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永恒追求。目前擺在眾多教師面前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學實踐證明,如果學生投入的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就越好,學生也就十分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此以往可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給學生搭建展示風采的平臺,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力求做到活潑多樣,爭取為學生精心打造形式更活潑,效果更明顯的高效課堂。
一、力爭讓學生自主學習,多思善問
一位名人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那么在學習上也不會有什么大的建樹??梢妼W以思為貴。愛因斯坦恰好是依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無獨有偶,牛頓也用自己的舉動詮釋了這一點。牛頓認為,本人對社會之所以做出杰出的貢獻,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自己不折不扣的思索。總體說來,但凡想有成就的人不僅要善于思考,還要樂于思考,這個好習慣必須養(yǎng)成。作為教師,為了無愧于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塑造好人類的靈魂,應該讓學生多加思考,積極思考,注意多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但是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學生把每一個問題多想一想,把不懂的地方多問一問,在鉆研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當前有很多學生十分懶惰,不愛動手,也不喜歡動腦筋,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求助同學、教師或是家長,很少主動地去克服困難,挑戰(zhàn)困難,并最終解決問題。這部分學生的依賴性很強,尤其是對教師的依賴。其實教師也沒有做太多的工作,無非就是根據(jù)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引導,三言兩語的點撥,學生馬上就茅塞頓開,關(guān)鍵是這部分學生不去動腦筋。另外就是學生力不從心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想法子,指路子,出點子等,但不要直接給出學生答案,要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爭取做到刻骨銘心,以求今后遇到此類問題學生能很快解決,最好還能做到舉一反三。
學問學問有學有問,只讀書而不提問,就失去了讀書的一把金鑰匙,也可以說,在思考的起點上就輸給了別人,毫無深入鉆研的耐心和精神,這是不可取的。早在宋代,朱熹就告訴我們沒有疑問的讀書是不行的,必須多疑問,小的疑問有小的進步,大的疑問就會有大的進步。在學習中凡是那些優(yōu)等生,都善于提出問題,差等生就不一樣了,自己不善于提出問題,學習態(tài)度也不端正,對待學習不認真,即便有不會的問題也是囫圇吞棗,不努力解決,不經(jīng)過大腦進行思考和判斷,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懂裝懂,這樣只能害了自己,慢慢地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問題的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不過學生問問題必須有套路,有講究,要善于問問題,但不是隨便問問,更不能胡亂瞎問,保證問題有價值,不是為了問而問,刻意追問,這樣敷衍的行為也不可取。別人的答案是否正確呢?自己要動腦筋想一想,思考一下,并認真鑒別,要把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做一下對比,找出與他人的差距,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見賢思齊。同時自己還要爭先創(chuàng)優(yōu),取長補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質(zhì)疑,把自己的潛力挖掘到極致,把學習效果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彼此合作,取長補短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不會一路順風,或此或彼的問題在所難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僅僅靠學生自己已經(jīng)不能完成任務。與此同時,不少學生很悲觀,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么去找教師,要么選擇放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學習運用而生,教師可以把遇到的這些問題放開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從而獲得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這樣,教師不是甩下學生不管,也不是全權(quán)包辦,而是把學生放在一個合作的環(huán)境中,聚集體之力,集中力量干大事,發(fā)揮群策解難題,在這其中,學生需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還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還要學會鑒別與評價。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也就得到了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更加突出,更能得到尊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合作學習機會,尤其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更適合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
眾所周知,許多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的,需要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作鋪墊,經(jīng)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后,大部分能解決的簡單問題學生之間交流一下,再加上教師的一些點撥,學生就能解決問題,這樣做可以節(jié)約出大量時間,為突破重點和難點奠定基礎,也可以給學生留練習,讓他們對所學知識得到足夠的鞏固和發(fā)展。而對于一些有著較強的實踐性的學習內(nèi)容,是不應該選擇放棄,也不應該淺嘗輒止,不要回避這些學習內(nèi)容,不妨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互相合作,互相進步,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在互幫互助中,就會使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知識很好地掌握從而使學生能力獲得長足的發(fā)展。教師也要和學生亦師亦友,收起高高在上的尊嚴,平易近人地投入到小組學習中,教師不要擺架子,最好也和學生一道,還原自己為一名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生并肩學習,共同進步,學生也會在教師的熏陶下盡己所能,克服一個個困難,千方百計選擇方法,最終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的學問深似海洋,藝術(shù)性十分強。但是制約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還有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huán)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刻服困難,突破制約課堂教學的因素,用先進的教學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實踐和總結(jié)中完善自己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zhì)量。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