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時代中學 李雪蘭
語文傳統(tǒng)教學雖有其不可磨滅的功效,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內(nèi)容的不斷更新,教學對象更具有時代特點,語文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語文多樣課型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學年,我嘗試了幾種不同的課型,取得了一些成效。
初中階段的“自讀課文”是對基本篇的補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但“自讀課文”因“略講”常出現(xiàn)放任自流的現(xiàn)象。實際上“自讀課文”中的許多篇目,內(nèi)容十分精彩,倘若置這些現(xiàn)成的精彩篇目于不顧,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浪費。充分利用“自讀課文”進行語文教學,這是我的教學理念之一,我大膽嘗試了“師導自學型”教學。
所謂“師導自學型”教學,即課前不布置書面作業(yè),教師設計自學程序。自學程序一般由以下內(nèi)容組成:1、學生精讀文本,自己疏通生難詞;2、在文旁言簡意賅地寫出閱讀感悟;3、全班交流;4、教師作點評?!皫煂ё詫W型”關(guān)鍵在于“導”。誠然,“程序”的應用,也應當有的放矢,在“師導”中應當結(jié)合“自讀課文”的特點突出其中的某一流程,切不可每篇課文都按相同的“程序”按部就班。
如上《俗世奇人》,我設計的教學程序是:1、“奇”的含義是: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請從文中找出與“奇”的含義相同的句子。2、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并說明朗讀時應采用的語氣、語調(diào)和重音。
交流時,對于第一題,學生很快就能從文中找到這些句子:
1、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2、捏完拿出來一瞧,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
3、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
4、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
5、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p>
這是以文解題,抓住了這些關(guān)鍵句,文章內(nèi)容就迎刃而解了。
對于第二題,先在組內(nèi)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我被學生找的精妙語句所震撼。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句子賞析得那么準確、透徹,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如:
1、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里邊請!”
從“一瞅”“趕緊吆喝”“稀客”“貴客”等詞,可以看出海張五的來頭之大,讀這句時語速要快,語調(diào)要高昂,破折號表示聲音的延長。
2、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臺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备褪呛埼宓拇蟠稚らT說:“在哪兒捏?在袖子里捏?在褲襠里捏吧!”
“細”與“大粗”對比,前一句由聲音尖而細的女生讀,后一句請聲音粗、音量高的男生讀,要讀出“細嗓門”對泥人張手藝的贊賞,后一句要讀出海張五對泥人張的嘲笑,肆無忌憚,損人為樂。但我們切不可學習這人的缺德言語,損人又不利己。
“師導自學型”教學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在談感受時,有一個同學就說,老師,我覺得《好嘴楊巴》是借這篇課文諷刺當時的社會有真才實學的人被埋沒,會拍馬屁的人得到重用的現(xiàn)象。這是一個很好的質(zhì)疑,說明孩子還是愛思考的,我表揚了他,并且跟他說:我認為沒有。作者寫這些文章,是因為他寫完《神鞭》、《三寸金蓮》等書后,肚子里還有一大堆人物沒處放,棄之可惜,積累起來,出一本書叫《俗世奇人》。我想,他只是為了贊揚他們靠手藝吃飯這一生存技能吧。
最后還讓學生完成人物速寫的訓練。這樣讀寫有機結(jié)合,學生讀得興味盎然,寫得得心應手。
所謂“師解生學型”教學就是在教經(jīng)典講讀課文時,由教師把自己解讀課文的過程、方法與學生溝通的一種教學。“師解”,“解”什么呢?解重點,如主旨,表現(xiàn)手法等;解難點,如時代背景,疑難詞語等。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老師是怎樣讀文、品文的,拿到了這把“鑰匙”,就可以開啟解讀其他經(jīng)典作品的“大門”了。
比如《藤野先生》一課的教學。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仙臺醫(yī)專求學時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我估計教學難度不大,可是學生在預習完之后卻跟我說看不懂。
由此我就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既然學生看不懂,何不由我把自己怎樣解讀文章的過程全部講給學生聽,學生只要認真聽,認真記筆記就行。
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問了幾個學生讀過這篇課文的感受。之后進行簡單分析,逐漸引入課文。這種循序漸進式的思考方式能讓逐步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接下來是我對整篇課文的講解。由于這篇文章是記敘式的,因此我復習了記敘文的六要素,我認為這對于幫助同學們理解全文的框架結(jié)構(gòu)很重要。再讓他們將全文分段,找出兩條線索。讓他們逐漸體會到了全文的寫作脈絡和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我覺得鑒賞文本應該“能出能入”,既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思想感情,又能站在讀者的角度,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對有一定難度的課文作這樣的處理可以盡快讓學生理解文章。
當學生掌握文章內(nèi)容、思想感情與脈絡后,我開始分段解析文章。有時逐字逐句地解析,而且將文章結(jié)構(gòu)融合了進去,讓學生了解到如何用最得體的語言展現(xiàn)文章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全由自己串講,有時是自問自答,有時配合板書讓學生思考。
如:“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句,我就講,讀到這里時,我就想“無非”是什么意思?只不過?!斑@樣”是怎樣?看完一二兩段就發(fā)現(xiàn),“這樣”是指“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種種丑態(tài)。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如我對江南水鄉(xiāng)很憧憬,充滿了期待,沒想到看了之后,“也無非是這樣”,什么感情?“失望!”非常好。那么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這句話寫了我在東京看到“清國留學生”的種種丑態(tài)后的失望之情,領(lǐng)起前兩段,引出下文的描寫,為下文寫離開東京到仙臺去埋下伏筆。
又如“……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名目。”真的“不知怎地”嗎?不!他知道的?!叭漳豪铩鳖櫭剂x是太陽下山的地方,這讓作者聯(lián)想到國家的命運,不免產(chǎn)生深深的擔憂。
再如藤野先生幫我添改講義一節(jié):“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xù)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第二三天便還我”說明速度之快;為什么“很吃了一驚”?下一句“原來……”已作了回答;“從頭到末”“不但……連……也……”“一直”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工作細致認真、嚴格謹慎的精神。
還有,“酒醉”什么意思?喝醉了酒。據(jù)你所知,喝醉酒后會怎么樣?頭腦不清,思維混亂。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中國人精神的麻木?!皢韬簟北磉_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極度痛心,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就這樣,我通過詳盡的分析,告訴學生如何抓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引導他們明白這些句子在文章中具體的作用。
課的最后,我水到渠成地轉(zhuǎn)而講解寫作的技巧,要求學生借鑒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來寫人敘事。我認真閱讀了學生的習作,他們的文章多集中在學生心目中的老師究竟應該是怎樣的,他們的文章都說:幽默的、沒有架子的、容易親近的、愛笑的、不拖課的、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是好老師。這樣一來,學生真正融會貫通了。藤野先生的品質(zhì)真正感染了學生。
一堂語文課結(jié)束,我和學生仍意猶未盡?!短僖跋壬肥瞧辖滩?,講出新意不容易。老師富有激情的演講能讓學生在長時間保持閱讀的興趣,能引導學生走近魯迅,走進他的文字天地。并且使他們在有了了解骨骼(整體內(nèi)容)的情況下,還明白了藤野先生任教的“兩門課”:神經(jīng)(整體感情)與血管(描寫方法)。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語文教育家徐江認為:閱讀教學不是“學生在閱讀”,而是“學生學閱讀”。河北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田賀書老師也說:“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引領(lǐng)學生重走教師聽、說、讀、寫的路,學生要向教師學習,學生要從教師那里獲得方法的指點、過程的引領(lǐng)、經(jīng)驗的借鑒?!薄皫熃馍鷮W型”教學關(guān)鍵在“師解”,老師應該充分解讀文本,把知識點講深、講透,把難點講生動、講明白,學生聽我這樣講《藤野先生》就是跟我“學閱讀”,而不僅僅是理解《藤野先生》。
“先學后教型”教學就是教師先出好導學案,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導學案的步驟,去學習課文的教學。我覺得這種課型用來上說明文非常好,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
讓學生先學后教,先做課后練習和《頂尖課課練》,有選擇地選幾題思考量大的,一般是做20分鐘,老師可以巡視、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交流25分鐘。這樣的課堂,至少把老師解放了半節(jié)課,我說的是老師可以有20分鐘不用面對全班提問、講授,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學生覺得這樣非常好,既減少了作業(yè)量(不用做大量的預習和作業(yè)),減輕了負擔,又鍛煉了動筆能力,提高了思考能力、解題能力,課堂更有期待、更充實、更有趣。這種課型,學生輕松,老師也輕松,當然老師的課前準備要更充分。
這種嘗試我覺得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一些做題的技巧,更好的一點是學生不會做的題目能夠更快地請教老師,盡快地得到解題的要領(lǐng)。學生往往有了不懂的問題,沒時間問,最后就忘了,這樣是很糟糕的。說明文的閱讀大家也都得到了提升,輕松的上了節(jié)語文課,又能很好地掌握,課后也不需要太多時間,何樂而不為?
總而言之,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語文多樣課型教學,如師導自學型教學、師解生學型教學、先學后教型教學,確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語文教育屆名師余映潮說:“教學設計的角度也好,教學手法的運用也好,就一種方式而言,都是偶爾可用、不可常用的。只有‘偶爾可用、不可常用’,才能讓我們不落入俗套,不落入平淡,才能讓我們總有新的追求,總有新的嘗試,總有新的進步?!倍椅乙f,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越學越有趣,越學越想學。這樣,我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