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淮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根據(jù)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新課程教學方案,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為邏輯主線,揭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準確闡述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探討大學生道德教育基本途徑?!八枷氲赖滦摒B(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一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專題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從總體上吃透教材,擺脫傳統(tǒng)教學體系的束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專題教學,有利于突出問題的重難點,把相關的內容實行有效整合,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教材體系的內容基礎上,實現(xiàn)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在概論課程中進行專題教學,向學生展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艱辛過程,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實踐。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中進行專題教學,是進行新的教學方法嘗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把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傊?,在教學中進行專題教學,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實效性。
首先,進行專題教學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宏觀和整體的把握。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邏輯主線,集中闡述了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實踐路徑和現(xiàn)實意義。前半部分側重于講述大學生適應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等相關理論問題,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大學生道德教育和人生觀教育的實踐路徑,通過向學生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現(xiàn)實意義,說明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意義,要求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擺脫虛無主義的錯誤認識,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后半部分圍繞法制教育來展開的,說明對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意義和實踐路徑,包括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經濟法律、社會法律。這兩個部分內容具有完整性和關聯(lián)性,是一個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們必須對這些內容的系統(tǒng)性有完整的認識??梢試@這些問題來設計專題,對學生進行專題教學。
其次,進行專題教學必須結合現(xiàn)實來設計專題,聯(lián)系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進行教學。當今世界飛速變化,在政治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條件下,學生關注的現(xiàn)實熱點問題很多,國際上如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經濟全球化的問題,都是學生非常注意的重要問題。從國內來看,我們的改革開放面臨新的問題,學生比較關心的熱點有社會穩(wěn)定問題、就業(yè)問題、腐敗問題、三農問題、共同富裕問題、婚姻問題、道德問題等許多和大家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必須根據(jù)這些社會熱點,結合書本上的內容來設計專題,讓學生熟悉這些熱點問題,以這些問題為依據(jù)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讓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條件下,很多學生對于這些問題認識不清,形成了許多的模糊看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須深化專題教學,讓學生澄清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模糊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信心和自覺性。
第三,專題化教學必須突出重點,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謂專題教學,就是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的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中實施專題教學,是為了適應教學內容的變化,也是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根據(jù)社會變化的新情況來設計專題,要有側重點。從教學上來講,專題教學能幫助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有效把握課程中的重點,改變課堂教學效果。對教師而言,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中開展專題教學,有利于教師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結合自己的主要專業(yè)研究方向來設計專題,以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又能對學生進行好的思想教育。專題教學的開展,必須根據(jù)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來設計專題,有利于消除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和信仰危機,解決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消除思想上的困惑,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了提高專題教學的教學效果,根據(jù)教材邏輯結構,突出重點和難點。為此,我們根據(jù)教學內容邏輯關系,聯(lián)系學生關心的問題來精心設計教學計劃,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根據(jù)課本的內容邏輯體系,可以把書本上的內容設計成五個理論專題。
專題一:當代大學生的入學適應教育。這一個專題重點闡述大學生活和學習特點,說明大學生活和學習特點變化,讓學生做出有效的調整,適應大學生生活和學習,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高自學水平。由依賴性較強的中學學習階段過渡到自主學習的大學階段,教學的形式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容易產生不適應,形成學習障礙。目前中學階段的教育一般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通過考試來檢驗培養(yǎng)目標的,一般都是墨守陳規(guī)的。而大學教育的顯著特點是要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要求大學生們既要適應集體生活,又要處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學生一般吃住在家,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生活中很多事情由家長來安排。大學生活是離開父母后的獨立生活,應該依靠自己管理好自己,要有好的自制力,要對自己的行為舉止加以約束。專題結合現(xiàn)實,講述學?;竟芾項l例,培養(yǎng)紀律觀念,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怎樣適應大學生活,如何根據(jù)自身的情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為大學生活開一個好頭。
專題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一個專題重點闡述大學生科學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對人的本質和兩種屬性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生理結構和自然本能在社會生活中的反應。如餓了要吃,渴了要喝,性成熟了要生殖繁衍等。自然本能是人和動物都有的。社會屬性是只有人才具備的,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社會屬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主要表現(xiàn)為勞動、語言、思維等。人生價值,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思考個人和社會關系的一個課題。引導大學生探索人生真諦,充分體現(xiàn)自身人生價值,首先要掌握人生價值的基本理論,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積極投身于改革實踐中,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tǒng)一,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tǒng)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專題三: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部分講述在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精神動力。一個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個時代需要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主要內容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愛好和平、團結統(tǒng)一,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講述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如何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尊嚴和領土主權。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培育愛國主義的情感,把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有機結合起來,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效國之行,積極投身于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做堅定的愛國者。
專題四:社會主義的道德教育。這一專題重點闡述理解道德的本質、作用和功能,把握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道德傳統(tǒng)精華和糟粕,對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進行科學的評價,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理解并掌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要求,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質工作;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遵紀守法,明禮誠信,文明禮貌,敬業(yè)奉獻的主要內容,全面提高道德素質;了解現(xiàn)代誠信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意義,繼續(xù)弘揚誠信的社會作用,了解困境等比較敏感的話題,讓大學生在生活中樹立誠信品格。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人才培育的質量。
專題五: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理論。這一章重點闡述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的教育,熟悉關于民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等社會主義主要法律的基本知識,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通過一定案例教學,增強大學生對法律學習的自覺性,樹立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運用法律來解決社會問題,培育用法律解決問題的習慣,養(yǎng)成社會主義的法律思維,提高法律素質。
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教學設置好專題,專題教學輔導學生答疑解惑,真正使學生受教育、長知識長才干。通過把書本上的內容與現(xiàn)實熱點知識有效對接來要提高概論課的實效性,讓學生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通過專題教學,對課本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備課和教學,簡化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提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