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華
“生本·自主”高效課堂是建立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等現(xiàn)代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新型課堂,這種課堂改變了師與生的地位,改變了教與學的立場,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生態(tài),改善了“教師、學生、知識”三者之間的動態(tài)結構關系,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和“生命的狂歡”。2009年以來,通過三年的積極探索,北門中學將“生本·自主”高效課堂劃分為新授內容的“新授課”、基礎達標的“訓練課”、階段總結的“復習課”、試卷評講的“評講課”,四種課型構成了“以學為主,先學后講,學練結合,自主生成”的“生本·自主”高效課堂模式,并被中國教師報推選為“全國高效課堂‘新九大范式”。下面對這四種課型的基本流程作簡要的解讀。
1 新授課
根據(jù)課堂呈現(xiàn)形式,又分為四種子課型。
1.1自研課。自研課的主要形式是學生預習,其核心是獨立學習。課前,教師依據(jù)對課標的解讀、對學情的把握、對學理的研究和對教材的分析,認真設計導學案;課堂上,學生以“導學案”為抓手自主研讀教材。主要流程是明確目標——問題導學——自主探究——疑難反饋——問題匯總——總結反思。通過自研課,師生應明確學習者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弄清楚,哪些問題需要在展示課上重點討論。
1.2展示課。展示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和交流,通過合作探究達成學習目標。主要流程有重申目標——展示交流——互動生成——整理學案——當堂檢測——總結反思。這是高效課堂的主體課型,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在這種課型中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1.3反饋課。這種課型的核心是“反饋”,主要是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展示課上生成的新問題或學生的新發(fā)現(xiàn)設計的一種課型,目的在于把一個個問題落實。基本流程是明確目標——問題導學——自主交流——自我反饋——當堂檢測——總結反思。
1.4綜合課。就是在一節(jié)課內呈現(xiàn)“預習”“展示”“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具體流程是明確目標——自主研讀(主要是學生獨立學習)——展示交流(包括“組內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整理學案——當堂檢測——學習反思。
當然,這四種子課型也可進行有機組合,以體現(xiàn)課型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種組合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習項目(課題)的具體情況(如學習內容的容量大小、難易程度以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地位等)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包括學生學習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發(fā)展水平)與學習情感等因素。
2 訓練課
也稱“習題課”,強調“做中學”,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促進學生落實知識學習,提升智慧能力,側重點在于訓練和訓練后的講評。其基本流程是明確目標——問題導練——學情調查——問題匯總——展示交流——總結反思。
根據(jù)訓練目的不同,訓練課可以分為“精做訓練課”和“速做訓練課”。精做訓練的目標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規(guī)范。一般兩節(jié)課連排,第一節(jié)課學生自主訓練,教師做好學情調查,發(fā)現(xiàn)典型錯誤,下課前5分鐘通過小組交流找出典型錯誤和存在的問題,課間板書所有的錯誤。當然,這樣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課堂必須是“安全”(寬容和悅納)的,學生敢于暴露自己的認知差錯,板書錯誤后不會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嘲笑和譏諷。第二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全班展示解決這些問題,提煉方法和規(guī)律。速做訓練,目標是訓練速度,難點是訓練量的預設。課堂教學中,一般以班上最優(yōu)秀的學生完成訓練任務為準,其他學生雖然不能全部完成,但要弄清楚不能完成的原因在哪里,是知識的缺漏,還是熟練程度不夠。課間由學生板書做錯的問題和因知識缺漏不能完成的任務,第二節(jié)課師生共同研討解決這些問題。
訓練課強調課前由師生共同精心選擇訓練題,訓練量要適當;課中要求教師及時做好學習組織的培訓,順勢做好探究方式的引導,穿插做好學習方法的點撥,認真做好學習情況的調查。一般說來,學情調查可以由教師通過巡視、個別輔導和學習小組收集問題等方式進行。
3 復習課
傳統(tǒng)的復習課,往往是老師為學生歸納知識要點,提煉方法和規(guī)律,讓學生理解、記憶、再現(xiàn)這些規(guī)律,特別強調“記中學”,屬于“機械學習”。這種“記中學”看似快捷、效率高,但實際上加大了學生記憶的容量,而且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學生記憶的內容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學生忘記的也越來越多。“生本·自主”高效課堂更重視讓學生“做中學”和“悟中學”,即讓學生經(jīng)歷運用、解釋、推理、操作、拓展等過程,經(jīng)歷體驗、反思、選擇、定向、創(chuàng)造等活動,以獲取關于方法的知識,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具體操作上,復習課按照“明確目標——知識梳理——探尋規(guī)律——能力拓展——達標檢測——總結反思”幾個步驟進行。課堂一般從問題(項目)入手,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反對教師包辦代替,學生自主梳理知識體系,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樹”——自我認知體系和心智模式;學生自主歸納、探尋規(guī)律,哪怕是不完整或有明顯的缺陷,但只要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都是很有意義的。在復習課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教學主要是引起注意與預期、提示學生回憶原有知識等,通過指導和引導、點撥和追問,以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4 評講課
在試卷評講課中,學情調查和問題匯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批閱學生試卷不僅僅是評判一個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通過試卷了解學生知識落實情況、能力層次和學習狀況,并將問題一一歸類分析,把這些問題作為教學的邏輯起點。主要流程是明確目標——呈現(xiàn)問題——錯因分析——變式訓練——當堂檢測——總結反思。
評講一份試卷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取“上下勾連,選點突破”的方法,針對試卷突出的考點和學生掌握考點的基本狀況選擇幾個點,重點突破這幾個點,下一套試卷再重點突破另外幾個點。這樣做就能避免蜻蜓點水、重點不突出的現(xiàn)象,又能幫助學生不斷建構知識體系。根據(jù)巴萊多的“二八定律”,我們可以這樣預設:試卷中,80%的學生已經(jīng)完成的學習任務,不再讓學生討論和展示,否則就會阻礙學生發(fā)展;20%的學生能夠完成的任務,也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因為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這些任務已經(jīng)超出了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那么,較多學生能夠完成而未完成的學習任務或完成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則可以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展示和探究,自主探尋規(guī)律,做到觸類旁通;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保證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完成80%的學習任務。
上述四種課型的基本流程中,都十分注重學生的體驗、總結和反思。體驗,讓學習真實地發(fā)生在學生自己身上;總結,讓學生將公共知識個人化,個人知識系統(tǒng)化;反思,讓學生通過自省將知識內化為智慧。學習是不可以被替代的,只有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做到身動、心動、神動,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內在興趣和快樂。
當然,任何流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一個項目(課題)是需要一課時來完成的,那就要在一課時內整體呈現(xiàn)預習、展示、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即上述綜合課型;如果項目(課題)是需要兩個課時完成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成自研課單設一節(jié)課,展示與反饋為一節(jié)課;也可以自研與展示為一節(jié)課,反饋單設一節(jié)課;如果項目(課題)需要三個課時,一般為自研課、展示課、反饋課,但也有自研課作為兩個課時呈現(xiàn),展示和反饋作為一課時呈現(xiàn),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教學需要靈活調整預習、展示、反饋的不同組合,時間分配也可以靈活處理。
總之,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科、不同內容、不同學情和教師自身的不同特點合理選擇、科學組合,就能打造靈動的課堂,就能均衡配置課堂的學科深度和教育廣度,陽光、歡笑和成長的喜悅就能灑遍每個學生的心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性也就能得到充分地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國際教育新理念》,顧明遠、孟繁華主編,海南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有效教學》,崔永漷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有效教學十講》,余文森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張海晨、李炳亭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5]《轉變教學方式是高效課堂建設的突破口》,靖國平,《湖北教育》,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