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科 037000)
慢性宮頸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生殖道炎癥,且近年來呈多發(fā)趨勢[1]。病原體的入侵被認為是引起慢性宮頸炎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厭氧菌、淋球菌以及支原體等。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生與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密切相關[2],而宮頸癌被認為是女性的頭號健康殺手,相關研究統計報道[3],全球每年有46.6萬例宮頸癌新發(fā)病例,其中中國約占13萬,因此做好慢性宮頸炎的防治工作對于降低宮頸癌,保護女性的身體健康具有很大意義,早發(fā)現早治療能夠大大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生。本研究對150例慢性宮頸炎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分析慢性宮頸炎發(fā)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該疾病的防治提供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至2013年10在本院婦科住院治療并確診為慢性宮頸炎的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9.4~48.7歲,平均31.2±7.7 歲,初次年齡 10 ~16歲,平均 12.2 ±0.95歲,排除患有其他婦科及相關疾病;另選擇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的健康體檢同年齡段女性15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身高、體重、職業(yè)、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自制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年齡、人流史、職業(yè)、婦科疾病史、避孕方法、性傳播疾病史、初次性生活年齡、妊娠次數等。對兩組病例的調查資料及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應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相關危險因素。
1.3 診斷標準慢性宮頸炎的診斷參照《婦產科學》(第七版),分析患者臨床癥狀并行婦科??茩z查。檢查方法為碘試驗檢查:在宮頸處涂抹3%-5%的醋酸溶液,觀察醋酸和宮頸上皮所發(fā)生的反應,在白色的病變區(qū)內取材活檢,依據活檢結果做出診斷。另對于部分較為嚴重的宮頸炎患者需做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目的為鑒別和排除宮頸癌。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的方式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變量賦值的設定為:設“是否患有宮頸炎為因變量”,設“與慢性宮頸炎患者相關危險因素”為自變量,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慢性宮頸炎與年齡的相關性本研究150例觀察組中,年齡19.4 ~48.7 歲,其中最小者19 歲,最大者49歲,平均31.2±7.7歲。將患者分為19歲~30歲,31歲~40歲,41歲以上三組,統計分析后顯示:19歲~30歲組和31歲~40歲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41歲以上組(P<0.01)。
2.2 慢性宮頸炎與初次年齡的相關性比較兩組患者月經初潮的年齡,觀察組13.3±0.9歲,對照組13.5±0.8歲,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2.3 慢性宮頸炎相關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顯示,慢性宮頸炎患者相關危險因素有盆腔炎病史(OR=8.110,P=0.000)、宮內節(jié)育器(OR=4.281,P=0.005)、性傳播疾病(OR=12.639,P=0.000)、生殖道感染史(OR=3.333,P=0.012)、妊娠次數(OR=11.369,P=0.000),而有宮頸炎史(P=0.109)和初次性生活年齡小(P=0.256)在本研究中與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生無顯著的相關性。(見表1)
表1 慢性宮頸炎相關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慢性宮頸炎是婦科常見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成年女性的常見病,具有很高的癌變風險[4],積極預防和治療對預防宮頸癌的發(fā)生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目前研究普遍認為引發(fā)慢性宮頸炎的因素很多,本研究發(fā)現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生與年齡、盆腔炎病史、宮內節(jié)育器、性傳播疾病史、生殖道感染史、妊娠次數等有關,但有宮頸炎史和初次性生活年齡小在本研究中與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生無顯著的相關性。
本研究中,19~40歲是慢性宮頸炎的高發(fā)期,發(fā)病率明顯高于40歲以上組,這可能與19~40歲女性正處于生育期,性生活較為頻繁,性激素水平較高和卵巢功能較強有關[5]。因此,19~40歲年齡段的女性人群應該被列為慢性宮頸炎的預防重點,建議定期體檢。
相關文獻報道[2],慢性宮頸炎的相關危險因素有20種之多,本研究因病例數、地域性等條件的限制,不能代表本地區(qū)所有女性的普遍情況,僅分析出年齡、盆腔炎病史、宮內節(jié)育器、性傳播疾病史、生殖道感染史、妊娠次數等幾種因素為慢性宮頸炎的相關危險因素,其中妊娠次數≥3次的患者發(fā)病率高達65.4%,宮內放置節(jié)育器相關系數為4.281,是主要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宮腔操作導致的直接機械刺激和損傷有關,宮腔操作能夠直接地刺激宮頸并可能引起宮腔的損傷,導致宮腔內感染。
性傳播疾病會導致患者子宮和陰道的防御屏障受損,甚至可直接導致宮頸炎,相關研究提示有相當一部分性傳播疾病的患者并發(fā)有慢性宮頸炎,性傳播疾病是慢性宮頸炎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中母親患有宮頸炎和初次性生活年齡小與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生無顯著的相關性,但這可能與本研究因病例數等限制有關。
綜上所述,慢性宮頸炎患者的發(fā)生與年齡、性傳播疾病史和宮腔操作導致的直接機械刺激和損傷等因素有關,因此加強計劃生育指導、規(guī)范避孕方式和方法、保持個人衛(wèi)生是預防慢性宮頸炎發(fā)生的重要措施,另有其他相關研究認為工作壓力、吸煙等也是慢性宮頸炎的相關危險因素,本研究因設計的局限性未調查上述兩個因素。
[1] 陳春華.89例慢性宮頸炎相關因素回顧性調查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6):814.
[2] 林川,熊希,李幼平,等.重慶8區(qū)縣97093名女性慢性宮頸炎患病現在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1(9):819-822.
[3] Parkin DM.The global health durden of infection associated cancers in the year2002[J].Int JCancer,2006,118(12):3030-3040.
[4] 張紅凱,杜強,嚴美申,等.Ki-67和p16在子宮頸病變中的表達及其協助診斷的意義[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9(3):344-347.
[5] 李寶娟,董玲,張翠萍,等.已婚婦女宮頸糜爛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