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承鳳 張 霞 盧鴻進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目前新疆高校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水平是處于高分低能的狀態(tài)。雖然大多高校預科教學的過級率在逐年上升,甚至有的學生在預科學習階段漢語水平就已經(jīng)達到了HSK 八級或MHK 三甲,可是在實際運用漢語的能力卻并不盡人意。這也影響到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預科學習及以后進入專業(yè)學習的效果,從而導致很多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目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通過調查問卷,結合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的學習焦慮、學習倦怠、學習策略等三個方面,對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學習現(xiàn)狀進行調查和分析,這無疑是有助于高校、教師、及學生對其因勢利導改善目前狀況,從而達到促進新疆高校預科學生漢語教學的目的。
本項研究結合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2012 級的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參加抽樣的學生共計120 人。根據(jù)2012年9月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HSK 摸底考試分級教學分班情況,分別來自預科班的初級班(HSK 總分低于130 分)40 人,中級班(HSK 總分130-210 分)40 人,高級班(HSK總分高于210 分)40 人。下面就預科學生漢語學習情況予以分析。
本研究從塔里木大學預科生的學習焦慮、學習倦怠、學習策略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學習焦慮和學習倦怠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三個層次進行考察,結果表明: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焦慮和學習倦怠,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焦慮和學習倦怠程度存在差異,如表1 和表2;學習策略分為課后學習情況、運用漢語情況、漢語復習情況三種形式考察,結果如表3 所示。
表1 漢語學習焦慮調查
從表1 總體來看,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都存在一定程度學習焦慮的現(xiàn)象,且在口語寫作表達、漢語交際方面的焦慮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口語寫作表達、漢語交際方面的焦慮與漢語程度呈反比,隨漢語程度的遞增而遞減;在課堂交流的焦慮差異不顯著;而在考試焦慮方面初級班和中級班、高級班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另外,從調查結果還發(fā)現(xiàn)女生的焦慮程度明顯高于男生。
表2 漢語學習倦怠調查
從表2 總體來看,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的預科生都存在一定程度學習倦怠的現(xiàn)象,且初級班和中級班、高級班的預科生的學習倦怠程度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中級班和高級班在學習倦怠的程度差異不顯著。另外,從調查結果還發(fā)現(xiàn)男生學習的倦怠程度明顯高于女生。
表3 漢語學習策略調查
由表3 顯示,課后學習漢語達到2 小時以上的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占到78%;運用漢語交流情況的時候大多是與漢語老師交流和與其他民族交流時使用,分別為38%和45%;漢語復習情況顯示,65%預科學生采用考前突擊復習漢語的方式,這占到絕大多數(shù)。
根據(jù)Scovel (1978)的理論,他認為焦慮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可分為促進型焦慮和妨礙型焦慮兩種,促進型焦慮能促使學習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學習任務,而妨礙型焦慮則使學習者逃避促使帶來焦慮的學習任務[1]。
根據(jù)Maclntyre的認知心理學理論,焦慮會對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效果產(chǎn)生影響[2]。在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諸如口語寫作表達、漢語交際、課堂交流、考試等方面造成學生因為焦慮而產(chǎn)生緊張心理,會導致較差的學習表現(xiàn),進而帶給學生一種自我貶低的挫敗感認知,導致學生更進一步的焦慮,又導致更差的學習效果。如此惡性循環(huán)會對學生的思維、學習的厭倦程度、考試成績、學習策略及自信心都會帶來一系列不良的負面影響[3]。
塔里木大學自2010年對預科生開始實行與以往的HSK 考試顯著不同的MHK 考試制度,這種新型的考試制度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對書面表達和口語測試的考查,而這恰恰是預科學生最薄弱的部分,盡管考慮學生漢語水平的差異實行了分層教學,但學生對口語寫作的焦慮、考試的焦慮、上課師生交際的焦慮,尤其是口語寫作的畏難情緒依然普遍存在。
調查發(fā)現(xiàn),預科生課堂發(fā)言前的準備不足是引起口語寫作課焦慮和師生交際焦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學習漢語本質上是第二語言學習,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回答老師的提問都需要先利用母語思維,然后再翻譯成漢語回答老師提問,而老師上課時經(jīng)常性的即興提問勢必會造成這部分學生的焦慮和緊張。因此,課堂上盡量地減少即興提問的方式,這對保持學生處于自主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和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感都將會有積極意義。其次,教師對他的情感態(tài)度和評價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焦慮程度。一般來說,當教師時常流露出欣賞和信任態(tài)度時,學生就會抑制學習的消極情緒而激發(fā)出無窮的學習自信心[4]。因此,教師要消除師生交際的焦慮,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民主、靈活多樣、偷悅的課堂氛圍是很有必要。此外,教師要減輕學生的考試焦慮就不應過分強調分數(shù)的重要性,對考試成績結果的評價既要全面和可信,讓學生客觀而理智地對待每一次考試成績,又要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進步和發(fā)展的潛能。教師單以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來評價學生的做法,這無疑會加重預科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的焦慮情緒,尤其是漢語基礎差的學生。
根據(jù)學習倦怠理論,學生學習的倦怠程度與學習焦慮程度、學習成績互為因果的正比關系,因此一定程度的學習焦慮影響著學習倦怠程度[5]。塔里木大學的實證調查也驗證了這一理論。漢語程度越好的學生出現(xiàn)焦慮、學習倦怠的幾率也越小;相反,漢語程度越低的學生出現(xiàn)焦慮、學習倦怠的幾率也越高。
但是,預科學生學習的倦怠情緒也不是不可轉變的,學習焦慮影響著學習倦怠程度,而 自我效能影響著學習焦慮的程度。一般自我效能越高,學習焦慮就越低,相應地,學習倦怠程度也越低。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是人們能否完成在某一活動領域的特定任務或應付某種情景的主觀判斷或評價[6]。因此,具有高自我效能的學生,一般對學習都會更主動和積極,感到自己有能力達到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或取得某一水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充滿信心,從而較少產(chǎn)生學習倦怠的現(xiàn)象。對教師而言,因勢利導利用課堂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并加以表揚和肯定,始終堅持以鼓勵和賞識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這不但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效能的培養(yǎng),而且也有利于緩解目前學生學習倦怠的現(xiàn)象。
首先,從表3的分析可知,課后學習漢語達到2小時以上的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占到78%,這顯然得利于塔里木大學多年強制執(zhí)行預科生兩小時的晚自習制度。但實際調查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在晚自習時間里還要寫作業(yè),甚至有些學生還要查晚自習、參加校院等活動,因此充分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只占到一小時左右。根據(jù)學習知識的遺忘規(guī)律,知識的遺忘和保持過程同時進行的。尤其是語言學習更需要時間不斷強化,反復練習,才能達到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準確的再認和回憶。所以抓課后教學對提高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很關鍵。
其次,從表3的分析可知,在運用漢語交流情況的時候大多是與漢語老師交流和與其他民族交流時使用,分別為38%和45%,這顯示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在日常的漢語交際學習是消極和被動的,只在必要的時候才去使用漢語進行交際,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主動使用漢語交流的意識和習慣勢在必行。因此,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倡導語言要不斷服務于和應用于社會實踐,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將語言學習活動從被動變?yōu)橹鲃?,這樣才能不斷鞏固語言知識和增強預科大學生自身的社會競爭力。
第三,從表3的漢語復習情況顯示,65%預科學生采用考前突擊復習漢語的方式,這占到絕大多數(shù)。這種現(xiàn)象在新疆各大高校都普遍存在,同時這也是目前學生高分低能現(xiàn)象的本質所在。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分階段適當進行靈活多樣的小測驗,這對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不斷調整學習目標、培養(yǎng)循序漸進的學習習慣,或許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和目標。
基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無法應對大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各種差異和沖突,從而導致在大學學習生活尤其是預科階段的學習生活的一系列不適應現(xiàn)象。從本次調查的結果表明,預科學生普遍存在漢語學習的焦慮、學習倦怠及學習策略的不科學性,這些方面不僅嚴重影響和阻礙了預科學生學業(yè)進步、身心健康發(fā)展及漢語學習的自信心,還導致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雙語教育質量的下降。因此高校教師應該對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的學習焦慮感、學習倦怠感、及學習策略的不科學的現(xiàn)象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找出合理的措施和辦法加以解決。
[1]Scovel T.1978 The Effect of A 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Anxiety Research[J].Language Learning,1978,(28):45-56.
[2]Maclntyre,Peter D.How Does Anxiety Affac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Reply to Sparks and Ganschow[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36-41.
[3]江承鳳 朱晶晶.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半開放式調查分析[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1,23(4):102-106.
[4]李華.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1(03):3-6.
[5]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yè)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6(01):47-51.
[6]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繆小春,李凌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