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陽
摘 要:機械制圖實踐性很強,又很抽象,作為中職校的學生學起來很有難度。從它的特點著手,從教學實踐出發(fā),闡述如何通過“三多”訓練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圖;教學模型;典型練習;生產“設計”
機械制圖是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基礎、輕技能,很多學生學完之后,卻仍然不會看圖和畫圖。用人單位對此也是反映強烈。
面對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和就業(yè)的要求,結合教學實際,我在教學中一直強調學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讓他們動手多做,真正做到“做中學”。下面我對“三多教學法”作簡要闡述,借以拋磚引玉。
一、多做教學模型
在上新課前,我都會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指定的教學模型,材料自備,方法不限。在此要求之下,學生們可是忙得不亦樂乎,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同學之間互相談論、請教,爭當“模型制作高手”。這種做法在投影規(guī)律、基本體的投影、立體表面的投影、組合體投影等的教學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但學習效果變好了,
而且教學難度大幅度下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是水到渠成。
1.多做教學模型可以提高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學習的神奇作用。尤其在學習制圖課初期,我每節(jié)課都會讓同學們展示他們做的模型,先是對他們的作品從選材的方便、經(jīng)濟性,制作的工藝到造型的效果作出評價,然后再選出好的作品當作教具。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學習,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做習題集的作業(yè)真的是輕松自如。真是學習過程輕松愉快,考試成績提高很快。
2.多做教學模型能充分發(fā)揮直觀教學的特點
生動的直觀教學是使學生獲取感性知識的有效方法,也是理解抽象概念的最佳途徑。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采用模型、實物、掛圖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做的模型真是形象又逼真,選材也是方便而又經(jīng)濟,最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
二、多做典型練習
“第一多”只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空間想象能力,進而提高了讀圖能力。然而對于繪圖能力的提高和作圖規(guī)范性的掌握還需要相當數(shù)量的繪圖練習才能達到。所以我要求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保質保量地完成教材配套習題集上的所有習題,還必須完成我布置的針對性訓練。
1.多做練習掌握作圖方法和步驟,強化繪圖基本功
機械圖樣對于規(guī)范作圖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通過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繪圖習慣,并且通過重復練習,讓這些規(guī)范深深刻在他們的腦海里,達到條件反射般的熟練。
2.多做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潛能
制圖的習題大多為求同式問題,然而空間形體卻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在三視圖投影的教學中的變化是繁多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多做練習正是培養(yǎng)求異思維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運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去影響學生,并和學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
達到師生共同進步,提高教學效果。
三、多做生產“設計”
本文之“設計”指的是老師布置的計算機繪圖作業(yè)。通過前面的“兩多”,我們只是基本上完成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制圖教學任務,根本不能適應當前的人才需求。還必須通過學校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繪圖技術,提升專業(yè)能力,提高就業(yè)競爭力。
1.多做“設計”提高計算機繪圖能力
現(xiàn)在計算機繪圖軟件多種多樣,又各有特點,但大體內容是一致的。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一二種,才能盡可能滿足用人單位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把足夠多的時間放在繪圖軟件的教學和練習上。
2.“設計”內容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制圖是工程界的語言,學習是為生產服務的。在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講常用件時,可以布置學生自己想辦法找一些鍵、螺釘、螺母等常用零件來,一邊詳細觀察一邊按規(guī)定畫出它們的投影。經(jīng)常這樣訓練可以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將來就業(yè)打好基礎、作好鋪墊。
3.選修生產一線常用軟件,拓寬個人發(fā)展空間
AutoCAD和CAXA是我們的必修課,除此之外我們還安排一些軟件課程為選修課,例如Flash。通過學習制作圖形動畫,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些三維立體圖形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內容。
通過以上“三多”的強化訓練,學生普遍感覺學習制圖變得輕松了,成績提高得也很快,有一部分學生在市級制圖競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學好制圖課的基礎上其他專業(yè)課的學習也變得更加容易了。
參考文獻:
[1]梁東曉.機械制圖[M].北京: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