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江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泌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采用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隔淋巴結采樣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
于永江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泌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目的報道分析早期非小細胞肺癌采用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隔淋巴結采樣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我院收治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中,隨機抽取42例,給予患者采用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隔淋巴結采樣治療,總結分析治療效果。結果42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132.5±42.6)min,出血量為(85.2±42.9)mL,引流管留置時間為(3.1±2.7)d,術后住院時間為(5.6±4.1)d。均無嚴重并發(fā)癥出現(xiàn),圍手術期無死亡發(fā)生。并進行為期4個月隨訪觀察,觀察患者無病情轉移、腫瘤復發(fā)情況。結論早期非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隔淋巴結采樣治療,近期療效顯著,安全可靠。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縱隔淋巴結采樣
非小細胞癌為一種常見的肺癌疾病,傳統(tǒng)放化療治療敏感性較差,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臨床研究表明,在治療肺癌疾病中,標準的手術方法認為肺葉切除術。如何在實施切除術治療后,減少疾病復發(fā),提高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命質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1]。本次研究中,研究分析給予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隔淋巴結采樣治療效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隨機取樣我院從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2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齡為36~76歲,平均年齡為(56±1.1)歲,腫瘤平均直徑為(13.3±7.3)mm。
1.2 選取標準:所選取的患者均于術前CT檢查可見有肺部孤立性結節(jié);外周型結節(jié);結節(jié)最大徑<20 mm;無肺門縱膈淋巴結腫大或胸腔積液;常規(guī)檢查未發(fā)現(xiàn)有遠處轉移;術后診斷均被確診非小細胞肺癌。
1.3 手術方法:常規(guī)實施雙腔器官插管,插管結束后,取健側臥位,于胸腔鏡下進行手術治療。從腋中線的第7肋間做出一個大小為1.5 cm的切口,將其作為鏡孔,之后將胸腔鏡放入其中,并根據(jù)病變位置分別于腋前線的第4或第5肋間做出一個作為主操作孔的3 cm切口,之后副操作孔位置選擇在腋后線第8、第9肋間,所做的切口長度為1 cm。將手指從主操作孔穿過觸診病變肺葉,或于術前在定位針的作用下明確具體的病灶位置,之后實施手術切除,可采用大楔形切除術或肺段切除術。
肺段切除術:常規(guī)情況下對支氣管、靜脈、段動脈進行離斷,識別肺段間水平,并根據(jù)肺段間靜脈判斷肺門部,外周則可根據(jù)低壓力潮氣量膨肺后,根據(jù)萎陷以及充氣的界限進行判斷。保持肺段水平面處于肺門部位置,并采用超聲刀或電鉤進行分離,直至分離到無明顯的解剖標志即可,采用胸腔鏡直線型進行切割,之后采用縫合器進行縫合處理,若腫塊位置不佳者,可實施肺段切除[2]。實施肺大楔形切除術者,應保證病灶與邊緣的距離超過2 cm。
快速冰凍病理檢查有明顯腫大的縱隔淋巴結以及肺門淋巴結,若發(fā)現(xiàn)存在癌轉移,可更換采用縱膈淋巴結清掃術以及肺葉切除術治療。常規(guī)給予患者實施縱膈淋巴結采樣,并做出標記,之后送交病理檢查。左側肺癌采樣5~10組淋巴結,右側肺癌采用2R、4R、7-10組淋巴結。同時應該注意可將術中比較明顯的縱膈淋巴結切除。
1.4 病理診斷:取樣標本需先后進行術中冰凍切片以及術后石蠟切片,并交由該方面權威的病理醫(yī)師閱片并進行診斷。
2.1 手術實施情況:42例患者均順利實施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膈淋巴結采樣治療,其中接受大楔形切除術治療19例,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術23例,均無更換采用肺葉切除術或中轉開胸治療。本次研究中,平均手術時間為(132.5±42.6)min,出血量為(85.2±42.9)mL,引流管留置時間為(3.1±2.7)d,術后住院時間為(5.6±4.1)d。均無嚴重并發(fā)癥出現(xiàn),圍手術期無死亡發(fā)生。
2.2 病理診斷:經病理診斷顯示為浸潤性鱗癌6例,浸潤性腺癌22例,微浸潤性腺癌8例,浸潤前病變(包括原位腺癌和非典型腺瘤性增生)6例。術中淋巴結冰凍切片病理檢查無癌轉移,術后確診縱膈淋巴結轉移2例,給予患者實施縱膈放療以及輔助化療。
2.3 術后隨訪:術后42例患者均獲得為期15個月隨訪觀察,觀察患者無病情轉移、腫瘤復發(fā)情況。
非小細胞肺癌主要包括大細胞未分化癌、鱗狀細胞癌即肺鱗癌、腺癌,早期可通過X線胸片發(fā)現(xiàn)肺內的異常情況,或通過血液常規(guī)檢查、痰液病理檢查確診疾病。研究表明,我國肺癌病死率不斷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診斷肺癌方法,多數(shù)疾病確診已為晚期。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fā)展,臨床治療肺癌疾病時,術前診斷、胸腔鏡技術、術后護理以及輔助治療等方法均獲得顯著進步,顯著提高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相關臨床研究表明,采用肺切除術仍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術式。但臨床治療早期肺癌疾病的外科治療中,采用肺切除治療肺癌仍存在較大的爭議。隨著臨床手術水平以及微創(chuàng)理念開始在臨床治療中的廣泛應用,臨床開始采用亞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相較于傳統(tǒng)的肺葉切除術,該方法較少切除肺組織,對周圍組織影響較小。于胸腔鏡下實施亞肺葉切除,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可有減少室上性心律失常、膿胸、胸腔積液、肺不張、肺炎以及持續(xù)漏氣等不良反應發(fā)生[3]。尤其是年齡>75歲的患者,因肺功能下降,術后肺功能代償能力較差,采用肺段切除術治療更為安全高效。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術后均無嚴重的并發(fā)癥,住院時間為(5.6±4.1)d,出血量為(85.2±42.9)mL,患者身體情況恢復良好,表明采用亞肺葉切除術治療更為安全高效。實施手術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5個月隨訪觀察,觀察可見無病情轉移、腫瘤復發(fā),表明采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采用亞肺葉切除近期控制治療效果顯著。研究表明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有效根除切除肺癌,但在具體手術實施中,應考慮到手術適應證,且有必要術前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評估。其次,VATS肺段切除術必須進行快速術中分期,取樣淋巴結以及切緣,之后對患者實施冰凍病理檢查,輔助科學調查。且研究所選取的病例,必須進行術前CT篩查,排除縱膈淋巴結腫大。
綜上所述,在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疾病時,采用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和縱膈淋巴結采樣治療,近期治療效果顯著,更為安全高效,可應用到臨床治療中。
[1] 王虎.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療效[J].當代醫(yī)學,2013,19(9):69-70.
[2] 吳穎猛,黃偉釗,姜海明.胸腔鏡下亞肺葉切除及縱隔淋巴結采樣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J].廣東醫(yī)學,2013,34(8):1203-1204.
[3] 王瑜,韓俊慶.大分割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吉西他濱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30):23-24.
[4] 張慧,邵國光,閆旭.臟層胸膜浸潤對術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2):369-373.
[5] Lagerwaard FJ,Verstegen NEHaasbeek CJA.Outcomes of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ly operable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2, 83(1):542-543.
R734.2
B
1671-8194(2014)36-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