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錦 火鍋
那天吃飯時,媽媽幽幽地看著我女兒說:“人真沒意思,都是一批批地死掉,這一批你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都沒了,下一批就輪到我們了,我肯定是挨不到她(我女兒)長到你現(xiàn)在的年紀了。”
我被這句話打愣了,忙不迭地說:“媽,你長命百歲?!?/p>
我說得太虛無了。
突然記起以前寫的日記:“如果媽媽沒有了,我前方的路也沒有了,我愛你,媽媽。”
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心境已斗轉星移。不是不愛媽媽了,只是有了女兒后感覺對母親的依戀淡了很多。如果我即將撒手人寰,最最舍不得和放不下的一定是小小的她,幼年喪母是最坎坷的命運,雖然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也非常凄楚。
人,是感情下行的動物。
寫到這里,我覺得很不孝。
有天去朋友家做客,孩子不到半歲,她父母都過來幫忙帶著,鞍前馬后很是辛苦,但她對父母很兇,印象中朋友不是這種人。后來聊天時她說:“我爸脾氣很暴躁,總是當著我兒子面發(fā)脾氣,有時還罵我兒子‘婊子個囡,他不是說我是婊子嗎?真是氣死了?!睉浧饛那皽赝穸碌乃?,口中對父母只有愛和體諒從未吐露半個不字,現(xiàn)在實在判若兩人了。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最講孝道的國家之一,儒家文化中更是將孝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子事父母,為人倫之本,在孔子看來,也是治道之本,是社會關系的基礎。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的《孝經(jīng)》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歷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jīng)》作注。更不要提中國古代關于孝的那些經(jīng)典故事,“孝感動天”、“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棄官尋母”等等??墒?,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著資深孝文化的中華民族卻造就出全世界最二十四孝的父母,從生養(yǎng)到兒女的工作、婚姻及兒女的兒女,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父母們無怨無悔地付出著包辦著,有極少數(shù)想得開的不愿為子女幫忙帶孩子的愿意安享退休后的閑暇時光的,則被視為“大逆不道”,需要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所以,有時候道德是一回事,人性又是另一回事,人,始終是感情下行的動物。
海靈格的《誰在我家》書中在講述付出和接受間特殊的平衡關系時,引用了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詩歌,名字叫《黃金球》:
當兒子長大成人,像男人一樣思考,
他將像我一樣,踏上自己的路途。
我給他的愛,他會交給他的兒子、
我注視他,帶著渴望而沒有嫉妒。
我的目光跟隨生命的游戲,
深入時間的殿堂,
人人含笑拋出黃金球,
沒有人拋給傳球給他的人。
海靈格說:“在某些關系中,付出與接受之間的差異是不可克服的。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父母和老師主要是付出者;孩子和學生是接受者。然而,這種差異只能減少卻不能完全消除。在所有付出有差異、得不到平衡的情況下,必須通過不同的手段取得平衡和滿足。父母自己也曾經(jīng)是孩子,老師也曾經(jīng)是學生。當他們把從上一代接受過來的東西付出給下一代時,他們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孩子和學生也是這樣。”
人一代又一代繁衍到現(xiàn)在,如果不是靠了這個,大概早就絕種了吧?
雅安地震中,李國斌在面對從危房中先救兒還是先救父母的這道上天拋給的難題中毫不猶疑地選擇了前者,雖然很愧疚于雙親,但這位漢子說: “對于一個人來說,必須先有老人,再有我們。但我們都是人類,必須延續(xù)后代,所以必須先顧娃娃,娃娃是未來的希望。話說回來,即使那天把我弄死了,我也一定要把兒子救出來,他是我們這代人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所以,救年輕一代,這是正兒八經(jīng)、義不容辭的事情?!?/p>
做個心理問卷,你是不是也在心里默許李國斌的道理?
這段時間很迷《聊齋》,書里有一個“四十千”的故事,蒲公講一個王大司馬家境殷實,有天夢見一人對他說“汝欠四十千,今宜還矣?!毙蚜撕罄掀啪蜕藗€兒子。王司馬知道這是夙孽,就將四十千錢放在一個房間內,凡是兒子的衣食病藥都從這里取。后來兒子三四歲時,錢只剩七百了,王司馬就對兒子說“四十千將盡,汝宜行矣”,說完他兒子氣就斷了,遂用七百塊給兒子置辦了后事。蒲公又講了,過去有老而無子的人去問諸高僧,僧說:“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烏得子?”
呵呵,生個好兒子是報父母的緣,生個壞兒子是取父母的債,無論緣也好債也好,父母都是兒女來的,兒女也都是要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尊養(yǎng)父母,但最殷殷的愛終究是往下走的。寫了這么不孝的一篇文章,不知道有人會不會晚上來我的夢里罵我?
祝你幸?!の绾蟀?/span>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