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滇池文學獎評獎揭曉
2013年11月1日,經(jīng)滇池文學獎評委初評,和兩輪投票終評,第九屆滇池文學獎評獎結果產(chǎn)生,共有10位全國各地作家、詩人、評論家的作品提名入選,其中排名前5位獲獎,后5位獲提名。
5位獲獎人是:北京詩歌評論家霍俊明、河南女詩人扶桑、昆明詩人鐵柔、大理作家楊友泉、保山作家李達偉。
5位提名人是:麗江作家東巴夫、吉林作家王懷宇、四川女作家言子、昆明女詩人溫酒的丫頭、楚雄女作家棲沐。
本屆滇池文學獎的評獎范圍,是發(fā)表在2012年全年1-12期《滇池》文學雜志上的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在評獎中,詩歌引起了評委的特別關注,因而獲獎作家中,兩位是詩人,一位是詩歌研究專家。這成為了本屆滇池文學獎的一個重要特色。
第九屆滇池文學獎獲獎名單
獲獎作家作品
霍俊明 《詩歌批評的倫理生態(tài)與“病態(tài)”機制》(評論)
扶桑 《扶桑的詩》(詩歌)
鐵柔 《鐵柔的詩》(詩歌)
楊友泉 《楊友泉作品》(短篇小說二篇)
李達偉 《往北》(散文)
獲提名作家作品
東巴夫 《尋馬記》(短篇小說)
王懷宇 《王懷宇作品》(中、短篇小說各一篇)
言子 《地理》(散文)
溫酒的丫頭 《溫酒的丫頭的詩》(詩歌)
棲沐 《時間之外》(散文)
霍俊明
授獎辭
敏銳解剖當下詩歌批評在其語境、生態(tài)和機制上所表現(xiàn)出的亂象,霍俊明向自身立命的行當發(fā)出詬病,他出自學術良知的發(fā)聲勇毅而決然。作為一名青年詩歌批評家,他對學術所恪守的嚴正立場和對時潮所保持的清醒警覺,是這個世代里尤其值得激賞的。
答辭
深深感謝各位評委以及《滇池》雜志社!感謝云南這座高迥之地!
從幾千里之外霧霾重重的北京來到澄澈葳蕤的西南高原,這不僅是一個人短暫而難忘的旅途,更是這個時代集體性命運的象征。其間的反差、對比、真實和虛幻如此強烈而又不可思議。從90年代寫詩以及寫作詩歌評論至今,我深深感受到自由、開放和個性、責任在時代文化語境中的難度。寫作就是在尋找精神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和本源。這在一個全面城市化和城鎮(zhèn)化時代顯得如此虛妄、吊詭而尷尬。在一個社會分層愈益顯豁的年代,在一個“中國故事”如此難解的年代,作為一個有機知識分子更是迷障重重。在多年的詩歌閱讀、寫作以及評論中,對于激增、裂變、轉捩的新世紀詩歌生態(tài)而言我并不是所知甚多,而是所知甚少。當你試圖在深秋或寒冬越過灰蒙蒙的高速路和城市上空尋找故土的時候,你必須學會在“斬草除根”的現(xiàn)實中承受噬心而殘忍的孤獨。你起碼要在文字中付出代價。詩歌不能阻止坦克的前進,也沒有必要阻止坦克的前進。詩歌和評論對于我而言已然是生命的一部分,內(nèi)心深處嘶嘶作響的小獸時刻提請我真誠和自由的重要性。前不久,北京的一位著名的女性散文家說當下很多批評家都成了文學的慰安婦。這也許并不是完全夸大之辭。自媒體時代的詩歌寫作和閱讀的難度在我看來變得愈益艱難。交叉小徑一樣的文學寫作圖景更近乎沒有出路可言的迷宮。也許,從筆尖流淌的必須是內(nèi)心的甜蜜、憂傷、不解和疑問。這就足夠了!當我們都成了故鄉(xiāng)和祖國的陌生人,那么就讓我們從陌生處出發(fā),重新認識、重新尋找、重新發(fā)現(xiàn)、重新命名!
扶桑
授獎辭
扶桑的詩,像在太陽下曬過的棉,溫暖柔軟,有一股本真的馨香。這世上的黑和冷,沒有奪走那份看似柔弱的內(nèi)心里所收存的陽光。上帝給了她詩歌,她用詩歌安慰自己,也安慰著同樣需要安慰的我們。她告訴我們,詩歌的柔軟有多強大。
答辭
十多年前我寫過兩句詩,“寫信是孤獨者的事業(yè)。寫詩,是把詩寫給自己或遠方”。迄今,我對詩歌的認識依舊如此。我的詩不過是一封封信,無論是寫給自己或遠方,歸根結底,都是寫給心靈的。
寫詩本身,是一種獨自的飛行,就像夏夜的螢火蟲。我寫詩,不過是為了在心與心之間傳遞一縷微光,也如夏夜的螢火蟲。
感謝主辦方,感謝各位評委,感謝你們美好的厚愛和激勵!謝謝!
鐵柔
授獎辭
用入微的觀察揭開覆在事物表征上的苔蘚,又以綿綿不絕的想象放大那些暴露出來的細小內(nèi)涵,鐵柔的詩歌,其引人入勝之處,就在于他總能帶我們到各種全新的境地去暢游。他對一切生命的體貼,充滿無盡的憐惜與愛意。
答辭
我父親曾經(jīng)是集體農(nóng)具廠的一名鐵匠,勤勤懇懇不愛說話,母親是農(nóng)民,勤勤懇懇也不愛說話。我是他們的獨生子,我現(xiàn)在長大了但是個沒有背景的人,唯一的背景是曾經(jīng)的大片山地水田和一個巨大的陽宗海。我曾經(jīng)就讀于湯池小學,蓬萊二中,宜良一中,云南民族大學,繼承了父母勤勤懇懇不愛說話的傳統(tǒng),成績平平。我曾經(jīng)在大學談過四次戀愛,畢業(yè)后曖昧過幾個女人,現(xiàn)在我已結婚,小霞,小娥,小蕓,小燕她們都做了時光的囚徒。我曾經(jīng)幫四川人賣過燒烤,四川人只給了我一條山茶煙,幫本地人做過老醬,25塊一天,在昆明白馬小區(qū)做過綠化工,40塊一天,在昆明市農(nóng)校做過保安,500塊一月,賣過保險,他們給的錢還保不住性命。我想說的是寫詩是對自己的成長和靈魂一個老實交代的過程,每一首詩都像一個赴刑的靈魂勞改犯最后的口供。我唯一能做的是縮身成一只螞蟻,回歸人原本的渺小狀態(tài),守在螞蟻的洞口,見證太陽的東升西落。感謝《滇池》及各位老師給我這個獎,感謝你們給了我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我非常珍惜,我會繼續(xù)寫下去。
楊友泉
授獎辭
這是一位扎根大地的作家,他用精準的語言剖開了鄉(xiāng)土與現(xiàn)實。他的寫作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既繼承了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手法,又結合了當代創(chuàng)作技巧。他用作家的責任和良心,不斷叩問現(xiàn)代化之后變異的世道人心,他的作品因此獲得了飽滿的張力與土地的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