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宏
摘 要:隨著傳媒業(yè)的發(fā)展與民眾對司法運行情況的關心,我國傳媒與司法間的互動逐漸增多,也存在明顯的沖突,“媒體審判”的現(xiàn)象就是這一沖突的典型形式。討論了傳媒與司法沖突的表現(xiàn),并從比較法的角度,分析了英國、德國以及國際文件《馬德里準則》在處理這一問題上的經(jīng)驗。
關鍵詞:新聞自由;司法獨立;比較法;藐視法庭罪
中圖分類號:DF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127-02
關于傳媒與司法的關系,是近幾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隨著我國傳媒業(yè)的發(fā)展,新聞開始介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民眾越來越關心的司法的運行情況,也是媒體熱衷報道的領域。一方面,新聞自由與媒體的職責要求傳媒適時地報道與監(jiān)督司法的運作情況,通過獨立調(diào)查、發(fā)表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司法公正的看法,以滿足民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司法獨立旨在保障民眾能在法庭上獲得公正的審判、防止人權遭受來自社會上其他力量的踐踏。德國學者在總結司法獨立的內(nèi)容時,普遍認為司法獨立于新聞輿論是應有之義,法官應當只服從法律,而不是被輿論左右的意志不堅定的人。那么,在媒體對訴訟參與人(特別是刑事案件中的被追訴人)連篇累牘、鋪天蓋地的帶有偏見的報道中,是不是有侵犯訴訟參與人接受公正、中立的審判之虞,甚至是否會出現(xiàn)“媒體審判”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思。
從1995年的夾江打假案開始,媒體影響司法審判的現(xiàn)象就時有發(fā)生,例如在隨后的張金柱案中,被告人的行為經(jīng)媒體曝光后激起了極大的民憤,最終判決書中一句“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到最近的鄧玉嬌案、藥家鑫案、李昌奎案等,廣大民眾的輿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最終的判決結果,故有人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媒體審判”或者說“輿論審判”。這種現(xiàn)象使傳媒與司法間的沖突,或者說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間的沖突,成為一個當前中國不可回避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是當前中國特有的,無論是在實行陪審團制度的英美國家,還是在沒有陪審團的德國、日本等國,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各國家、地區(qū)以及國際社會在平衡兩者的價值上,有不一樣的做法,也都有不一樣的經(jīng)驗總結,值得我們批判與借鑒。
一、英國的做法
英國實行的是陪審團制度,且其自身司法獨立的歷史悠久,所以在處理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沖突上時,傳統(tǒng)上比較傾向于保護司法獨立的優(yōu)越價值,特別是用“藐視法庭罪”對違反報道限制的傳媒科以處罰。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防止過分地媒體報道的渲染,使陪審團成員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進而影響判決的結果。在英國,解決傳媒與司法沖突的措施主要有三大類:(1)報道禁令制度;(2)藐視法庭罪責;(3)作為上訴的理由。
1.報道禁令制度。這是一種事先預防的措施。首先,對于刑事案件,英國的《刑事法庭法》(Magistrates Court Act,1980)第8條規(guī)定,對于羈押案件,只能約略地報道嫌疑人的姓名、地址、涉嫌罪名、犯罪大要、辯護人及法官的姓名、有無交保、開庭時間、法院的決定等九項內(nèi)容。此外,在其他法律中,為了保護犯罪的被害人、兒童及青少年、易受脅迫或攻擊的證人等,也規(guī)定了對此類人必須匿名,相關報道不能將一些可能提示相關人員身份資料的信息公開。在1981年《禁止藐視法庭法》中也有規(guī)定:關于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或任何其他處于未決的或迫近狀態(tài)下的訴訟程序,法院有權發(fā)布命令要求媒體對某些報道予以推遲。
2.藐視法庭罪。藐視法庭罪在英國普通法歷史上有著古老的歷史,為了維護法官的尊嚴,防止陪審團受到外界的干擾,該罪最初的處罰范圍十分廣泛,缺乏一定的限制。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新聞自由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特別是在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受到《歐洲人權公約》關于保護言論自由的約束后,對藐視法庭罪的適用逐漸加大限制?!疤┪钍繄笤V英國”案被上訴至歐洲人權法院,后裁定英國上議院法庭頒布的對報刊的禁令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從而促成了1981年《禁止藐視法庭法》的出臺。該法將藐視法庭罪區(qū)分為普通法下的藐視法庭法與嚴格責任下的藐視法庭罪。
要判決一家媒體的報道行為構成普通法上的藐視法庭罪,檢控方必須證明的有:一是該行為對公平審判產(chǎn)生了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的損害風險;二是媒體有阻礙或損害某一審判的特定的故意;三是在時間上并不要求有關的訴訟程序已經(jīng)開始。
嚴格責任下的藐視法庭罪之所以稱為“嚴格責任”,是因為檢控方并不需要證明公開出版物具有“損害某一審判的特定故意”,而是不問其意圖所在,只要該行為干擾了司法公正即可構成嚴格責任下的藐視法庭罪。但是根據(jù)1981年《禁止藐視法庭法》,該罪的適用有嚴格的限制并給予媒體不少“安全港”條款(抗辯理由)。該罪的限制主要有:從對象上言,只適用于向公眾或部分公眾發(fā)行的公開出版物;從時間上言,必須是訴訟正在進行中,包括從嫌疑人被捕(或發(fā)出通緝令)到訴訟終結時為止;從后果上言,危險必須確實存在,并足以對司法公正造成實質(zhì)性危險。
同時,在1981年《禁止藐視法庭法》中為媒體規(guī)定了下列免責事由:(1)“合理注意”可免責,即“如果出版商已盡合理義務仍不知道也沒有理由懷疑有關的訴訟正在進行”,不構成藐視法庭罪;(2)公正、精確、善意的報道免責,即如果媒體只是進行“公正、精確、善意”地報道一個公開訴訟程序的話,可以免責;(3)公共利益免責,即規(guī)定新聞媒體只要善意地報道案件或其他有益于公共利益者,即使有妨害訴訟程序或?qū)ε銓弳T造成偏見的危險,且這種后果只是附隨性的,則不構成藐視法庭罪。
3.作為上訴的理由。20世紀90年代以前,英國司法界自信法官能提醒陪審員避免傳媒的影響,從而并不認為媒體的報道能使陪審員陷入錯判的境地,也將媒體的報道排除在上訴的理由之外。不過,后來英國通過“麥肯案”與“泰勒姐妹案”做出先例,允許將媒體的誤導作為上訴的理由并改判。在上訴法院改判泰勒姐妹無罪的判決書中,說明改判的理由之一是,本案初審的媒體報道是“極度偏頗”,已達到“持續(xù)性的、全面的、情緒性的、不正確的以及誤導性的”程度,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所做的決定是“極不安全”并不能令人滿意的。
二、德國的做法
相比于英美等國,德國并沒有實行陪審團制度,所以在處理傳媒與司法的沖突問題上,最終并沒有將此問題認為有多么嚴重。特別是在經(jīng)歷了納粹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壓制后,戰(zhàn)后德國非常重視新聞自由的價值,在《德國基本法》第5條有專門規(guī)定。在德國,新聞自由被視為憲法最高原則之一,甚至在2012年,出現(xiàn)德國總統(tǒng)武爾夫因為干涉新聞自由而辭職的事件。
然而,德國新聞雖然自由卻仍然受有限制,只不過在與司法的關系上,這種限制不如英美國家那么嚴格?!兜聡痉ā返?7條規(guī)定了司法獨立的原則:“法官享有獨立的地位,只服從法律。”德國公法學者解釋司法獨立的內(nèi)容時,通常認為獨立于新聞輿論是應有之義。在處理傳媒與司法的關系上,德國有以下一些做法:
1.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為了促進與媒體的溝通,德國法院專門設置了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保證雙方信息交流的暢通性。例如,德國薩克森邦《司法機關積極新聞報道工作指引》旨在促成法院進行積極的“危機管理”,通過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提供權威的消息,從一開始就消除錯誤的報道以及對司法的過高期望。
2.拒絕給予資訊制度。在通常的情況下,各國家機關包括司法機關,都有提供資訊給新聞媒體的義務,以滿足民眾的知情權。但同時,機關也可“拒絕”提供資訊給媒體,特別是在所謂的“未定程序”時?!拔炊ǔ绦颉蓖ǔJ侵干形唇K結的屬于法院的審判、非訟事件及檢察官的偵查、警察的偵查程序。法官對于未決的案件在必要時候應當保守秘密,否則可能會使傳媒形成預斷或危及訴訟當事人的隱私等權利,但對于新聞媒體自行獲取的資訊,德國并沒有加以其他的限制,而是秉持“報道事實自由,批評也自由”的開放態(tài)勢。
三、國際準則的做法
為了平衡媒體與司法獨立間的利益,1994年在國際法學家協(xié)會的司法與律師獨立中心的召集下,來自世界上23個國家的39位法學家與媒體代表,在西班牙的馬德里通過了《媒體與司法獨立關系的馬德里準則》。中國雖然不是《馬德里準則》制定國與事后參與國,所以該原則并不對我國具有約束力,但對于處理好傳媒與司法的利益平衡,該準則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1.重申媒體自由。該準則首先重申了媒體自由的重要性,是“表達自由的一部分,是民主社會實行法治的基礎。”法官有責任承認和實現(xiàn)言論自由,對媒體自由的限制,應該在謹慎地衡量兩者之間利益的基礎上做出,并且應當盡可能地降低限制的程度,將這種程度限制在必要的范圍內(nèi),同時這種限制應該“只能根據(jù)《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示授權”才能做出。
2.媒體尊重司法原則。該準則的導言中明確指出:“媒體有義務尊重國際公約保護的個人權利和司法獨立”,同時,在媒體處理與司法案件有關的報道時,準則也提倡媒體行業(yè)內(nèi)制定自身的職業(yè)道德準則,即媒體應當以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強自我約束,考慮司法的特點與媒體的導向性,應該做到客觀的報道與公平的評論,全面、客觀地還原案件的事實,盡量做到不以偏概全,不失之偏頗。
3.事前適度限制。該準則第4條規(guī)定:“基本準則并不排斥在司法調(diào)查程序階段對法律秘密的保守。這種情況下,秘密保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對被懷疑和被控告的個人的無罪推定的實現(xiàn)。不能限制任何人了解官方調(diào)查結論和調(diào)查情況的信息?!泵鞔_了在審理前的程序可以不公開的原則,但對調(diào)查結論和調(diào)查情況的信息卻必須公開,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無罪推定的原則,防止訴訟參與人遭受“媒體審判”。
4.審理過程公開。對于案件的審理,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是法治國家的一個基本原則,也為大多數(shù)國家所確認?!恶R德里準則》也確認了公開審理的一般原則,并對可以不公開的情形進行了規(guī)定,即在因為對未成年人或者其他特殊群體的保護、防止對被告人的嚴重偏見、防止形成對證人的壓力、防止對陪審員和被害人的損害、涉及國家安全時才可以不公開審理。
5.審后自由批評。對一個已決案件的批評,由于陪審團或法官已經(jīng)做出了判斷,所以并不存在對案件結果影響的緊迫的危險,這是媒體自由的表現(xiàn)?!恶R德里準則》第3條也明確做出了規(guī)定:“評論司法的權利不能受到任何特別的限制?!?/p>
參考文獻:
[1]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J].臺大法學論叢,2000,(29).
[2]高一飛.媒體與司法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3]卞建林、焦洪昌等.傳媒與司法[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4]宋素紅、羅斌.“英國傳媒與司法關系的另一面——談談英國《藐視法庭法》的修訂”[J].新聞記者,2006,(7).
[5]李晨.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關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6]龍宗智:“論司法獨立與司法受制”[J].法學,1998,(12).
[7][美]韋恩·奧弗貝克.媒介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