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
時下,“郁悶”一詞已成高校流行語,由此可窺見大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有專家指出,“郁悶”其實就是一種籠統(tǒng)的心理亞健康和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也是引發(fā)輕生、自殺事件的禍根,理當引起高度警惕。(據(jù)《大眾日報》報道)
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看上去個個陽光帥氣,誰又能保證他們都是“心理健康”之人呢?中國社會調(diào)查所曾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的1000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jīng)有過自殺念頭。大學生心理行為障礙率高達16%~25.4%,且有上升趨勢。
大學生心理問題并非“一日之寒”,而有其深層的社會原因。當下大學生群體多以獨生子女為主流,一些人習慣了“包辦式”成長環(huán)境,依賴、敏感、孤僻等性格特征明顯,一旦遠離父母,無助、孤單感異常強烈。很多大學生在抗挫折、適應社會等方面能力很弱,面對挫折、困難,不知如何解決,甚至產(chǎn)生厭世、輕生的念頭。
大學生抗壓能力差,學校教育也難辭其咎。囿于“應試教育”的主導,“分數(shù)”似乎成了教育的中心,一切“皆以分數(shù)論英雄”。分數(shù)高就是好孩子,成績差就是壞學生。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受挫能力,幾乎毫不關(guān)注。如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又何談笑對挫折、珍視生命呢?
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重重,學校、社會、家長都應承擔相關(guān)的責任。為倡導全社會都來關(guān)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合力為他們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我國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5月25日,取諧音“我愛我”之意,以喚醒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這一天許多高校都面向?qū)W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活動。此舉有助于幫助大學生釋放心理壓力,教育他們樂觀、理性地面對人生,避免因一點挫折而走上極端之路。
當然,關(guān)注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只在“5·25”這一天,重在平時,貴在常態(tài)。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盡到責任,在大學生走出校門之前,替他們補上“心理健康”這一課,教會他們主動適應社會環(huán)境、積極調(diào)控心理狀態(tài),提高學生對危險行為因素的防范意識和應對危機的能力。同時,還要深入教育層次,健全干預機制,配備專職老師,對有問題傾向的學生及時干預,幫助他們迷途知返,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健康”、從容地走出校門,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