對。當老師在課堂上分析問題,剖析知識點時,學生完全沒有放在心上,聽課不專心。當留下了一大堆不明白的問題和疑問的時候,他們課后又沒能及時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結果日積月累,完全跟不上教師的腳步。還有些學生夜里加班加點,白天上課卻精神不足,甚至根本不聽課,最后時間浪費了,卻沒有收到任何成效。
3.忽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某些自以為“水平不錯”的同學對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方法并不重視,卻好高騖遠,把時間花在了難題的解答上,等到考試的時候經常因為對知識記憶的似是而非、印象不深而導致計算錯誤。
總的來說,初中學生習慣于跟著老師的腳步走,不善于獨立思考和鉆研數學問題,缺乏歸納總結能力。高中學習則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勇于鉆研、善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歸納探索規(guī)律。然而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一套學習方法,不善于抓住學習中自學、閱讀、復習、小結等必要環(huán)節(jié),對高中學習內容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針對上述存在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應當采取銜接教學,處理好初高中的知識轉變、難度深淺的變化、能力要求的提高等,對學生應采取以加強學法指導為主,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
興趣,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最好的教師,是進行有效活動的必要條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學生學好數學,教師首先要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認識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感覺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其次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向老師“刨根問底”,甚至提出“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見解,對于他們在思維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小小的“閃光點”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在高中數學中,教師要嚴格控制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進度,使大多數學生能接受并消化。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素材,讓每位學生在一周內都能有1—2次機會在課堂上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的作業(yè)批改要認真、細致、耐心,慎重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一種成功感,使他們熱愛數學。
在課堂引入的時候,教師要多花時間琢磨,創(chuàng)設出好的情境,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的好奇和興趣。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就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中生動、有趣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讓數學不再枯燥,學生也能夠主動去學數學。
如:在“均值不等式”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兩個實際應用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關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論。
1.梧州每年雨季都有可能出現洪水災害,所以如果水庫要進行連續(xù)兩次開閘泄洪,而且開閘時假設水量不增加。有下面的三種方法:A.第一次泄水a%,第二次泄水b%。B.第一次泄水b%,第二次泄水a%。C.兩次都泄水(a+b)/2%。請問:哪一種方法能夠泄洪最多?
2.今有一臺天平兩臂之長略有差異,其他均精確。有人要用它稱量物體的重量,只需將物體放在左、右兩個托盤中各稱一次,再將稱量結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體的真實重量。你認為這種做法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你能否找到一種用這臺天平稱量物體重量的正確方法?
以上兩個應用問題,一個是生活中的問題,一個是物理中的問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觀察、聯想、抽象、概括、數學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教師再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學生一定會想學、樂學、主動學。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通過相關知識的比較,補充部分相關知識,達到降低學習新知識的難度的目的;通過對知識結構的回顧,增設舊知識的應用與提高,達到提升能力的目的;通過復習和鞏固,增加問題解決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通過問題教學模式的實踐,強化過程中的銜接教學,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有些老師沒有注意到這些方面,很多時候卻埋怨學生的思維跟不上和基礎太差。初高中教材內容相比,高中數學的內容更多、更深、更廣,尤其在高一的代數中,抽象概念及性質多,知識密集,理論性強。同時,高中數學更多地注重論證的嚴密性和敘述的完整性,整體的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初中知識,由淺入深過渡到高中內容。
教師在對新知識點講解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初中與高中階段數學知識、方法和能力聯系緊密的知識及知識的交匯點,通過問題法、引導法、復習法等,降低新知識的難度,減緩能力坡度,利于學生順利過渡,便于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更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去學,怎樣在高中的學習里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從學習的流程來講,好的習慣應該有:制定合適自己的學習計劃,課前的預習、課堂里的專心聽講認真筆記,課后按時完成作業(yè)和注意復習、階段性的小結及拓展課外知識。
1.學生每個學期都制定好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這樣就可以時刻督促自己,更為不斷向前提供源源動力。當然,定下的計劃應該有長期、短期安排之分,關鍵是不能脫離實際情況。2.課前要預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對學好新課,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都是有幫助的。而且預習不僅僅可以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yǎng),更能提高學生對新課的興趣。3.課堂是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掌握相關的知識點、相應的解題技能和方法。而且預習了的學生就有了很大的優(yōu)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哪里不會,更能專心致志地聽教師講解,知道哪些需要詳細記錄,哪些是一筆帶過,怎樣的筆記才是自己需要的。4.按時獨立完成作業(yè)是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知識的靈活運用。在這個過程里,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理解。人對事物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要想把學過的知識點、技能方法記住,就需要學生注意復習,反復記憶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5.系統(tǒng)進行對知識章節(jié)的小結是讓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印象,把這些知識構成一個體系并探索其間的關系,讓學生學習的層次得到提高,把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課外知識的學習,閱讀有關的課外書籍,和同學或與教師交流學習上的問題、心得等都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數學學習。
高中的學生還處于青少年時期,難免會有缺乏耐心、不夠踏實的時候。有的學生會想著靠短時間“突擊”就可以學好,有的會為自己一時的好成績而沾沾自喜,有的還會為某次的考試不理想而沉寂下去。對于這樣的情形,教師必須讓學生知道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并非一時半刻就可以完成。
數學學科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都有著巨大的作用。但它又是抽象的,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必須“活”,僅僅是看書不練不可以,僅僅是練不總結不可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要深刻理解,并結合個人特點,找到學習的更優(yōu)方法。
總的來說,要銜接好初高中的數學教學,除了以上列出來的,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我們教師注意。教師要授人以“漁”,因材施教,努力教會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才是教之根本。所以教師要盡量做到“扶著學生走——和學生一起走——學生自己走”的過渡。這當中的難度顯而易見,因此需要教師之間加強交流,讓彼此摸索的時間更短,進步得更快。
[1] 鄧小榮.高中數學的體驗教學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8).
[2] 黃紅.淺談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6).
[3] 胡中雙. 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