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龍
(蚌埠醫(yī)學院 公共課程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學英語教學已進入重要的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就應該是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特別關注學生專業(yè)領域英語使用的能力。蔡基剛認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是學術英語(EAP)而非專業(yè)英語(ESP),大學英語在由基礎英語向ESP英語轉移的過程中開設一門分科英語(discipline-based English)以取代原來的大學綜合英語非常必要和可行[1]。
分科英語是指外語學習與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它的理論基礎起源于加拿大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學法(又稱依托課程內容的語言教學法)。CBI的核心是當語言教學與學科內容有機結合時,語言教學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當語言只是學習學科知識的媒介,而不是為學語言而學語言,語言教學與學科教學相結合,這就創(chuàng)造了最理想的外語學習條件[2]。
國內許國璋 (1986)先生最早提出分科英語教學的概念,他提出“中學學好普通英語,大學學好分科英語,碩士研究生學好專業(yè)英語”[3]。分科英語介于通用英語和專業(yè)英語之間,用英語教學,但教材內容偏向一般的學科知識,按照大的學科開設課程,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技能,對教師的專業(yè)性要求不高,一般的大學英語教師經(jīng)過短期培訓或備課后都能勝任。
分科英語教學的開設使得分科英語教材建設迫在眉睫,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學習效果的好壞,因為教材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是教師開展和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jù),因此,高水平的分科英語教材建設是推進大學分科英語教學的重要工作。筆者將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之后,論述分科英語教材建設最重要的幾個原則。
劉潤清(2003)指出:“近年來盡管國內已經(jīng)出版了不少套理念較新,質量較高的大學英語教材,但大學英語教師對這些教材很滿意的極少,相當多的教師對這些教材不滿意,有兩成以上的教師認為這些教材不適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4]。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還沒有走出語言教學共核為中心的思維,教學圍繞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來進行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一般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因此,綜合英語教材一直以來占據(jù)絕對比例,各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也是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主??梢哉f,目前的教材已經(jīng)不能滿足《教學要求》中大學英語教學個性化、應用性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工具性、目的性大大增強,大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能夠獲得真正的英語應用能力,為了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用英語作為工具完成學術、商務等活動,而不僅僅是要通過四、六級考試或日常生活的交際能力。
由于大學新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不少高校開設了大學英語后續(xù)選修課程(如跨文化交際、英美概況和英美文學等等)來應對這一變化。盡管2007年的《課程要求》提出要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但由于大學綜合英語課程所占學分太多、學生對選修外語通識類課程積極性不高、師資力量等原因,語言文化類、語言欣賞類等外語通識類課程得不到重視,加之出版社對開發(fā)此類教材積極性不高,導致此類教材類型單一,僅占較小的比例。
專門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5]。我國的ESP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99年大綱正式提出“專業(yè)英語”,2004和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各個高??梢愿鶕?jù)本校的實際情況,將必修課程 (如綜合英語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等)和選修課程(如專業(yè)英語類課程)兩者有機結合,以確保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梢哉f,我國的ESP教學一直沒有間斷過。
但由于對綜合英語教學的重視、受教師英語能力或專業(yè)知識的制約,過去十幾年的專業(yè)英語教學效率低下,步履維艱。因而,ESP教材的建設也發(fā)展緩慢。另外,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大綱和教材,各高校在ESP教材建設和選用上也各自為政,質量參差不齊。谷志忠(2010)的調查發(fā)現(xiàn),各高校選用的專業(yè)英語教材普遍比較混亂,粗制濫造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6]。
許國璋(1986)先生最早提出分科英語教學的概念[3],但由于當時學生英語水平較低,盡管有些學校曾經(jīng)開設了類似的分科英語 (文科英語、理科英語、醫(yī)學英語等)課程,但后來由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壓力及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出現(xiàn),分科英語教學基本消失。近年來以蔡基剛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們重新審視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認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應盡快把從原來以考試為導向的通用英語教學定位轉到以國際化課程為導向的學術英語教學定位上,并于2011年提出分科英語教學的概念,分科英語教學逐漸被人們了解和接受[7]。可喜的是,目前已經(jīng)有出版社注意到這一趨向,開始著手這方面的教材建設,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已出版了《學術英語(人文)》、《學術英語(理工)》等分科英語教材。但總的來說,分科英語教材建設還是處于探索階段,教材質量、能否滿足學生自主性、個性化需求等還不得而知,分科英語教材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質量上還遠遠不能滿足分科英語教學的需求。
“以學習者為中心”要求我們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和目標設置,在選材和任務設置時要時刻考慮學習者的中心地位。分科英語教材必須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要改變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詞匯、進行句子操練、分析課文和句子結構,指導學生復習等以教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模式,把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讓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是任務的設計者、學習的引導者、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者。要加強對學生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潛能、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度等因素,因此分科英語教材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編寫理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教材要給學生提供將感知、認識、經(jīng)驗融入學習過程進行各種知識和語言探究的機會,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的語境,有效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學習策略,讓他們能夠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并通過自主學習來提高英語水平,讓學生在完成真實的語言交際任務的過程中提高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
分科英語教材的實用性,區(qū)別于長期以來以打基礎為本的綜合英語類教材。綜合英語類教材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也即是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是為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的,教材帶有強烈的應試傾向,不利于學生學術英語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秶抑虚L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第四十八條)指出,高等教育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那么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是為學生學好專業(yè)、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服務。因此,分科英語教材的編寫一定要突出實用性,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研究的交際技能,如閱讀英文專業(yè)書籍的能力、搜索資料的能力、用英語撰寫專業(yè)論文的能力、聽學術講座和開展學術討論的能力、用英語與國際同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的能力、做演示和陳述的能力等等。
分科英語教材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材”紙質搬家”的現(xiàn)象,做成真正的立體化教材。立體化教材的載體包括紙質課本、光盤、錄像、課件、網(wǎng)絡資源等,它可以集各種教學手段之所長,能夠有效結合文字、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輸入方式,豐富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在時間和空間上使教與學都得到極大延展[8]。正如陳堅林(2007)所批評的那樣:盡管傳統(tǒng)教材從紙質的平面教材已經(jīng)過渡到多媒體立體式的教材,有一定的進步,但還遠未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材資源遠未得到充分利用[9]。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傳統(tǒng)教材的理念在本質上仍然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所謂的網(wǎng)絡版教材不是紙質教材的延伸,而是紙質教材的翻版。計算機在教學中不能與課程完全融合,而只是一種輔助工具,還沒有真正成為生態(tài)化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分科英語教材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教材的這些不足之處,要使之成為真正的立體化教材。教材要將課本、教學課件、學生學習光盤、網(wǎng)絡課程等融為一體,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源,要努力使這些資源既能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又能使它們相互轉換、相互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化的整體教學結構。
評判教材的前提和依據(jù)是看它能否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分科英語教材要以學習者需求為中心,滿足學生對學術英語能力的學習渴望,而不是高中英語的延伸和重復。我們要培養(yǎng)他們的通用英語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與專業(yè)相關的學術英語能力,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學習中立于不敗之地。要達到這一目標,分科英語教材要做到教學理念的先進化,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和教學內容的立體化。
大學英語教材建設已走過60多年的歷程,為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的加速,學生對學術英語能力的需求不斷增強,分科英語教學使得分科英語教材建設迫在眉睫。國內英語教育專家和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師要清楚地認識這一趨勢,為分科英語教材的編寫做出我們的貢獻。教材出版單位也要勇?lián)@一社會責任,著眼長遠利益,整合優(yōu)勢資源,將教材開發(fā)的重心轉移到分科英語教材上來,為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保障,繼續(xù)為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做出貢獻。
[1]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306-308.
[2]Stryker, S.B.&B.L.Leav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3.
[3]許國璋.一個可行的模式:三級英語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1986(2)∶3-5.
[4]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48.
[5]Hutchinson,T.&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8.
[6]谷志忠.高校ESP教學現(xiàn)狀剖析與應對策略[J].外語電化教學,2010(3)∶27.
[7]蔡基剛.CBI理論框架下的分科英語教學[J].外語教學,2011(5)∶35-38.
[8]陳堅林.關于編制商務英語立體教材的探討[J].外語電化教學,2003(3)∶44-47.
[9]陳堅林.大學英語教材的現(xiàn)狀與改革——第五代教材研發(fā)構想[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37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