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雄,歐光信,李文銳,李義強,畢 艷,蔡廣榮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韶關醫(yī)院骨科,廣東 韶關 512000)
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指在影像學上存在兩個節(jié)段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頸椎椎體節(jié)段的病理改變并有相應臨床表現的一類頸椎病。手術治療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頸椎前路減壓可通過椎體次全切除或多節(jié)段椎間盤切除來完成。原則上CSM一經確診,應及時手術,解除脊髓壓迫,阻斷其惡性自然病程,以期改善脊髓功能。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對32例患者行頸椎前路潛行減壓,取髂骨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均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CSM患者共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45~78歲,平均60歲;病程12~60個月,平均28個月。
1.1.1 臨床表現 患者主要表現為頸項部不適感,四肢麻木,雙手握力差,雙下肢肌力減弱,行走時踩棉花感,霍夫曼征陽性,胸腹束帶感,肌張力增高及神經根癥狀。
1.1.2 影象學表現 全部病例均進行頸椎正側位及過伸過曲位及頸椎MRI檢查。頸椎正側位片示32例患者均有頸椎生理彎曲變直(圖1),2例患者鉤椎關節(jié)骨贅形成,頸椎MRI均提示脊髓前方有不同程度的受壓(圖2),C3~610例,C4~714例,C3~76例,呈波浪樣改變或串珠樣改變,有2例脊髓MRI T2相呈高信號改變。
1.1.3 神經功能評價 依照日本矯形外科學會[1](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法評定,0~4分8例,5~8分12例,9~12分10例,13~14分2例,平均8.6分。
圖1 術前頸椎正側位片示:頸椎退行變,生理彎曲變直,C5~7椎間隙變窄
圖2 術前MRI示:頸椎間盤向后突出,脊髓前方受壓并伴部分脊髓變性
1.1.4 減壓節(jié)段的選擇 選擇臨床體征明顯且與MRI及X線相符的節(jié)段進行分節(jié)段減壓。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肩背部墊高,頸部略后仰,用膠帶固定雙上肢,可充分暴露下頸椎,氣管內插管全麻。做頸前右側橫或斜切口,再根據鉤椎關節(jié)增生的部位選擇左或右,沿內臟鞘和頸動脈鞘之間進入達椎體前。C型臂X線機透視側位片確定為哪一個椎體,標記好,再確定單間隙減壓部位。安放椎體牽開器,調節(jié)其張力,使椎間隙撐開。在此狀態(tài)下先切除壓迫最主要節(jié)段病椎相鄰的2個椎韌帶。用椎板咬骨鉗伸進椎間隙達椎體后緣,咬掉上一個椎體后方的下角及下一個椎體后方的上角,再用小刮匙呈斜角伸入椎體后緣刮除增生的骨贅,見硬脊膜復張為止,達到潛行減壓的目的。根據椎間隙大小取大小合適的三面皮質骨自體髂骨塊,根據測量椎間隙高度和深度修整骨塊后待用。輕輕撐開椎間隙恢復椎間隙的高度,并調整頸椎的生理彎曲后,打入髂骨塊,松開撐開器并輕輕加壓嵌緊髂骨塊,完成植骨融合,理想的植骨塊大小和位置是骨塊前緣低于椎體前緣1~2 mm,骨塊后緣距椎體后緣2~3 mm。所有椎間隙減壓徹底并椎間植骨后,選擇大小合適的頸前路內固定鋼板并根據頸椎生理曲度適當折彎,然后根據椎體的前后徑大小選擇長度合適的內固定螺釘,一般14~18 mm,采用單管或雙管鉆套法于鋼板對角位置椎體上開孔后擰入2枚內固定螺釘,拔除定位針后置入余下的2枚螺釘,收緊螺釘,再次C臂透視正側位確認鋼板及螺釘位置正確,鎖定螺釘。術后常規(guī)使用激素、抗生素,術后前3 d使用祛痰藥及霧化,減輕氣管受牽拉的反應。床旁備氣切包,注意患者飲食嗆咳及聲音嘶啞的情況,術后24 h復查頸椎正側位片,頸托保護至術后4~6周,再復查頸椎片。
本組無術中并發(fā)癥,手術時間120~240 min,出血量100 ml左右。術后1例患者出現喉返神經牽拉傷,聲音嘶啞,1例出現喉上神經牽拉傷,飲食嗆咳,對癥處理2個月后癥狀均消失。32例獲得隨訪10~24個月,術后臨床癥狀均得到很大的改善,頸椎融合率為100%,無骨不連、假關節(jié)發(fā)生,也未出現螺釘退出、斷裂,頸椎生理弧度有一定的恢復,JOA評分較術前上升一個等級。值得說明的是由于器械的原因,圖3中使用的頸椎內固定物為雙鋼板,對頸椎的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而如圖4所示,采用一塊較長的鋼板,將其折成向前有一個輕微的弧度,以維持正常的頸椎生理彎曲,對頸椎的活動度影響要比雙鋼板要小一些,手術操作時會更簡便。
圖3 患者使用雙鋼板行內固定,固定良好,但術后會影響患者頸部的活動
圖4 術后頸椎正側位片示:單鋼板內固定,固定良好,恢復部分頸椎曲度及高度
3.1 手術方式及優(yōu)缺點 頸椎病手術的基本原則是恢復和維持椎間隙高度及生理曲度。目前的手術方式包括前路、后路、前后聯合入路,行或不行椎間融合。頸椎前路術式適用于單節(jié)段或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最常用于椎間盤突出并伴嚴重的頸部軸性疼痛、1~2個節(jié)段的退變導致的頸椎后凸。而Matz等[2]提出頸椎后路術式適用于那些先天性頸椎管狹窄及椎間關節(jié)進行性增生的老年患者,還有那些后縱韌帶明顯骨化的患者。前后聯合入路適用于那些頸椎管狹窄伴前方存在巨大椎間盤突出等因素使脊髓嚴重受壓或頸椎存在顯著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頸椎病[3]。前路手術主要有椎間盤切除減壓和椎體次全切除減壓兩種。椎體次全切除具有減壓徹底、適應范圍廣的優(yōu)點,但據Uribe等[4]報道其早期鋼板松動及假關節(jié)形成的發(fā)生率更高。Singh等[5]通過生物力學實驗證明:前路行多椎體次全切除植骨鋼板重建術的力臂較長,鋼板和植骨塊的兩端產生的應力較大,容易發(fā)生鋼板松動和植骨塊脫出。且據鞏陳等[6]報道其椎體破壞多,對前中柱結構破壞較多,出血量大;耐受疲勞性較差;容易發(fā)生鋼板松動和植骨塊脫出;易發(fā)生鋼板松動和植骨塊脫出及形成假關節(jié)。
3.2 頸椎前路潛行減壓植骨融合術的適應證頸椎前路潛行減壓植骨融合術主要適用于以下情況:(1)脊髓壓迫主要來自前方,突出的椎間盤或椎體后緣骨贅壓迫脊髓;(2)椎體后緣骨贅較小,椎間隙無嚴重狹窄;(3)無明顯發(fā)育性椎管狹窄;(4)不伴連續(xù)型后縱韌帶骨化。該術式能有效去除直接致壓因素,有利于恢復頸椎生理曲度,穩(wěn)定性亦較好,且相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更容易對植骨融合進行判斷。但它亦有減壓視野局限,對術者的手術技巧要求高,且要取自體髂骨,容易出現取骨處的一些并發(fā)癥。而對于手術時機的把握,據李立東等[7]報道,術前觀察不宜超過1年,否則會影響手術療效。頸椎內固定物如為雙鋼板,對頸椎的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最好是采用一塊較長的鋼板,將其折成向前有一個輕微的弧度,以維持正常的頸椎生理彎曲,對頸椎的活動度影響要比雙鋼板要小一些,手術操作時會更簡便。
3.3 椎間融合方法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椎間融合方法是椎體間植骨,且應用最多的還是保留三面骨皮質的自體髂骨。其應用歷史悠久,效果滿意,但據林秋水等[8]報道,老年患者骨質疏松,易發(fā)生植骨塊塌陷、吸收,同時供區(q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影響老年患者早期下地活動?,F在國內外陸續(xù)開展了頸椎椎間融合器手術,效果滿意,但存在椎間隙塌陷、植骨床面積不夠、融合器移位等并發(fā)癥。楊月舟等[9]報道使用頸前路一體化鋼板椎間融合器有助于恢復頸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提高了椎間融合率和頸椎穩(wěn)定性。
3.4 潛行減壓 該術式用椎板咬骨鉗咬掉上一個椎體后方的下角及下一個椎體后方的上角,并用小刮匙斜行伸進椎體后緣刮除增生的骨贅,使椎間隙呈一個前窄后寬的梯形,達到潛行減壓的目的,而不需要進行椎體次全切,可以減少對椎體骨質的破壞。若患者的后縱韌帶鈣化嚴重,可先行潛行減壓,待前方的脊膜膨隆處于漂浮狀態(tài),再用帶彎鉤的神經剝離子從后縱韌帶兩側分離并提起后縱韌帶,尖刀切開之,再在后縱韌帶下方用薄型槍鉗將后縱韌帶去除,但要避免過度扯拉,以免撕裂硬脊膜和脊髓。在操作過程中,若損傷椎間靜脈叢,則可用明膠海綿填塞,再用濕的棉片填壓,若椎體出血多,則可用骨臘止血,保持術野清晰。
3.5 同時合并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處理 若合并鉤椎關節(jié)增生引起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手術時要切除鉤椎關節(jié)骨贅,具體操作如下:根據術前頸椎X線片和CT,確定病變節(jié)段和部位,待潛行減壓完后,向兩次骨膜下剝離頸長肌至椎體腰部橫突起始部,于C6~7以上不必刻意顯露椎動脈,向側方牽開頸長肌可見鉤椎關節(jié);C6~7則需沿C6橫突切斷頸長肌顯露椎動脈并移向側方,顯露鉤椎關節(jié)[10];暴露后用薄型神經剝離子緊貼骨面探查推移后貼著骨面去除增生的鉤椎關節(jié)。操作時可用微型椎板咬骨鉗和1~2 mm的小刮匙,小刮匙應傾向前內用力,側后方減壓的范圍一般是5~6 mm,向下切除至鉤突基底時勿損傷后方的神經根,將殘留在外側的鉤突皮質從基底部折斷并切除。為了避免損傷椎動脈,應保留鉤突外側與椎動脈緊鄰的骨皮質。常規(guī)切除后探查神經根椎間孔出口處的松動情況,直到神經根顯露清楚、壓迫完全解除為止。
[1]Okada K,Shirasaki N,Hayashi H,et al.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by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anal anteriorly followed by arthrodesis[J].J Bone and Jiont Surg,1991,73A(3):352-364.
[2]Matz PG,Anderson PA,Groff MW,et al.Cervical lamin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egenerativemyelopathy[J].Journal of Neurosurgery(Spine),2009,11(2):157-169.
[3]劉忠軍.對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入路與術式的思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7):481-482.
[4]Uribe JS,Sangala JR,Duckworth E,et al.Comparison betwee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and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 using titanium cages for reconstruction:analysis of outcome and long-term follow-up[J].Eur Spine J,2009,18:654-662.
[5]Singh K,Vaccaro AR,Kim J,et al.Enhancement of stability following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a biomechanical study[J].Spine,2004,29(8):845-849.
[6]鞏 陳,審才良,董福龍,等.頸椎前路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6(8):791-794.
[7]李立東,陳志剛,呂書軍,等.前路減壓自體髂骨植骨聯合鎖定鋼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J].海南醫(yī)學,2010,21(7):18-20.
[8]林秋水,王新偉,袁 文,等.前路經椎間隙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老年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20(7):562-566.
[9]楊月舟,徐耀增,獨行業(yè),等.頸前路一體化鋼板椎間融合器對頸椎曲度和椎間高度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08,19(4):43-45.
[10]成 俊,劉 浩,林 旭,等.前路鉤椎關節(jié)切除在頸椎病治療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6,20(4):38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