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鵬,馬成久,張向群,冷 杰
(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6)
清河發(fā)電廠600 MW超臨界機組配HG-1900/25.4-HM2型鍋爐,在試運行初期存在燃燒器區(qū)域結焦、二次風箱風壓低、滿負荷再熱器減溫水量大等問題[1]。燕山湖發(fā)電廠600 MW超臨界機組配HG-1930/25.4-HM2型鍋爐,旋流燃燒器改造后基本解決了燃燒器區(qū)域結焦、二次風壓不足和再熱器減溫水量大的問題。2個電廠分別燃用白音華褐煤和霍林河褐煤。鍋爐為一次中間再熱、單爐膛、平衡通風、固態(tài)排渣、全鋼架、全懸吊結構、П型布置、超臨界壓力變壓運行帶內置式再循環(huán)泵啟動系統(tǒng)的直流鍋爐,均采用7臺中速磨煤機,燃燒器前后墻對沖布置,前后墻分別為4層和3層煤粉燃燒器,每層布置5只低NOx軸向旋流燃燒器,共35只。由于設計煤種的干燥無灰基揮發(fā)分均超過40%,對于墻式對沖燃燒鍋爐,爐膛截面熱負荷及容積熱負荷均選取推薦值的下限[2],是哈爾濱鍋爐廠有限公司近年來開發(fā)的600 MW等級燃燒褐煤“П”型鍋爐的典型代表[3]。從運行參數(shù)看,二次風箱壓力及再熱器減溫水量接近設計值,改造后效果良好,2個電廠參數(shù)對比如表1、表2所示。
表1 鍋爐主要設計參數(shù)對比表
原設計燃燒器一次風風筒端面距離水冷壁平面622 mm,對于同類燃褐煤鍋爐,在運行中發(fā)現(xiàn)燃燒器噴口及周圍水冷壁嚴重結焦,將此距離改造為277 mm,縮短了345 mm。改造后火焰中心前移,避免了燃褐煤時燃燒器噴口及附近水冷壁結焦的問題。
鑒于同類型燃燒褐煤機組燃燒器及燃燒器周圍水冷壁結焦的問題,將一次風風筒內徑從D914 mm減至D883 mm,有效提高了一次風射流的剛性,使煤粉集中在燃燒器中心區(qū)域,同時使整個二次風箱風壓升高,有效防止了煤粉氣流貼水冷壁現(xiàn)象,增強了水冷壁附近的氧化性氣氛,并有效防止了兩側墻水冷壁因實現(xiàn)爐內水平空氣分級后導致的主燃區(qū)過量空氣系數(shù)降低,從而產(chǎn)生高溫腐蝕問題[4]。
表2 2臺機組燃煤特性數(shù)據(jù)對比表
原燃燒器在外二次風 (三次風)與內二次風(三次風)之間設計了四次風,由于四次風環(huán)為直徑D27 mm的圓環(huán),理論上用來控制內外二次風的混合時間,實際分級配風作用有限,且四次風與三次風為同一風源,改造后取消了四次風,將其并入三次風。取消后,三次風環(huán)尺寸由64.5 mm升至95 mm,二次風環(huán)尺寸由55.8 mm升至112.5 mm,一次風內徑由914 mm降至883 mm。經(jīng)計算,改造后一、二、三次風噴口面積分別為0.612 1 m2、0.351 6 m2、0.358 9 m2;而改造前一、二、三次風噴口面積分別為0.655 8 m2、0.193 8 m2、0.258 5 m2。
各級配風尺寸變化后,分級配風效果更明顯,形成了中心濃、周圍淡的徑向富燃料燃燒,配合帶“扳邊”結構的內外二次風,有效推遲了燃燒器早期的風粉混合,抑制了NOx生成,在鍋爐運行中空預器出口NOx排放值為250 mg/Nm3,而未改造前空預器 NOx排放值為 573.45 mg/Nm3[5]。
外二次風的作用是使旋流的二次風通過旋流器進入爐膛,延長在富氧區(qū)的滯留時間,以體現(xiàn)富氧燃燒的特點[6]。原設計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片布置在二次風箱內部,旋流片的調節(jié)范圍為0°~60°,只能在冷態(tài)下調節(jié),無法進行熱態(tài)燃燒調整。燕塞湖熱電廠通過增加1根超過2 m的延長桿,實現(xiàn)了在風箱外部對三次風旋流葉片進行在線調節(jié),根據(jù)燃燒器燃燒情況,對外二次風旋流強度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控制結焦的發(fā)生。
通過數(shù)值模擬,可以對旋流燃燒器的流場,特別是回流區(qū)進行評價,獲得詳細的爐內流動和顆粒運動信息,并進行優(yōu)化,為旋流燃燒器的開發(fā)提供理論支撐。
本次數(shù)值模擬采用全尺寸建模,充分考慮了旋轉流場對湍流粘度的影響,RNG k-ε雙方程在模擬旋流流場中遠優(yōu)于標準k-ε湍流模型[7]。以下是RNG k-ε湍流模型計算湍流動能k、湍流耗散率ε的公式:
調試期間,對35只燃燒器及16只燃盡風燃燒器的爐膛安裝尺寸及噴口同心度進行了檢查,發(fā)現(xiàn)F1、G1、B5、A4燃燒器噴口同心度超過了允許偏差 (≤3 mm)。進行整改后,符合燃燒器安裝標準,有效避免了因火焰形狀偏離設計值而沖擊水冷壁,造成水冷壁磨損及結焦現(xiàn)象。鍋爐運行中,觀察側墻燃燒器火焰穩(wěn)定,沒有飛邊貼壁現(xiàn)象,停爐檢查燃燒器及周圍水冷壁,無結焦現(xiàn)象發(fā)生。
a.調整磨煤機出口粉管一次風速均勻性
鍋爐機組啟動前,對磨煤機出口粉管一次風速均勻性進行了試驗和調平。需要滿足偏差<5%的要求[8],防止局部燃燒器來煤過多,造成燃燒器過負荷結焦。試驗測得每臺磨煤機5根粉管風速偏差均<2%,如表3所示。
b.燃燒器冷態(tài)調整定位
機組啟動前,對35只燃燒器外二次風切向擋板、內二次風旋流器及內二次風套筒擋板進行了檢查,保證冷態(tài)推拉自如,根據(jù)要求將鍋爐所有外二次風切向擋板開至30°,內二次風旋流器調至旋流強度最大350 mm,內二次風套筒擋板全開59 mm;燃盡風內部空氣擋板調至730 mm,燃盡風二次風旋流器調至440 mm,燃盡風外部空氣擋板調至650 mm,在外鎖緊并做了標記,實際運行中觀察燃燒器運行狀況良好,滿足鍋爐燃燒要求。
表3 磨煤機出口粉管一次風速調平記錄表
c.煤粉細度調整試驗
煤粉細度是影響鍋爐結焦的重要原因,煤粉過粗,使著火延遲,不利于燃料燃盡,有可能使火焰拉長,在爐膛出口處灰粒還處在高溫軟化或熔化狀態(tài),造成在爐膛出口處結焦;煤粉過細,則著火過早,有可能燒壞燃燒器或粘結在受熱面上,導致結焦。在制粉系統(tǒng)運行出力為85%負荷且穩(wěn)定運行20 min以上時,進行煤粉取樣最佳。機組負荷為500 MW時,對A、B、C、D、E 5臺磨煤機進行煤粉取樣,如表4所示。2號鍋爐經(jīng)過啟動及168 h試運行,7臺磨煤機分離器開度均保持在60°,煤粉細度R90接近設計值 (35%),噴燃器出口及爐膛出口處未發(fā)生結焦現(xiàn)象。
表4 煤粉取樣工況表
表5 滿負荷工況下燃燒器改造前后運行參數(shù)對比
通過對哈爾濱鍋爐廠有限公司燃燒器的改造,使燃燒器本體阻力增大,優(yōu)化了燃燒器區(qū)域的流場、強化了分級送風、減小了燃燒器區(qū)域結焦的幾率,為鍋爐長期安全、穩(wěn)定運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1]狄萬豐,韓繼偉,楊忠燦,等.超臨界600 MW機組褐煤鍋爐的運行特性研究[J].熱力發(fā)電,2011,40(4):62-65,88.
[2]DL/T 831—2002,大容量煤粉燃燒鍋爐爐膛選型導則 [S].
[3]張殿軍.哈鍋大容量褐煤鍋爐的開發(fā) [J].黑龍江電力,2011,33(4):110-115.
[4]于國強.1 025 t/h鍋爐水冷壁高溫腐蝕的機理分析及對策[J].東北電力技術,2007,28(7):35-36.
[5]GB 13223—2011,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S].
[6]曹 陽.燃煤電站鍋爐富氧燃燒技術研究進展綜述 [J].鍋爐技術,2012,43(1):45-48.
[7]林阿彪,方月蘭.旋流燃燒器空氣動力場的數(shù)值模擬 [J].東北電力技術,2007,28(8):5-6,37.
[8]DL/T 435—2004,電站煤粉鍋爐防爆規(guī)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