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位教育學家說過:“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引導學生多參與教學,不僅參與學,而且參與教,參與得多了,才會增強主人翁意識。”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獲得全面的提高。
關鍵詞:引導;參與;教學過程
一、重視激發(fā)興趣,啟發(fā)學生參與
教學實踐證明: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學生認識活動的動力之一。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先天就有的,要靠后天的引導和激發(fā)。我針對學生學習心態(tài)所具有的好動、好奇、好勝心強等特點,并結合教材本身的因素,盡量將課設計得生動有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變“厭”學為“樂”學。
學生掌握一門知識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興趣。如,在上《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一開課,我出示一張美國國旗的圖片,問學生這是哪國國旗,為什么由條和星組成,它們各代表什么,并讓學生講講各自對美國的了解。由此導入,通過學生的回答,拉近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興趣,帶著這濃厚的興趣,開始進入新課,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主動去思考探索,從而達到自我覺悟和提高。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
為了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我把一些詩歌、故事、錄音、歌曲、錄像等適當?shù)匾搿⒋┎逵诮虒W中,讓學生課課有新意,節(jié)節(jié)有笑聲,從而達到在玩中學,既培養(yǎng)了能力,又增長了知識。
如,在教學《三大戰(zhàn)役》一課時,先放一段錄像,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再把課堂放權給學生。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依次到臺上拿著教鞭指著地圖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講述,其他學生補充,從而讓學生感受自己儼然是那場戰(zhàn)役的指揮官,同時也讓那些沒有被叫到的學生自然產生這樣的想法:假如我上臺能講得比他好嗎?這樣一個復雜的問題,在輕松的氣氛中解決了。在講《紅軍長征》時,放《長征組歌》,在講《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的愛迪生時,播放各國“熄燈一小時”的活動,在講《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時,展示都江堰巧妙的設計等等。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運用一些幽默藝術,吸引學生參與
理想的教學應當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于利用幽默來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學得更好。歷史課堂教學的幽默,主要是通過教師的體態(tài)幽默和言語幽默表現(xiàn)出來。如,在講“原始社會”人類起源時,我首先提問:“人類是怎樣產生的?人類社會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這兩問感到遙遠而又抽象,反應冷淡。于是我改換語氣問:“同學們,我們每個人是怎么樣出現(xiàn)在地球——太陽系中這顆藍色的天體上的?”學生忍不住笑了,說是媽媽生的,接著我又問“媽媽怎么來的?”由此一直追溯上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對人類起源問題的興趣和求知欲。
在講甲午戰(zhàn)爭后簽訂《馬關條約》時,我補充了日本伊藤博文給李鴻章出的一幅上聯(lián):“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這位李鴻章勉強對出了下聯(lián):“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這樣詼諧幽默而又形象地道出了清政府因為國力衰弱而屈膝投降的窘態(tài),使學生投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烘托出為中國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愛國主義氛圍。
四、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參與
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際關系。歷史課時少,教師任教班級多,教師與學生平時交流時間、空間上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應珍惜課堂教學中師生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fā)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方法很多,我認為最簡單的就是微笑,微笑是人類最好的表情,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友善、更和諧。我上課時,無論原來心情如何,只要走進教室,都盡量保持微笑,并通過微笑感染學生,從而建立和諧的氛圍。
同時我覺得應該把教育過程看成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師生之間應該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達成共識。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也一定要多給學生鼓勵和尊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教學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嚴,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實現(xiàn)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張淑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7)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第八十中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