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永昌
平民英雄陳寅生
□ 沈永昌
陳寅生畫像
在上海市金山區(qū)烈士紀念館中,一幅素描畫勾勒出了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農民形象,他是館內唯一一名不是烈士的逝者。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1972年病逝,終年73歲。
60多年前,他冒著生命危險,駕駛木帆船救回42名失聯戰(zhàn)士,獲得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司令部授予的“一等功臣”榮譽稱號和證書。他和部隊官兵的英雄事跡,被拍成電影《海上風暴》在全國上映。這位平民英雄,就是金山區(qū)漕涇鎮(zhèn)東海村二組農民陳寅生。
陳寅生從小在海邊摸打滾爬,后來成了當地有名的船老大,他又種田,又打魚,但還是過著苦日子。
1937年10月初三,日軍從金山衛(wèi)偷襲上岸,陳寅生家也遭受劫難,他家的幾間房子全都燒成了灰燼。當時,陳寅生從灰堆中抽出燒焦的木材,自己動手加上鄉(xiāng)鄰幫助,用火燒木搭起了三間草棚,一家人在草棚內棲身。
苦難生活熬到了解放。1949年底,漕涇南厙、北厙兩個村,來了一批解放軍,他們買來了帆船開展海上訓練,老百姓都知道部隊是為了解放舟山而訓練。陳寅生有時候也過去對航海技術進行指點,因為他感到,自己能翻身得解放,全靠毛主席、共產黨,從而對人民子弟兵從內心產生了好感。
當年12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27軍80師238團9連數十名指戰(zhàn)員在漕涇附近進行實戰(zhàn)演習。突然海上刮起了狂風,丈把高的海浪把漁船拋上拋下,漁船隨時有被海浪吞沒的危險;戰(zhàn)士們奮力抗擊風浪,一艘木帆船回歸了營地,但還有一艘木帆船不知去向。岸上的官兵清點人數,有42名官兵失去了聯系,船上有一名連長帶著隊伍。
那些失聯的官兵在木帆船上飄呀飄,終于在黃昏時,木帆船漂到了一個孤島。全島長0.5公里,寬百米,兩個山頂,四面陡壁。戰(zhàn)士們就在荒島上露宿??烧l知第二天那艘漁船被礁石撞擊得破爛不堪,9連42名官兵就此困在荒島上。
再說42名戰(zhàn)士失聯后,漕涇部隊的官兵在海上搜尋。但部隊官兵大多來自內地,既沒有海上航船經驗,又不熟悉海況,急于招聘當地的船老大幫助尋找。那時,東南沿海不少島嶼還有國民黨殘部駐守,一些漁民感到出海風險太大。當年50多歲的陳寅生想,解放軍為了解放全中國舍生忘死,現在他們有困難,我們不幫誰幫?于是,他主動向部隊報了名。另一位張家厙的漁民張福祥也愿意幫助,他們兩人和部隊官兵一起,駕船出海尋找失聯官兵。杭州灣內有著上百個島嶼,他們對金山嘴近海的小島一個個找遍,先后用了6天時間找了10多個島嶼,未見失聯官兵行蹤。
正在大家焦急的時候,浙江鎮(zhèn)海傳來一個信息,得知失聯的官兵此時被困在距訓練地點50公里外的王盤山,還被盤踞在灘滸島上的國民黨軍隊發(fā)現,強令兩名青年漁民去送信“招降”。被困的9連指戰(zhàn)員不但拒絕投降,還與國民黨軍隊殘部發(fā)生過兩次戰(zhàn)斗,國民黨軍隊殘部不明底細也不敢輕舉妄動。連長利用兩位送信漁民的木筏,派出兩名戰(zhàn)士和兩位送信漁民一起,給駐扎在鎮(zhèn)海的我部隊報信,才使漕涇駐軍部隊得到了確切消息。
部隊官兵行動迅速,由營長帶隊,仍由陳寅生和張福祥各駕一艘木帆船去王盤山營救戰(zhàn)士,木帆船順著潮水和風勢,要走50多公里海路,并非易事。從金山嘴去王盤山,直走要經過灘滸島,那里有國民黨部隊殘部,容易遭來麻煩。陳寅生駕船巧妙地走浙江白沙灣,再向西南進發(fā),這樣就避開了大金山外的灘滸島上的敵人監(jiān)視。經過近一天的艱難航行,木帆船終于悄悄地靠上王盤山。
小島上沒有人家居住,只有從灘滸島逃荒到這里的鮑姓父子倆,在山上種山芋為生。10月初,山芋剛成熟,父子倆見一隊穿軍裝的人上岸,嚇得躲進了草堆里,但他們看到又冷又餓的官兵盡管沒得吃,也不動他們的山芋,而且看到這些官兵有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胸牌,才大膽地從亂草堆里爬出來,把剛收獲的山芋讓戰(zhàn)士們吃。就這樣,在鮑家父子的幫助下,官兵們以山芋加上山芋藤、山芋葉做成湯喝。后來,山芋吃光了,就吃野菜、荒草。島上常下雨,有時通體淋得濕透,戰(zhàn)士們缺衣少食,身體已十分衰弱,行走困難。
部隊營救人員和陳寅生、張福祥他們又是背,又是馱,迅速將42名戰(zhàn)士一個個營救上船。就在木帆船離開王盤山灘地不久,被在遠處監(jiān)視的國民黨軍隊殘部發(fā)現,他們用機槍掃射,密集的子彈擊穿帆篷,情況十分危急。
這時候,船老大陳寅生和部隊營救人員吩咐戰(zhàn)士們全部下船艙,陳寅生用一條浸了海水的棉被遮住頭和上身,下半身以平基板作掩體,營長就躺在陳寅生旁作掩護,冒著敵人的槍彈,采取逆風行船的方法,在彈雨中迂回穿插,終于甩脫敵人的追擊,兩艘帆船敞開風帆,送遇險戰(zhàn)士平安回營。
42名戰(zhàn)士失聯10多天順利歸隊,在部隊和地方上都引起轟動。這是軍民團結的又一成果。為此,駐漕涇部隊和漕涇區(qū)召開千人慶功大會,表彰陳寅生、張福祥兩位船老大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戰(zhàn)士的英勇事跡,部隊破例為平民陳寅生授予一等功臣光榮稱號并頒發(fā)了獎狀,給張福祥也記了二等功,并讓陳寅生坐上高頭大馬,胸戴大紅花,在漕涇鎮(zhèn)和東海村走上一圈,以示慶賀。
平民英雄的事跡平凡而偉大,現在黨和政府不忘這段歷史,在烈士紀念館中為陳寅生留有一席之地,這是金山人民共同的光榮和驕傲。今年清明前夕,陳寅生的孫女陳雪娟帶著子女特地來烈士紀念館,站在爺爺的照片前默哀,并深情地說:“爺爺,安息吧,我們永遠懷念您!”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