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紅
【摘 要】本文試從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淺析《楚辭》中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關(guān)鍵詞】洪堡特;《楚辭》;民族精神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19世紀德國的政治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一生的主要興趣集中于語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視為理論語言學和19世紀整個語言哲學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語言理論與索緒爾的"就語言而研究語言"的學說不同,非常強調(diào)語言與民族精神的聯(lián)系,甚至提出"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的論斷。他的理論直到20世紀仍有很大的影響。
洪堡特在《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中提出語言世界觀的學說,他認為,語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體現(xiàn)普遍的人類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觀,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本文試從洪堡特對語言和民族精神的關(guān)系界定,分析屈原所作《離騷》中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1.洪堡特認為語言是民族的創(chuàng)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同時語言又強烈影響著民族精神
洪堡特從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去探討語言的本質(zhì)問題,并以語言為途徑去解釋人類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奧秘,最先提出了語言世界觀的思想。洪堡特認為,語言是民族的創(chuàng)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體現(xiàn),語言和民族精神互相依存,互相塑造、互為因果。民族精神的個性決定著民族語言的特點,民族語言又強烈影響著民族精神。“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統(tǒng)一程度超出了人們的任何想象?!焙楸ぬ卣J為,民族語言所積淀的經(jīng)驗和思想印跡,潛移默化的塑造了民族的個性和世界觀,從而使民族語言成為民族的標志。
2.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愛國主義無疑是一種偉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異彩紛呈。在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精神,并鼓勵人們自覺地維護正義,忠于國家民族,抵御外來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氣與民族氣節(jié),積淀為一種獨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弘揚其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為國家為民族利益而獻身的積極精神。創(chuàng)造更加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為各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華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楚文化對其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楚國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發(fā)展的文明旅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立志報國、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操;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jié);以民為本、舍己為人的價值觀等等。正是楚人的這種愛國主義傳統(tǒng),養(yǎng)育了屈原這樣一位跨越時空、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3.《楚辭》中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楚辭》作為中國古典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其語言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語言的最高境界,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楚辭》中體現(xiàn)得十分充分。
《楚辭》是繼《詩經(jīng)》后于公元前三世紀產(chǎn)生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屈原、宋玉、東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而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楚辭》,屈原所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是《楚辭》的主要部分。
《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嚴重挫折以后,面臨個人的厄運與國家的厄運。對于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是詩人蘊含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憂傷怨憤之歌。忠怨之情和愛國精神是《離騷》的主線。全詩內(nèi)容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詩人矢志報國、高潔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現(xiàn)了詩人與楚國黑暗現(xiàn)實的沖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表明了詩人忠君報國的堅決態(tài)度?!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未悔?!逼鋹蹏鴲勖裰?,擲地有聲?!半m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即使粉身碎骨,他也決不改變志向。第二部分主要寫詩人馳騁幻想。探求實現(xiàn)美政理想的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钡谌糠?,寫詩人幻想中的追求。當詩人就要離開楚國的一刻,他在太空中忽然看見了故鄉(xiāng):“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边@時,仆夫悲傷,駟馬徘徊。車駕不能前行了。怎么能離開自己的祖國?“國人莫我知兮。叉何懷乎故都!既莫足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弊鎳?,我既無法留,又不可去,只好以死殉國了!此情此景,何等悲壯,愛國激情,熾烈如火。
在《九章》中,《涉江》里的“長鋏陸離”、“高冠崔嵬”體現(xiàn)了詩人忠直高尚的品格,“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寧死不變節(jié)的高尚情操?!堕夙灐芳氈旅枥L橘樹精色內(nèi)白的果實和“深固難徙”的品質(zhì),表現(xiàn)了詩人高尚的品格和眷戀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懷。在《哀郢》的最后,詩人用“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兩個比喻,沉痛地抒發(fā)了至死不忘郢都的愛國情懷。
《國殤》被世人譽為一曲忠誠報國的贊歌。《國殤》所祭非天神,而是人鬼。殤。古代指未滿二十歲而死的人,這里指為國犧牲的將士。把他們和天神同等祭祀,足見詩人對這些為國犧牲的英雄懷著崇高的敬意。本詩先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zhàn)及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后寫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寫法上先敘述,后贊頌,敘贊結(jié)合?!秶鴼憽房胺Q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寫照。在敘述部分里,首句用“吳戈”、“犀甲”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chǔ),這是一群英雄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zhàn)斗的?!办罕稳召鈹橙粼啤?,看似寫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卻從側(cè)面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詩的最后四句,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高度的贊揚。既贊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不可侵犯,更贊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實質(zhì)就是熱愛祖國人民。誠然,在屈原的詩篇中,直接描述人民的苦難,體現(xiàn)他同情人民的詩句很少,然而,他每一篇作品的中心都是緊密地和祖國的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也和人民的苦難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僅《離騷》里用到“民”字的詩句就有六處:“哀民生之多艱”、“終不察夫民心”、“覽民德焉錯輔”、“相觀民之計極”、“民生各有所樂兮”“民好惡其不同兮”。
4.結(jié)論
總之,語言是民族的傳承,“語言是全部思維和感知活動的認識方式,這種活動自古以來就為一個民族代代相承”,語言越久,越成為一種文化,成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心理、思維習慣、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總和的一部分。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樹立的一座璀璨無比的豐碑。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推崇和隆重紀念。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來哺育和感召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