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廟會正如北京的文化一樣,有規(guī)矩有傳統(tǒng),融匯各地精粹,一直推陳出新。
廠甸廟會的廟宇有三座,即火神廟、呂祖祠和土地祠,這三座廟宇都是明朝建造,火神廟現(xiàn)為宣武區(qū)文化館,呂祖祠在廠甸七號,土地祠已拆,原地現(xiàn)為宣武區(qū)實驗幼兒園。由于這三座廟宇相距很近,而且都在農(nóng)歷正月,佛事興盛,人群和商販攤位連在了一起,所以稱為廠甸廟會。廠甸廟會興于康熙年間,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成為中國“四大廟會”之首,也是北京歷史上八大廟會中規(guī)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最負盛名的廟會。
現(xiàn)在的廠甸廟會延續(xù)了依托琉璃廠人文內(nèi)涵的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引進幡鼓齊動的十三檔花會表演,真正做到雅俗共賞?;〞怯杉漓胙葑兌鴣?,人們通過各種慶祝活動表達自己豐收的喜悅心情,達到娛神自娛的目的。漸漸地,祭神的痕跡越來越淡化,自娛的成分遠遠大于祭祀,但是從表演內(nèi)容上來看,還是和廟宇息息相關(guān)。
乾隆皇帝十分支持民間花會的活動,北京的民間花會由此形成高潮。慈禧常在她過生日或舉行喜慶活動時組織花會表演。傳說在舊歷四月妙峰山過會時,有很多朝山的花會要從頤和園北宮門前經(jīng)過,邊走邊表演。慈禧有時就在北宮門的城門樓上觀看,哪一檔會好,就調(diào)進頤和園或皇宮里去表演?,F(xiàn)在還有一些民間花會組織仍保留這“龍折”、“龍幌”、號稱“萬壽無疆老會”,這都是到頤和園或皇宮表演過,受到皇封的所謂“皇會”。北京受過皇封的民間花會很多,光豐臺十八村的十八檔會中就有四檔皇會。
耍中幡
耍中幡的主要道具是一根粗大巨長的竹竿,長短不一,最長者達數(shù)丈,頂上為一小傘(有的是三個用布圈成的圓桶子,行話叫樓子。斜插著兩面帶著火焰的三角旗),并綴上銅鈴。下邊是用細竹竿綁成的長方形架子,行話叫“粑子”。粑子下面掛著一面兩尺多寬,一張多長的紅色幡布,由布或綢做成,上寫著豪言壯語:“晃動乾坤寶太平”等,也有在幡上繡神像,如關(guān)帝、窯神等。中幡高大,在起會時居中正立,給人以威武之感,也應(yīng)次成為整個花會的會旗。高大挺拔的中幡僅由一人頂舉,還得做出種種驚險而優(yōu)美的動作,所以,舞中幡的人不僅要力氣過人,而且更要武藝高強。
關(guān)于耍中幡的由來,一說它是由寺廟門前的幡演化過來的。又一說是清朝皇室儀仗隊旗桿,皇帝狩獵時路途沉悶,打旗的大執(zhí)事們舞旗以供解悶,后漸成規(guī)模。清末皇室頹敗,執(zhí)事流落天橋賣藝,此技藝遂流傳至民間。
這兩檔花會活動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歷史氣息,在北京廟會中占據(jù)獨特位置,至于南北舞獅之同異,則又可以長長地講一個故事。借年節(jié)之時,先介紹北京民俗之冰山一角,更多內(nèi)容等待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美,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昨日的時尚,是今天的民俗,現(xiàn)在的流行,也將成為以后的民俗。
十三檔花會
十三檔花會,又稱“十三堂花會”,“檔”或“堂”都是指一個具體的表演項目,如“一檔(堂)高蹺”,“檔(堂)舞獅”,二不管這個項目里包括了幾支同類型的表演隊,縱然有十支高蹺隊,仍然叫“一檔(堂)高蹺”。只有十三個項目齊全了,才叫一個整會。
少林五虎棍
少林五虎棍這一檔花會來自民間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在當(dāng)皇帝之前,有一次,路過一個叫董家橋的地方。這里有董家五兄弟,練就一身本領(lǐng),每人使一根齊眉棍,在董家橋稱王稱霸。人們俱之如虎,就送其綽號“董家五虎”。所以趙匡胤過路也不例外,董家五虎攔橋要錢,否則不準(zhǔn)通行。趙匡胤當(dāng)然不會給錢,于是雙方打了起來,恰在這時,賣油郎鄭子明打這兒經(jīng)過,甚為不平,就抽出扁擔(dān),幫助趙匡胤打敗了董家五虎。這檔花會的實際意義是在擁擠的街道上,用長棍為百姓開路,擴大空間。五虎棍這一檔自光緒24年被受封為皇會,向皇家和百姓展示民間武術(shù)的精華。
幡鼓齊動十三檔包括:
1. 刷鋼叉(開路)
2. 少林五虎棍
3. 高蹺(行話叫“俠客木”)
4. 中幡
5. 獅子
6. 雙石
7. 擲子(又名“石鎖”)
8. 杠子
9. 花壇(包括踢毽子)
10. 吵子(嗩吶等吹奏打擊樂)
11. 杠箱
12.天平(包括小車會、蓮花落等)
13. 神膽(八面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