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要素是構成新聞的內(nèi)容要件,是新聞要用事實說話這一基本要求的具體化。新聞六要素是新聞寫作在內(nèi)容表述上應該遵循的原則,文章對新聞要素及新聞要素對新聞工作的作用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新聞要素;新聞工作;導語;新聞;作用
新聞寫作離不開新聞要素,明確新聞要素,對新聞工作具有促進作用。
一、何為新聞要素
新聞要素是指構成新聞必需的材料。新聞起初有五要素之說,指的是: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因,即發(fā)生新聞的主角(誰)、發(fā)生的事情(什么)、發(fā)生的時間、發(fā)生的地點、發(fā)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語來表示就是who(誰)、what(什么)、when(時間)、where(地點)、why(原因),都以w開頭,所以,新聞五村素又簡稱為新聞的五個W。好比人有五官才能構成一張完整的臉,新聞要有五要素才能構成一條完整的新聞。
新聞五要素之說源于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新聞界。1844年,美國木匠出身的科學家賽繆爾·莫爾斯發(fā)明了電報,1845年起美國開始用電報發(fā)新聞。起先,新聞五要素只把新聞導語的寫作要求。當時的客觀原因是電訊技術不完善,收發(fā)電訊經(jīng)常出現(xiàn)故障而造成電訊稿中斷而作廢;主觀原因是由于出現(xiàn)了通訊社與報社的分工,通訊社為了打動報社編輯,爭取上稿。正是由于這兩種直接原因,迫使那種從頭說到尾的“編年體”式的寫作格式不得不加以改變,這也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結構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從而形成了新聞導語。到了二十世紀30年代,逐漸打亂了五個W一統(tǒng)新聞導語即第一段的局面,但仍然成為一條新聞寫作的規(guī)范?,F(xiàn)在,西方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五要素之外還應加上一個新聞要素“H”即How(何果),稱之為六要素,這是五個W說法的延伸和發(fā)展。
二、明確新聞六要素,對新聞工作有兩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是,有助于記者在采訪新聞時迅速地弄清每一個事實的要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六要素是弄清每一個事實的階梯。在采訪過程中,采訪對象不可能有條不紊地把五個W一個H都講清楚或者在敘事過程中可能會講錯,記者有必要從六個方面一一核對清楚,以此保證新聞來源不失實。當然,弄清每一個事實的六要素,對于采訪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說,還需要抓住重點,弄清細節(jié);需要理解重要事實的內(nèi)涵;需要明白背景,等等,這是新聞采訪寫作課的任務。但是,弄清每一個事實的六要素,是弄清每一個事實的基本前提。
第二個作用是有助于記者迅速地抓住新聞的重點,尤其在新聞導語的寫作中。最早的新聞導語就是把五個W一個H都濃縮在一個段落里,稱為“小結論式的導語”。這種導語的好處是讓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明白一個事件的全貌。但其短處也顯而易見:主次不分,把讀者最感興趣或最有意義的部分淹沒在冗長的陳述中?,F(xiàn)代新聞寫作中,除了繼續(xù)保留“小結論式的導語”外,總是千方百計地突出六要素中一兩個最重要、最有意義、最讓讀者感興趣的要素。
有些導語突出事情what(什么)——新聞主體。如有篇“本報勇奪全省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頭獎”報道的導語:
“2006年度吉林省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日前在長春揭曉,本報倪曉玲、馬紅編排設計的版面勇奪一等獎”
這條新聞的導語雖然只有簡短的兩句話、40多個字,卻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而突出介紹的則是吉林省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和本報獲獎情況,把本地讀者和本報最關心的事寫在導語里,由于醒目搶眼,讀者就有興趣讀下去。
有些導語突出了人(who)——新聞主角。如新聞報道“高中畢業(yè)生曲淑俠為鄉(xiāng)鄰發(fā)展商品生產(chǎn)義務提供信息”的導語:
5月3日,包拉溫都蒙古鄉(xiāng)糜子荒屯女青年曲淑俠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信息發(fā)布會,向30多名父老鄉(xiāng)親介紹了她新得到的9條信息。
作為一名農(nóng)村普普通通的女青年,極少有人能作為新聞主角被登在報上的。但曲淑俠不同,她通過義務為鄉(xiāng)鄰傳播發(fā)展商品生產(chǎn)信息,走共同致富之路,這在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過程中極具典型意義。即便現(xiàn)在,對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典型,其做法和事件本身都是令人感興趣的新聞。所以,導語里突出了曲淑俠這位農(nóng)村知識女性。
有些新聞突出的是地方(where),比如,2007年4月19日《白城日報》一版刊登的一篇報道,其導語是:
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的白城,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泡沼星羅棋布,擁有吉林省50%多的遼闊水域。如今,境內(nèi)的大江大河以及有船水庫、湖泊、渡口、港口及碼頭,一只無處不在的交管“航母”游戈其間,忠實地履行著水運安全照管職能,他們便是組建不久且屢創(chuàng)佳績的白城市地方海事局。
新聞一開頭就把八百里瀚海遼闊水域寫出,就是因為白城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泡沼星羅棋布,其水域在吉林省達50%多在讀者心目中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還有導語突出因(why)果“H”(how)關系的:如2006年8月9日《白城日報》一版:
(眉題)在校學生頂崗學習 鄉(xiāng)鎮(zhèn)教師脫崗受訓
(主題)白城師范學院積極探索師范生教育實習新途徑
導語是這樣寫的:
在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師范院校在學生教育實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如何有效地破解鄉(xiāng)鎮(zhèn)長中學師資力量薄弱和學生實習困難、實習效果不佳的雙重難題?白城師范學院推出的試點工程是:“頂崗學習,培訓教師”,從而成功地探索出一條師范生教育實習的新途徑。
這是一篇典型的經(jīng)驗消息。選題上,通過總結經(jīng)驗,破解的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教育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師范學院大學生實習困難、實習效果不佳這道雙重難題,探索的是師范生教育實習的新途徑 ,給人以啟迪。而導語采用的是設問式,在一問一答中,立片言以居要,突顯了新聞的因果關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作者簡介:李雨苗(1977-),女,漢族,吉林乾安人,現(xiàn)任職于吉林省通榆縣廣播電視臺,研究方向為新聞稿件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