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諤
康香閣先生主編的《學術高端訪談與研究》,繼是康香閣作為主編之一的《學術名家訪談錄》(下簡稱《學術高端》)梓行之后,于2013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陳高華先生在《序》中指出:這是“又一部匠心獨運的學術精品”。
我通讀全書之后,深感誠如書名所標志的那樣,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學術高端訪談與研究”的學術精品。而“高端”與“研究”,則是這部學術精品的靈魂。
當然,這部學術精品有諸多特點,而他的“學術訪談”的“高端性”,則是居于首位的。誠如陳高華先生指出的那樣,“從訪談的范圍來看”,無論其是“德高望重的學術前輩”,還是“各個領域?qū)W者中的后起之秀”。都無一例外地保持和堅守著他們的“高端性”——他們都是該學術領域的或則巨擘、耆宿,或則領軍人物。由此,我們可以在“目錄”中看到他們一串熠熠閃光的名字:李學勤、劉慶柱、朱紹侯、安作璋、湯一介……周汝昌、樂黛云、王一川、梁衡等等。
“靈活性”、“延伸性”,是保持其“高端性”的另二個鮮明特征。在《再訪李學勤先生》、《再訪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之中,著重訪談他們不同的治學經(jīng)歷和研究方法,這種不拘一格,另辟蹊徑的做法,以及在“原有的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數(shù)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十幾個學科的基礎上,訪談的領域不斷擴大,學科的視角不斷延伸。最新訪談的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新聞學家染衡先生等”(陳高華語)均是保持和堅守“高端性”深度和廣性的有力措施。使得“高端性”在多層面、多視角、多維度的觀照之中,以更加飽滿、鮮活地凸現(xiàn)出來。
書中的每一個“高端采訪”,都形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小系統(tǒng)”。其內(nèi)有:被采訪者近照、簡介,然后是“高端采訪”,再擇取該被采訪人的博士生或研究有素者對其的主要學術成果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精確而深湛的闡釋。呈現(xiàn)出“一花五葉”或曰“一花一世界”的美麗魅力;這便使“小系統(tǒng)”成為該學科前沿的一靚麗風景的縮影。這,我們可謂之“系統(tǒng)性”。
康香閣是邯鄲學報的常務副主編、編審,多為莘莘學子著想。他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的道理。故訪談中都不憚其煩地懇請這些被采訪對象談他們各具個性和特色的學術生涯和治學方法以惠澤后學。這可謂是采訪者苦心孤詣表現(xiàn)出來的“裨益性”。那么,這些睿智啟迪和淳淳教誨,在這喧囂浮躁的世界里,能引起青年學子的關注和眷顧么?于是“可讀性”和“趣味性”便成了實現(xiàn)“高端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關鍵。顧頡剛認為再深奧的道理,也要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讓讀者能看懂、能接受。這也是嚴復提倡的“信”和“達”;還有“雅”便是要以美文使人怡情悅性,興味盎然。在這書中,采訪者和被采訪者,都做得很好。語言的質(zhì)樸、干凈、明達、簡潔,本身便是“雅”,也是一種絢爛歸于平淡的“美”。寫評論,一般說來,浮光掠影地披覽一過,花個一天半天的功夫便可率爾操觚了。但我卻整整看了三天三晚上(睡覺前)。因為此《學術高端》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不忍釋卷。為什么,因為這里談到了很多極其有趣的問題,如李學勤先生的《殷虛文字綴合》的卜辭中“甲寅卜,呼鳴羅,獲鳳?丙辰,獲五?!北砻鳎涸诩滓@一天,名叫作鳴的這個人設好羅網(wǎng),能捉到鳳嗎?到了第三天丙辰,果然捉到了5 只。這卜辭是殷王武丁時代的事情。宋代出土的周初銅器銘文里也發(fā)現(xiàn)有捕捉到鳳的記載。因此,李學勤先生說,鳳在古代是真有的,“不過是一種很長的尾羽的鳥類罷了?!边€有如劉慶柱先生談的一些關于具有神秘色彩的“未央殿”、“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等問題,都充分地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皆娓娓道來循循善誘。也是實現(xiàn)“裨益性”的有力保證。
說到“學術高端”的“研究性”,有三層意思:一是被采訪者的豐碩研究成果達到學術前沿的“高端”水平,產(chǎn)生了“無限風光在頂峰”的極詣境界。二是評論文章對學術高端成果的通過深入研究,所進行的全面、深刻和精準的闡釋或解讀。三則是主編康香閣他為進行的“學術高端訪談”所做的一切,都建筑在他對被采訪者學術造詣和及其豐碩成果,所進行的認真,深入和全面的學習和研究之上。如“學術高端訪談”的設立,前述“小系統(tǒng)”的設計,被采訪人研究闡釋文章的確定和撰稿人的選擇,乃至或剝繭抽絲,引人入勝,或犀照牛渚,洞察幽微的導讀性的“學術高端訪談”等等,無一不是他札札實實、細致深入的“研究”成果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該著成為學術精品最為可靠保障?!案叨恕焙汀把芯俊笔沁@部學術精品的靈魂,然而它們不論從哪個層面講,又都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