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云南紅河學院人文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經典導讀課程是紅河學院通識選修課程中“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與評判性思維”兩個模塊中涉及較多的課程,這些課程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任務。自學校通識經典導讀課程開設以來,一直以班級人數(shù)多、專業(yè)龐雜、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為基本特征,這種眾口難調的班級特征不僅使任課老師難以保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甚至在教學管理、教學組織方面也會感到困難重重。為了解決通識課教學過程中的這一難題,筆者在近些年的《論語》導讀課程教學中受合作學習的啟發(fā),把分組教學引入課堂,通過教學實踐后認為該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經典導讀課程的熱情,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表達、組織、管理等能力,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可能地做到“以學生為中心”?,F(xiàn)把這一方法作一總結,以便與廣大從事通識經典導讀課程的老師交流研討,為提高通識經典導讀課程的教學質量盡一己之力。
在通識選修課程中采用分組教學,主要得益于合作學習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啟發(fā)。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它以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為理論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學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方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1]。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了與人交流合作及協(xié)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體驗到了參與教學過程的樂趣。世界各國研究一致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2]。合作學習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弊?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也出現(xiàn)了對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3]。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支柱之一[4]。在合作學習已普遍進入中小學課堂并取得一定實效的同時,我國關于大學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5]。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應該身體力行,在教學中積極研究與踐行這一先進教學理論和策略。
合作學習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基于動機強化理論、社會凝聚力理論、選擇理論、社會互賴理論、接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論、發(fā)展理論、精致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學工學理論等多種理論[6]?!瓣P于合作學習的理論紛雜零散,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各自的著重點也自然是不一致的,但各種理論觀點存在著互補性,而不是彼此矛盾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石。[7]”總的來看,合作教學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由于發(fā)展水平、興趣愛好不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深度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學生間可以進行交流與合作學習的前提。合作學習理論具有良好的社會心理學基礎。這種理論的核心是當所有人聚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工作的時候,靠的是相互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互勉、互助、互愛。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能在學習中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作用。在合作學習中,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寬松和充分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時,學生要展示自己的觀點,試圖說服別人,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對知識的鉆研就會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會使新舊知識更加融合,從而擴大了知識的應用層面,合作學習可以激勵學生個體發(fā)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還會通過別人的觀點來修正自己的觀點,這種認知的重建,促進了深層次的思維;學生們在朝夕相處的共同學習與交往中,增進了感情,培養(yǎng)了合作與協(xié)作精神,有助于消除隔閡、歧視和冷漠,因此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而且還通過情感因素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以及非認知品質(如人際交往等)的提高。
總之,合作學習可以彌補一個教師無法面對眾多具有差異的學習者進行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xiàn)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筆者認為,在學生人數(shù)眾多的通識經典導讀選修課中嘗試分組教學來加強教學組織管理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是一種建立在堅實理論基礎上的有益和有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
在實際的教學中,分組教學法主要以小組劃分作為基礎,小組合作學習作為重點,小組評價作為關鍵實施應用。
《論語》導讀教學班,通常都是100人的大班,專業(yè)一般涉及到20多個,學生興趣、個性迥異。在分組過程中,以組建異質小組為主導,具體兼顧以下原則:
1、文理科搭配的原則。由于專業(yè)興趣和專業(yè)基礎的不同,在教學中,通常是文科專業(yè)較多的班級比理科專業(yè)較多的班顯得活躍,因而在分組中,以文科專業(yè)學生多于理科專業(yè)的學生為首選。
2、性別搭配原則。男女生由于性別的差異,思維、能力發(fā)展各有側重,搭配成組可以取長補短。在分組中,以男女生比例大致協(xié)調為佳。
3、內外向型同學搭配原則。外向型同學開朗、大方,內向型同學沉靜、細致,互相搭配有助于調動小組學習氣氛,提高小組學習質量。
4、能力搭配原則。組長的組織能力和組員的交流、表達能力將會直接影響到小組學習的總體效果,根據(jù)學生能力認定的“較強”、“中等”、“較差”三個層次來搭配分組有助于小組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5、名冊順序原則。在通過問卷了解學生性格特征、能力的基礎上,盡量按名冊順序來進行分組,這樣的劃分有助于教師課堂考勤登記和登陸成績,有利于教學管理。
根據(jù)以上原則,與《論語》20篇相對應,《論語》導讀課程主要在通過問卷了解學生性格特征、能力的基礎上按照文理科、性別搭配原則,以名冊為序把100名同學平均分為20組,每組5人。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學習的需要可隨時把任意兩組合并成10人的小組或把20個小組整合成為2-4個學習大組,組織有序,靈活方便,可優(yōu)化小組學習效果。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在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學習組織指導?!墩撜Z》導讀課程中,主要設計了以下三種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1、通過小組交流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fā)展批判性思維、組織、表達能力。
在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部分,主要設計了“《論語》就在我們身邊”、“我看孔子 ——電影《孔子》評析”、“于丹《 論語》心得評析”三個小組交流會。三個交流會的內容分別為《論語》文本、《論語》所涉及的中心人物、《論語》的主要思想,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原文的真實性、人物的生動性、思想的通俗性引導學生對《論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之后再通過拓展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生的課外交流會放在兩個小組合并成的10人小組中進行,要求參與交流的小組成員簽名并做好詳細的交流記錄,老師抽查1-2組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在準備小組交流會的過程中,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高。課外交流會完成后,由10個小組的發(fā)言人代表小組在課堂上發(fā)言,老師對發(fā)言反映出來的小組交流情況進行點評,并對交流的內容作出總結。
2、通過小組即興回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在《論語》原文學習中按篇章提出問題,由小組整合成一個問題后存入由班長負責的“問題”銀行,之后由小組交叉取出問題銀行中的問題輪流由小組成員即興回答,老師即興補充回答或指導學生課后繼續(xù)進行探究學習,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小組即興回答環(huán)節(jié)由于問題由小組自行設計,所以學生對問題的答案較有興趣;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組員輪流即興回答,其它組員可補充,對學生個人具有較大的挑戰(zhàn)性,組員的答題表現(xiàn)在原文學習完后總體評定,因自己的回答關乎集體,所以學生在原文學習中自主學習會格外認真。
3、通過小組辯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講授《論語》的主要思想時,組織學生與老師一起把與現(xiàn)實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仁、義、禮、孝等思想設計成辯論題目,把學習小組分為正方、反方和評論方。先由正、反兩方的代表發(fā)言,進而雙方展開辯論,然后各方作出總結性發(fā)言,最后由評論方對雙方提問和發(fā)表見解,并最終決定勝負。老師在現(xiàn)場對活動及時進行總結。
通過小組正反兩方面的辯論與總結,學生對《論語》的主要思想及其影響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批判性思維能力也由此得到發(fā)展。
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成功發(fā)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xiàn)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tǒng)一,就應該建立一種促進學生作出個人努力并且小組內成員互助合作的合理評價機制。我在教學中常常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的個人評價相結合,學生的合作學習部分評分通常由小組總評、組長對組員的評價、組員自評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老師根據(jù)學生的書面記錄和發(fā)言情況等學習結果來進行評分,第二、三部分學生由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三部分評分中,第一部分評分占60%,第二、三部分評分各占20%,既保證了老師在學生學習評價中的主導地位,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并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
從近兩年學生的課堂反映和問卷調查來看,分組教學法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學生而言,小組的劃分和共同的學習活動,使班級學習氣氛得到改善,學生從小組到大組,再到全班,非常自然地形成了集體學習討論的氛圍;在小組學習活動中,以集體評分為主,關注學習的過程,小組提問和交叉解答的即興答辯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經典導讀課的熱情,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表達、組織、管理等能力,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標,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確保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在期末問卷調查中,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適應并接受分組教學,所有學生都表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了解有所增加,在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合作協(xié)調能力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在學校教務評價系統(tǒng)中反映:“覺得上課還是學到很多東西,老師讓我們小組討論學習,讓我學會了怎樣與別人合作學習,謝謝!”作為老師來講,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組長利于考勤,利于班級管理,利于高效率的布置和完成學習任務,利于學生學習評價,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登記……
當然,分組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如在小組課堂交流中,要求學生輪流擔任小組發(fā)言人,由于經驗和能力的缺乏,一部分學生講解過程效果不佳,聲音小、思路不清晰、不生動等等,導致課堂效果差,其它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在小組即興答辯環(huán)節(jié),一部分學生只關注自己小組負責的內容,對其他組負責的內容理解不夠深入,回答問題不夠全面、透徹;從課程考核基本模式改革來看,學生對學習評價的參與性認識不足,不能夠把握平時考核、期中考核的自主權,有幾個組長不能夠認真記錄組員的自主學習情況和對課堂參與情況進行客觀評分,全部打成一樣的高分,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不夠客觀等。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分組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在學生學前指導、課程考核學生參與的評價監(jiān)控方面重新思考、調整,以進一步完善這種教學方法。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把分組教學法引入通識經典導讀課程的教學,既有利于學生的合作學習,也有利于教師的班級管理與和諧教學氛圍的形成,有利于師生交流、學生交流,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中自如地把學生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再把課外學習討論所得帶到課堂中進行交流討論,較為全面地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表達、思維等多項能力,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于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經典導讀課程中實踐分組教學法時應該注意的是教無定法,在把學生劃分成小組后,采取什么樣的教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的能力,碰到問題后怎么及時解決處理,只有根據(jù)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的思考、實踐、探索,才能真正發(fā)揮分組教學法的優(yōu)勢。
[1]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3.
[2]李敏,王平均.師生互動型合作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啟示[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7):198.
[3]姚新德.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5):48.
[4]劉水清.一種值得在大學推廣的教學方法[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32.
[5]王秀麗.大學生合作學習—我國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07(4):9.
[6]徐莉,夏曉梅.合作學習理論概述及意義分析[J].科技資訊,2008(21):175.
[7]王偉瓊.淺析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J].內江科技,20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