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云
早在18 世紀, 英國古典經濟學派就已經提出了公共產品理論的雛形。大衛(wèi)·休謨在其著作《人性論》中提出了一個經典案例,即“公共草地排水”問題,來說明由于人性自私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參與對公共利益的維護。之后,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深入分析了政府的職能問題,認為在保障市場自由的前提下,政府要為社會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古典經濟學家對公共服務的分析已經初具了公共產品這一概念的要素, 而后歷經時代的演進,現(xiàn)代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對公共產品作出了經典定義:所謂公共產品,就是那些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與服務[1]。具體來說,現(xiàn)代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總產品與服務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公共產品、私人產品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 相較于純粹私人產品,純粹公共產品有三個方面的特性:首先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產品由社會的所有消費者共同使用,共同受益,不可被分割為若干部分;其次是消費的非競爭性,即某消費者或消費群體在享用公共產品時,并不會妨礙或減少其他人對該公共產品的同時享用;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也即某消費者或群體在享用公共產品時,并不會妨礙其他人同時受益。 而具有部分私人產品特性但更加偏向于公共產品的混合物品就被稱之為“準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理論可以作為一種理論依據, 來判定人類在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產品的屬性。 從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功能來看,其有保存社會文化遺產的功能,教育培訓人才的功能,以及提供科學情報服務的功能,可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具有明顯的公共性特征,因此,應用公共產品理論來分析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既是適切的也是必要的。從上世紀90 年代起,已有相關的圖書館研究開始引入這一理論,但這一時期多是經濟學界的研究者以圖書館為案例來研究論證公共產品理論本身,例如1994 年唐壽寧的《從一個社區(qū)圖書館看公共物品的需求變化與歸屬》[2]。進入2000 年以后,我國的圖書館研究界已開始大量地運用該理論來研究圖書館領域的相關問題,并涌現(xiàn)出一批研究論文,如2005 年熊偉的《公共產品理論視野下圖書館產品的生產與供給問題研究》[3],2006 年李春的《基于公共產品理論的圖書館市場化運作研究》[4],2007年谷秀潔的《公共產品理論視角下的民營圖書館》[5],2010 年沈進城的 《論公共產品理論視野下圖書館改革與發(fā)展》[6]。高職院校圖書館是各類圖書館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就我國而言,大部分高職院校圖書館是屬于政府提供給社會的一類教育產品,應用公共產品理論可以有助于準確、深入地把握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產品屬性,進而有助于更好地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水平。
由上述可知,我國的大部分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是屬于政府向社會提供的一種教育產品。本研究將從公共產品理論的視角出發(fā),來分析和探究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公共產品屬性。
1.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特征具有排它性。盡管高職院校圖書館是一種非營利性組織,其功能和使命具有極強的公共性特征,但是與公共圖書館相較而言,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對象有著更為嚴格的限制。高職院校圖書館主要服務于本校的教職員工和在校大學生,當然在信息網絡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許多高職院校聯(lián)合成立了高職院校虛擬聯(lián)合圖書館,屬于一個協(xié)作網絡的各個高職院校師生可以通過辦理相關手續(xù)來實現(xiàn)館際閱覽。但總體而言,這類館際協(xié)作仍處于發(fā)展階段,而且其服務對象仍是高職院校師生, 社會讀者仍然被排除在這些服務之外。雖然近些年來,有關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社會化的呼聲不絕于耳,但在實踐操作中,社會公眾如要獲取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仍然面臨著較高的門檻。 況且,在一定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承受能力也有著一定的范圍限制, 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對社會公眾只能做到有限開放。所以,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特征是具有排他性的。
2.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特征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非競爭性。 如上所述,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主要消費對象是本校的教職工和學生,這類群體的消費規(guī)模具有穩(wěn)定性,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針對該群體所配置的資源和服務也是穩(wěn)定的,并以滿足本校師生對于圖書館服務的需要為前提。 所以,高職院校圖書館基本上不會發(fā)生讀者超過圖書館承載力的“擁擠”現(xiàn)象,而且高職院校圖書館對于師生借閱圖書文獻的數量和時間都有嚴格的限制,這些措施也有效防止了“擁擠”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因此,在一定的消費者規(guī)模范圍內,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特征是非競爭性的。
3.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是一種有著消費容量約束的俱樂部產品。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特征是具有排他性的,而且在一定消費規(guī)模范圍內具有非競爭性。 更進一步說,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排它性并非像私人產品那樣純粹,在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天平中,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更接近于公共產品的那一端,其排它性主要針對會員范圍以外。 所以,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更多地呈現(xiàn)出一種半排它性的特點。 同樣,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也不是像純粹公共產品那樣完全是非競爭性的,其非競爭性只在一定的消費規(guī)模范圍內才成立。 因為,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圖書文獻資源和空間資源都是有限的,其所能容納的消費者容量也是有限的, 如果消費者數量超過其容量界限,就會出現(xiàn)“擁擠”現(xiàn)象,消費者彼此之間為爭奪有限的資源就會出現(xiàn)競爭關系,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非競爭性也就消失了。因此,總結來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實際上是一種準公共產品,介乎于純粹私人產品和純粹公共產品之間。
在現(xiàn)實社會中,許多的社會產品和服務都是有著一定的消費者容量限制的, 超過其容量限制,就會表現(xiàn)出擁擠的性質,這點與純粹公共產品十分不同, 例如國防服務是社會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并沒有排它性和競爭性的特點,而除此之外,那些具有公共服務的特征而又有著容量限制的產品和服務就是準公共產品。美國公共選擇學派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布坎南認為, 準公共產品即是非純粹的公共產品,那些對消費規(guī)模有著嚴格限制準公共產品的也稱為俱樂部產品,其特點是沒有嚴格地滿足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兩個條件[7]。 在論及俱樂部產品時, 詹姆斯·布坎南說道:“有趣的是這樣的產品和服務,它們的消費包含著某些‘公共性’,在這里,適度的分享團體多于一個人或一家人,但小于一個無限的數目。 ‘公共’的范圍是有限的。 ”[8]俱樂部產品主要存在兩個特征:首先是排它性,即俱樂部產品只能由具有會員資格的全體成員來消費,不具備會員資格的人則被排除在服務范圍之外;其次是非競爭性,即在俱樂部產品的容量約束內,某個會員的消費并不會減少其他會員對于產品和服務的消費。由此可見, 俱樂部產品的非競爭性是有條件的,一旦會員過度增多, 超過俱樂部產品的容量約束,其非競爭性就會消失。按照俱樂部產品的邏輯,顯然,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群體是由眾多具備借閱資格的會員所組成的,而這些會員主要就是高職院校教職員工和在校學生。 同時,高職院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空間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是有限的, 如果讀者容量超過圖書館服務的消費規(guī)模限制,那么就會出現(xiàn)擁擠現(xiàn)象。在1999 年高職院校擴招政策實施后, 在校大學生的數量開始迅速增長,而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和教室等教學基礎設施并沒能隨之擴大供給, 以致一度造成了嚴重的擁擠問題。因此,可以說,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是一種有著消費容量約束的俱樂部產品。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辦學體制下,政府是高等教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 除了一少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公辦高職院校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辦學主體。 因此,政府的財政撥款是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辦學資金來源。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創(chuàng)辦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場館,購置圖書文獻資源和數據資源,并需要投入相關的人力資源來維持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正常運行。 脫離了政府的財政支持,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政府就成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主要供給者,它負有滿足社會公共服務需要的最終義務和責任;高職院校圖書館就是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生產者,它是由政府選定的公共服務的承擔者,必須接受政府的規(guī)章制度和政策約束;高職院校師生是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者, 是這項公共服務的最終接受者。這樣,政府、高職院校圖書館、高職院校師生就形成了公共產品理論中的供給、生產、消費的關系。
1.就供給而言,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提供既受政府財政支出的約束, 也受高職院校內部財政支出結構的約束。在各個階段和時期,政府需要投資支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紛繁復雜, 高等教育產品只是政府所提供的眾多公共產品中的一種。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 政府對各類公共產品的支出費用結構也隨之變化, 高等教育經費也受其影響而或增或減。例如,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個階段里, 我國的國家任務以經濟發(fā)展為根本目標, 政府的財政支出重點向經濟發(fā)展項目傾斜,而國家的教育經費支出長期處于低水平,這自然影響到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另外,在高等教育經費既定的情況下, 高職院校內部的財政支出項目也為數不少, 高職院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設備儀器的購置、人力資源的支出等都需要資金投入,同時,高職院校決策者的個人偏好和對學校發(fā)展理念的理解也會影響到高職院校的財政支出結構, 進而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提供產生影響。
2.就生產而言,高職院校圖書館是服務的生產者,其服務質量受其與政府的關系影響。 盡管政府財政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主要資金來源,并且政府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提供規(guī)章制度,但是政府并沒有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形成有效的監(jiān)管。 因為,在我國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到高職院校再至高職院校圖書館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委托代理鏈,這種線性的管理結構往往效率低下,不利于上下之間的監(jiān)督。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圖書館事實上是政府機構的一種延伸, 各個高職院校圖書館并非獨立的社會組織,彼此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 沒有外部競爭的壓力,高職院校圖書館很難產生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的動力。
3.就消費而言,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消費者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內容有著不同的內容和方式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高職院校師生師生對知識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并且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高職院校師生對信息服務有著不斷增高的需求,這也推動著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不斷增強信息化、數字化。因此,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fā)展,消費者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需求有著增高的趨勢,這意味著政府必須持續(xù)不斷地擴大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供給, 以滿足公共服務的要求。
從上述分析可知,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是一種俱樂部產品。 俱樂部產品理論認為,俱樂部是通過收取會員會費來為會員提供產品和服務。按照這個思路,學生確實是遵循俱樂部的規(guī)則繳納會費而成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會員的。 但是,因為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建設和運營需要高額的資金支持,僅靠學生繳納的會費是遠遠不夠的。 從資金供給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撥款是高職院校圖書館運營經費的主要來源。而考慮到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文化保存功能、信息服務功能以及智力資源開發(fā)功能,政府有義務擔負起供給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公共責任。因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具有極強的外部正效應,高職院校師生在圖書館獲取知識和信息,不僅有利于高職院校的科研活動,也同時開發(fā)、培訓、儲備了一代代的智力資源,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具有深遠的影響。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到來,高職院校師生對獲取知識信息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這驅使著高職院校圖書館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繼續(xù)加強對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財政支持,持續(xù)擴大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供給。
高職院校師生作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消費者,對其服務質量水平有著切身的感觸,他們對如何提升圖書館服務水平無疑最有發(fā)言權。 雖然,現(xiàn)在多數高職院校圖書館都有讀者反饋機制,但是除非他們的評價和意見能夠影響到高職院校決策層,否則很難對圖書館的治理產生實際的影響。 在缺乏外部監(jiān)督壓力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圖書館很難做到自覺地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 因此,必須構建一個高職院校師生可以參與圖書館治理的制度平臺, 使他們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把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作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決策的出發(fā)點。高職院校圖書館管理者和服務人員需要改變高職院校師生是被動的圖書館服務的消費者的觀念,要充分保障他們作為俱樂部會員所享有的參與治理、進行監(jiān)督的權利。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已然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社會公眾對于獲取知識信息服務的需求日益高漲。高職院校圖書館有著豐富的圖書文獻和信息數據資源,以及雄厚的科研實力,在提供知識信息服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作為政府投資的準公共產品,高職院校圖書館自然不能回避社會越來越強烈的知識信息服務需求。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當突破校園的藩籬,在圖書館消費容量范圍內,盡量做到向社會公眾開放服務。 例如,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向所在地的社區(qū)居民開放借閱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向企業(yè)和社會研究機構提供信息檢索服務,并可以適度進行有償收費, 這樣既能提升圖書館的專業(yè)服務水平,彰顯專業(yè)價值,也能同時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
總之, 公共產品理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借助該工具可以準確、 深入地把握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屬性和特征,并厘清政府、高職院校圖書館和高職院校師生在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中的角色和責任, 從而有助于指導和完善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的實踐。
[1]Samuelson,Paul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11):387-398
[2]唐壽寧.從一個社區(qū)圖書館看公共物品的需求變化及歸屬[J].改革,1994(4):117-121.
[3]熊偉.公共產品理論視野下圖書館產品的生產與供給問題研究[J].圖書館雜志,2005(4):9-13.
[4]李春,吳錦輝,彭國甫,等.基于公共產品理論的圖書館市場化運作研究[J].圖書館情報工作,2006(2):127-130.
[5]谷秀潔,張廣欽. 公共產品理論視角下的民營圖書館[J].圖書情報工作,2007(1):11-14+107.
[6]沈進城,王麗英. 論公共產品理論視野下圖書館改革與發(fā)展[J].圖書館論壇,2010(3):13-16.
[7]James M Buchanan.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s, 1965,32(2):1-14.
[8]羅劍麗,吳昌南.高校圖書館公共產品屬性分析[J].青海師專學報,2004(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