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樂器之一,擁有極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廣受音樂藝術愛好者的青睞。琵琶演奏技法多達六十余種,其中右手技法占據(jù)四十余種,主要以輪指和彈挑為主。琵琶輪指是琵琶演奏的基本功,也是琵琶教學的難點。在輪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輪指技術的傳授,更要重視輪指技術與音樂審美相結合,以此確保琵琶輪指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高度統(tǒng)一的音色。本文對琵琶輪指的技術及審美的復合教學進行淺談。
關鍵詞:琵琶輪指;審美;教學
琵琶輪指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是指右手指端有序地輪流撥弦,如“輪子”滾動一樣自如均勻,該技法也是區(qū)別于其他彈撥樂器演奏的獨特之處。掌握好琵琶輪指技術,不僅需要學生長時間的刻苦練習,更需要琵琶教師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訓練方法,指導學生領悟琵琶輪指的要領,做到運用自如、清晰圓潤,以此增強琵琶藝術的表現(xiàn)力。作為文化宮文藝部長,筆者在從事多年的琵琶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現(xiàn)對琵琶輪指技術訓練與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琵琶輪指技術的教學要點
琵琶輪指主要分為上出輪和下出輪,上出輪是指由食指起輪,經(jīng)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大拇指依次彈出,具有發(fā)音緩長、圓潤、無痕、音量大等特點,且能夠與其它技法自然銜接。下出輪是指由小指起輪,經(jīng)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向左彈出,接著大拇指向右跳進。在實際演奏中,上出輪作為主要演奏技巧,而下出輪用以變化音色。所以,下面筆者對上出輪技巧的教學要點進行介紹。
(一)琵琶輪指的手形
琵琶輪指的手形關系到整個輪指的用力方法、方向,外形的美觀、穩(wěn)固,以及觸弦的角度與音色等技術因素,這是輪指的基本技術要求。在琵琶教學中,筆者在綜合傳統(tǒng)輪指手法“龍眼”和“鳳眼”的基礎上,向?qū)W生傳授“空握拳形”,這種手形要求手握空拳,外型成上大下小的圓錐形,并使五個指尖位于一條直線,形成不同的弧形。“空握拳形”在輪指時,能夠自如調(diào)節(jié)大小關節(jié),使點子疏密適宜、清晰分明,音色亮厚、圓潤。在演奏聲音洪亮、飽滿的旋律時,通過大關節(jié)用力拉開指間的距離,接近于“扇形”;在演奏聲音柔美、圓潤的旋律時,要通過小關節(jié)用力調(diào)節(jié)指距、觸弦的角度,接近于“團形”。在演奏中不同的輪指手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聲音效果,演奏者應當從聽覺上具體掌控。
(二)輪指的動作、用力以及觸弦點
琵琶輪指時要求自然下垂大臂,自然平伸小臂,保持面板與手背平行,手指撥弦要保證一定彎度,切忌過于僵直。手指在用力觸弦后進入放松狀態(tài),準備下一輪指。拇指要在其余四個手指伸展彈出的過程中保持自然彎曲、虎口成圓形,并向下方作順時針旋轉(zhuǎn)動作,在靠近小拇指端處撥弦,之后進入放松狀態(tài),準備下一輪指。
輪指與彈挑的觸弦點一致是確保音色統(tǒng)一的前提。由于食指與小指的觸弦點存在距離,所以應當以中指為觸弦點的基準,使中指觸弦點距復手4-5cm左右,且輪指手要略高于彈挑手的位置。
輪指用力主要通過臂、腕、掌、手指各個關節(jié)傳遞到手指指端,而后將力量集中作用在弦上。掌關節(jié)是五個手指的支點,以指力為主,由于手指的長短粗細不一,其控制力、靈活性和力度均存在一定差異,致使無名指和小指的獨立性較差、力量不足,所以在輪指時應當以無名指掌關節(jié)為手的重心,強化對無名指和小指的訓練。
(三)輪指訓練
琵琶輪指訓練要從徒手訓練入手,分解輪指動作進行練習。先練習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四個手指的伸展與回收動作,保證四個手指伸展與回收按照順序依次進行,糾正部分學生并排回收的錯誤。在大拇指轉(zhuǎn)動練習時,指導學生使大拇指掌骨參與運動,而其他各個關節(jié)自然彎曲即可。在學生熟練掌握分解動作之后,進行輪指的整體動作練習,要求學生做到大拇指轉(zhuǎn)動與其余四個手指回收、伸展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而后再在琵琶上練習。
筆者將琵琶輪指練習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慢速練習階段,二是快速練習階段。在第一練習階段中,要求學生做到準確掌握輪指動作,正確使用力度,充分舒展各指觸弦動作,適當放慢各指觸弦間隔,加快每次觸弦速度;在第二練習階段中,要求學生適當收斂各指的觸弦動作,縮小觸弦間隙,能夠?qū)κ种赣|弦的力度游刃有余地掌控,達到均勻、緊密輪指的效果。
(四)示范、講解與模仿
對于琵琶輪指的初學者而言,他們只能看到輪指外在的手型及輪指動作,通過模仿達到形似,但是卻不能完整掌握琵琶輪指動作的感受力和控制力,無法領悟輪指的精髓,使得形神難以兼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更難做到音量統(tǒng)一、音色統(tǒng)一及各指時值的統(tǒng)一。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先整體示范琵琶輪指的動作,而后運用講解與示范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逐一分解動作進行講解示范。在講解動作時,筆者著重于講解動作的運動過程,以及輪指技巧的注意事項,增強學生的對輪指的整體認知,并且清楚地了解每個手指動作和運動過程中應達到的標準。如果學習者的年齡較小或文化程度偏低,筆者通常采取示范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增強他們對琵琶輪指的感性認知。如,我在教學琵琶輪指的手型時,讓學生右手輕輕握著一顆乒乓球,而后再讓學生將球拿掉,使右手保持半握的拳狀,進而使學生掌握手型,達到形似。而神似則需要學生通過耐心的訓練,自己領悟才能達到。
二、琵琶輪指技術與審美的復合教學
琵琶輪指教學,不僅要重視技術訓練,還要重視琵琶審美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審美觀念,以音色處理、演奏方法、聽覺訓練、動作形態(tài)等不同方面為切入點,將技術訓練與審美教學相結合。在教學發(fā)音時,培養(yǎng)學生對音色優(yōu)劣的辨別力和洞察力,分辨音色正確與否,及時調(diào)整手型,逐步達到對音色控制自如的程度。學生要在音色剛柔的變化過程中做到臂與身體動作相輔相成,對聲音進行控制,表現(xiàn)出演奏者的音色修養(yǎng),并彰顯演奏者的個性與風格。在學習琵琶的初級階段,通過示范讓學生體會琵琶輪指的音質(zhì)美感,培養(yǎng)學生對音的聽覺感受力和音樂審美意識,淡化輪指技巧練習的枯燥感。在輪指技能訓練時,要將音樂審美情感培養(yǎng)貫穿于琵琶輪指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融入音樂旋律練習輪指技巧,確保學生融會貫通輪指技巧和音樂表現(xiàn),避免在演奏時出現(xiàn)機械性、呆板地輪指情況。這就要求琵琶教師妥善處理好技與藝、演奏與審美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筆者在琵琶教學范奏中會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以便讓學生切身體會輪指技巧與樂曲美感的相互融合,使學生積累對音樂的感性認知,指導學生運用感性經(jīng)驗進行琵琶演奏,并將培養(yǎng)音樂審美情感作為琵琶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黃 燦.大珠小珠落玉盤——試論琵琶輪指的訓練[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3).
[2]李 岳.琵琶“輪指”技巧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3]閆 芳.珠落玉盤 珠玉之美——談琵琶輪指的音色及訓練[J].藝海,2012(1).
[4]張 璐.探究琵琶的重要指法——輪指[J].大眾文藝,2011(3).
[5]劉 石.琵琶輪指的動作法、訓練法與運用[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4).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工人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