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用電氣公司(以下簡稱“GE”),人力資源管理(以下簡稱“HR”)之所以擁有較高的地位,不是因為杰克·韋爾奇的恩賜,而是因為HR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價值、帶來了績效,這要歸功于HR部門率先在GE引入了眾多有效的人力資源績效技術并主導實施,比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臒o邊界組織、群策群力、學習地圖等。而無邊界組織、群策群力就是所謂的行動學習。中國的人力資源工作者們,你想在企業(yè)中獲得崇高的地位嗎?也許你應該深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行動學習了。
行動學習方興未艾
近兩年的中國企業(yè)界,行動學習很熱,而且熱得發(fā)燙。發(fā)燙的東西一般有兩種待遇:一是有人繼續(xù)燒火,二是有人潑冷水。
“燒火”的人說:傳統(tǒng)培訓已經過時了,行動學習卻立竿見影,而且世界500強企業(yè)都在采用行動學習法。杰克·韋爾奇也曾說“通用電器向全世界宣布,行動學習是GE改變成‘全球思想、快速轉變組織’的主要策略”;德魯克、彼得·圣吉都很推崇行動學習,麥肯錫調研美國前50位公司的200名高管后得出結論:按對公司的有效性和對個人能力發(fā)展的有效性兩個維度評價,行動學習在眾多的人力資源發(fā)展技術中綜合得分最高(如圖1)。
“潑冷水”的人說:行動學習不是萬能的,它與全面質量管理(TQM)、項目管理沒什么不同,“新瓶裝舊酒”而已。
冷熱交替中,行動學習被炒得越來越熱,而企業(yè)管理者對于行動學習的理解卻更加模糊了。
如何理解行動學習
到底什么是行動學習?如果在網上搜索,或許能搜到幾十個定義,參與過行動學習的企業(yè)員工或許會說,“不斷換桌子的‘世界咖啡’就是行動學習”,或者“對著墻貼卡片的團隊共創(chuàng)就是行動學習”,或者“行動學習就是做項目”,甚至“行動學習就是邊干邊學”……可能還會有人認為,管它是什么,只要能在實踐中使用就行了——這雖是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但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因為大家對于名不正的東西很難全盤接受,一旦在推行中遇到困難就很容易放棄,正所謂“名不正,雖能行,但行之不遠”。所以,對行動學習追根究底很有必要。
1938年,英國人雷格·瑞文斯最早提出了行動學習的概念,并在1971年出版的《發(fā)展高效管理者》一書中,提出了行動學習的理論與方法。他在比利時和英國實踐行動學習項目,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尤其是在比利時,一套以他的行動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改革方案,在
1971-1981年間,使比利時國家工業(yè)生產能力提高102%,瑞文斯博士也因此成為比利時的重要功臣。之后有很多專家研究和實踐行動學習,成效卓著。行動學習也衍生出很多流派,因此行動學習的概念和定義很多,無對錯之分,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解讀行動學習的“關鍵詞”
這么多概念中,美國培訓認證協(xié)會(AACTP)的定義最為貼切:行動學習是一個團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邊干邊學的組織發(fā)展技術及流程。這個定義雖短,卻涵蓋和突出了行動學習的三個關鍵詞:團隊、實際問題、流程。
●第一個關鍵詞:團隊。如果開展一次培訓,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請問這是團隊學習還是個人學習,可能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是“團隊學習”。其實不然,這是個人學習。為什么?界定一個概念的關鍵是看結果,區(qū)分個人學習和團隊學習的判斷依據,就是看學習后獲得經驗和智慧是屬于個人還是團隊。
一般形式的培訓通常獲得的更多是個人智慧的提升,而團隊智慧的獲得需要團隊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講,行動學習需要一群人組成一個或幾個團隊,并以完成團隊作業(yè)的形式邊干邊學,這也是最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獲得團隊智慧的模式。
●第二個關鍵詞:實際問題。最早的培訓源于教育,教的主要是理論,大家逐漸覺得有些脫離實際,于是就有了實戰(zhàn)教學。但大家覺得實戰(zhàn)教學還不夠,于是哈佛大學發(fā)明了案例教學(Case Study),直接以實際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蛇€有人不知足,于是又有了沙盤模擬,完全模擬實際進行教學。但大家覺得還是跟實際有距離,怎么辦?行動學習就應運而生了。因此,行動學習其實就是企業(yè)以不斷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作為課題開展的一項學習行為。
●第三個關鍵詞:流程。行動學習是技術,更強調流程,行動學習的背后有著深刻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每項新技術的背后都有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分析,但行動學習最可貴的地方并不是那些深奧的科學技術,而是它可以將這些枯燥的專業(yè)技術全部轉化為流程。這就可以使這些技術迅速為人所用了,即使執(zhí)行者尚未完全領悟其中的奧妙也可以邊用邊悟。就像游泳一樣,游泳的過程在于實踐和應用流體力學,專家可以根據流體力學等科學,設計最好的游泳姿勢和步驟,不懂流體力學的學生可以直接學。行動學習有幾百種技術,這些技術基本上都有一步一步的實施步驟即流程。
筆者認為,這三個關鍵詞中最關鍵的就是流程。但遺憾的是大部分管理理論都不能迅速轉化為實踐,主要還需要靠管理者的悟性和摸索才能推進,這就很容易跟實踐脫節(jié),而行動學習更強調的是流程和實踐。
打個比方,行動學習就像是一條河(如圖2)。河的源頭代表企業(yè)的人、財、物等資源,河的盡頭代表企業(yè)的目標,或者說就是本次行動學習項目的愿景。河的兩岸,一邊是問題解決,另一邊是心智改善。行動學習就是把企業(yè)的某一棘手的實際問題變成一個項目,相關人員組成團隊邊干邊學。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各方面的資源,而這些人、財、物的資源不會自然流向企業(yè)的目標,這個時候就需要一條線將資源引向目標,而這條線就是我們通常所用的問題解決的流程,可以是PODC、PDCA,或者就是我們的項目管理流程,但這些傳統(tǒng)的解決問題方法遇到的挑戰(zhàn)是:員工可能沒有意愿、不積極、被動,團隊之間不開放、相互拆臺,組織創(chuàng)新不足,無法解決大量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解決的問題……
這時,就要依靠另一條線去激發(fā)員工的激情和智慧,消除團隊隔閡和引導組織創(chuàng)新,這條線就是心智改善線。這也正是行動學習和傳統(tǒng)的項目管理、全面質量管理(TQM)的關鍵區(qū)別,大部分傳統(tǒng)的解決問題模式沒有一條清晰的心智改善線,即使有對心智的關注,但這條線也不清晰或不是主線,而行動學習的所有流程都有一條清晰的心智改善線。
這兩條線,也可以說是一條理性線,一條感性線。問題解決線偏理性,心智改善線偏感性;從腦科
學的角度去解讀,可以說一條是左腦線(問題解決線),一條是右腦線(心智改善線)。這也正合現(xiàn)代管理中領導力需要突破的方向:領導者感性思維和右腦思維的開發(fā)和組織實踐。
以GE發(fā)明的經典行動學習方法流程群策群力(Work Out)為例,它一般分為六步:第一步愿景,偏感性;第二步SWOT分析,偏理性;第三步承諾,偏感性;第四步關鍵行動(團隊共創(chuàng)),理性與感性兼具;第五步行動計劃,偏理性;第六步現(xiàn)場拍板會議,理性與感性兼具。這六個步驟感性與理性結合,既是一步一步導向問題解決的流程,也是一步一步引導團隊成員開放心智和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及建立團隊共同愿景的過程。
玩好“贏的游戲”
掌握了行動學習三個關鍵詞,就可以很輕松地面對行動學習的大量應用技術了,所有的技術都是引導團隊成員解決問題和改善心智的流程,只是這些流程其引導方法各有不同、引導目標各有側重、引導人員各有特性不同,等著你去學習組合、應用于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項目。
每一個行動學習項目都是一系列引導技術和流程的組合,這些技術統(tǒng)稱為Facilitation Skills,翻譯為中文就是促動技術、引導技術、催化技術、建導技術。對應的,掌握這些技術的專業(yè)人士就是Facilitator,即促動師、引導師、催化師、建導師。因為中文翻譯的不同,導致概念的進一步混淆,業(yè)界對其也有不同的解讀,行動學習并不等同于Facilitation,這就加大了學習的難度。
我們可以簡化地講,F(xiàn)acilitation Skill就是一種引導(促動、催化、建導)的技術,應用于團隊解決問題和心智改善,可以稱之為小流程,而行動學習是一個項目,需要用到很多Facilitation Skill,可以說是一個大流程,是各種小流程的組合。這也就回應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很多人的誤區(qū):“世界咖啡”就是行動學習,團隊共創(chuàng)就是行動學習,其實這些都屬于小流程即Facilitation Skill的范疇。而行動學習是大流程,也可稱為項目流程,是這些小流程的組合。
作為初學者,剛開始學習和實踐時可以不理會這么多概念,依葫蘆畫瓢就行了,只要能解決問題,照著項目流程邊做邊學,在實踐中去慢慢理解、體會和區(qū)分這些小的概念,關鍵是要把握項目的整體流程。而這個整體的流程可以形象地用杰克·韋爾奇的一個詞來描述——贏的游戲。
2004年6月22日,杰克·韋爾奇退休后第一次來中國,與TCL董事長李東生有過一次對話,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個問題的對答:
李東生問:如何保持一個企業(yè)在變革創(chuàng)新持續(xù)的熱情。杰克·韋爾奇答:我想我們都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商業(yè)是一場游戲,商業(yè)并不是嚴肅的、致命的、枯燥無味的,毫無樂趣的事,商業(yè)就是生活,而且是每天我們都想打贏的一場游戲,我們的聽眾有多少人是喜歡勝出的?有多少人喜歡失敗的?沒有人喜歡失敗,如果我們考慮一下這一點的話,這就是為什么每天都要創(chuàng)新,因為有人把你的飯碗搶走,因為有人想勝過你,因為有人在游戲中打敗你,所以你要帶著你的團隊,就像打羽毛球一樣,你每天都要打,你可以體會很多樂趣。
筆者當時沒有聽懂杰克·韋爾奇說什么,只覺得他說的有點玄,不知從何做起。我相信現(xiàn)場和電視機前的很多觀眾都沒聽懂,李東生先生應該也沒聽懂,但不好意思再追問了。后來通過實踐行動,才逐漸領會到杰克·韋爾奇這個回答的深刻含義:為什么員工沒有激情、沒有創(chuàng)新?因為我們的管理思維只是一種枯燥的純粹解決問題式的思維,過于理性,沒有樂趣。如何調動員工的激情和創(chuàng)意?我們需要將組織中的問題變成一個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去設計一套流程,讓員工有參與感,能激發(fā)出個人和團隊的熱情和智慧,獲得成就感,這個流程就是行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