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平 鄭曉華 (北京崇文光明醫(yī)院,北京 100061)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隨著胰島β細胞功能的進行性衰退,單純口服降糖藥(OAD)很難持續(xù)有效的降糖而達標(biāo),多數(shù)患者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部分存在胰島素抵抗,這往往又將增加胰島素用量,從而誘發(fā)低血糖事件并導(dǎo)致體重增加。因此,聯(lián)合應(yīng)用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作用的OAD可能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格列美脲是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因同時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在治療糖尿病中具有雙重作用。本研究觀察在接受胰島素治療和OAD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聯(lián)合格列美脲治療后血糖水平和胰島素劑量的變化。
1.1 研究對象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biāo)準(zhǔn),且完成了12 w的治療。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41~75歲,平均(60±12)歲。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條件;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或/和阿卡波糖)治療2個月以上,胰島素治療劑量≥50 U/d,且血糖控制不達標(biāo)〔糖化血紅蛋白(HbA1c)>8.0%〕,無嚴重心、肝、腎疾患。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未納入本研究:肝功能異常,谷丙轉(zhuǎn)氨酶(ALT)為正常上限2倍以上;腎功能異常,血肌酐≥133 μmoL/L。將36例患者隨機分為原治療組(17例)和格列美脲組(19例),原治療組根據(jù)血糖情況繼續(xù)OAD治療,但增加胰島素劑量至血糖達標(biāo)或患者不能耐受;格列美脲組在原方案基礎(chǔ)上加用格列美脲,根據(jù)血糖情況調(diào)整胰島素和格列美脲的劑量至血糖達標(biāo)。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血糖、體重指數(shù)(BMI)、HbA1c等一般情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指標(biāo) 在0、12 w時記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HbA1c、胰島素日劑量、體重、身高,隨時記錄低血糖及嚴重低血糖發(fā)生的事件。目標(biāo)值設(shè)定:FPG<7.0 mmol/L,2 h PG <10.0 mmol/L,HbA1c<7.0%。
1.2.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在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的基礎(chǔ)上配合藥物治療。原治療組應(yīng)用較多的OAD是二甲雙胍和糖苷酶抑制劑。二甲雙胍片每日0.75~1.5 g,拜糖平每日150~300 mg,分三次早中晚餐口服;胰島素種類包括諾和靈R(N)每日3(4)次、諾和靈30R、優(yōu)泌林70/30R每日2次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根據(jù)血糖水平逐漸增加胰島素用量,至達標(biāo)或出現(xiàn)低血糖事件。格列美脲組在原治療基礎(chǔ)上加服格列美脲,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的平均起始劑量2 mg/d(1~4 mg/d),最終劑量4 mg/d(2~6 mg/d)血糖控制滿意后酌情減少胰島素劑量。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依據(jù)變量資料是否為正態(tài)分布,采用配對t檢驗或配對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FPG、2 h PG的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12 w后,F(xiàn)PG、2 h PG均較前明顯下降,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但兩組間降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比較(±s,mmol/L)
與0 w比較:1)P<0.01;下表同
±3.53 10.81+ ±3.60 13.92±3.86 12 w 6.91±1.101) 8.40±2.101) 7.18±1.411) 9.78±2.911) 7.02±1.961) 8.82±1.981)格列美脲組 19 0 w 10.13±2.29 14.04±3.97 11.43±3.67 15.16±3.57 11.12+ ±3.58 13.87±4.18 12 w 6.35±0.921) 8.36±1.891) 6.59±1.221) 8.48±1.941) 6.71±1.371) 8.45±2.081)時間 早餐前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原治療組 17 0 w 10.06±2.92 13.97±3.14 11.18±3.71 14.98組別 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相關(guān)因素分析 見表2。HbA1c在格列美脲組治療12 w時,較治療前下降了20.6%,原治療組下降了13.2%。治療后格列美脲組HbA1c的達標(biāo)率為56.7%,原治療組為3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相關(guān)因素分析(±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相關(guān)因素分析(±s)
組別 n 時間 體重(kg)BMI(kg/m2)胰島素用量(U)HbA1c(%)原治療組 17 0 w 78.39 ±9.80 27.95±3.33 56.1±14.9 9.01±2.01 12 w 82.30 ±9.86 28.14±3.35 63.6±15.61)7.82±1.641)格列美脲組 19 0 w 77.61 ±9.78 27.77±3.32 55.6±13.4 8.85±1.72 12 w 77.35 ±9.68 27.66±3.34 39.4±12.11)7.03±1.361)
格列美脲組治療12 w后每日胰島素劑量下降了2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原治療組胰島素劑量增加了13.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原治療組治療12 w后,體重平均增加3.9 kg,BMI平均增加了6.8%,格列美脲組治療前后體重、BMI無明顯變化(P>0.05)。
2.3 兩組治療過程中低血糖事件的比較 治療過程中,格列美脲組無嚴重低血糖事件發(fā)生,2例稍感心慌。原治療組3例次有嚴重低血糖事件,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治療期間格列美脲平均日用量4 mg,未發(fā)現(xiàn)任何藥物相關(guān)的不良反應(yīng)。
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兩個主要病因,隨著病情發(fā)展,基礎(chǔ)胰島素分泌障礙、糖負荷早期胰島素分泌不足更加嚴重,所以糾正胰島素抵抗和改善β細胞衰竭是控制血糖的關(guān)鍵。研究證實,早期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可以保護β細胞功能〔1〕。但是,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島素抵抗,尤其是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這使得臨床工作中胰島素劑量往往偏大,且療效不佳,容易誘發(fā)低血糖并導(dǎo)致體重增加。因此,聯(lián)合應(yīng)用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作用的OAD能更加安全、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二甲雙胍是經(jīng)典的胰島素增敏劑,已有研究顯示,其與胰島素聯(lián)合應(yīng)用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降低胰島素劑量〔2〕。但二甲雙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有限,部分患者的血糖仍然達不到良好的控制。另外,二甲雙胍具有較明顯的消化道不良反應(yīng),且禁用于腎衰竭、慢性缺氧性疾病患者,因此,嚴重的不良反應(yīng)限制了這些藥物的臨床應(yīng)用。格列美脲為新型長效磺脲類口服降糖藥,除具有胰島素促泌作用外,還具有明顯的胰島素增敏雙重作用,啟動胰島素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應(yīng)用格列美脲,可使HbA1c下降而且可使胰島素劑量降低〔3〕。本報告也顯示,格列美脲聯(lián)合胰島素治療不僅療效顯著,而且使胰島素相關(guān)的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等嚴重不良反應(yīng)明顯降低,從而增加了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同時,二甲雙胍與格列美脲聯(lián)合應(yīng)用可能還具有互補效應(yīng)。因此,對于胰島素治療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聯(lián)合格列美脲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1 Alvarsson M,Sundkvist G,Lager I,el al.Effects of insulin vs glibenclamide in recent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4-year follow-up〔J〕.Diabetes Obes Metab,2008;10:421-9.
2 Schwartz S,Ruskin P,F(xiàn)onseca V,et al.Effect troglitazone in insulin treated patients with typeⅡdiabetes mellitus.Troglitazone and Exogenous Insulin Study Group〔J〕.N Engl J Med,1998;338:861-6.
3 馮 憑.格列美脲聯(lián)合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0;30(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