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晨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在高校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由原本的“以教師為中心”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但大學英語教學往往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在學生人數過多、教師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情況下,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成為許多語言學專家學者和廣大任課教師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作為當下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集眾家之長,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大學英語教育理念中。以往運用社會構建主義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研究時,研究對象大多集中于教師、學習者以及學習動機等方面,對課堂結構的研究涉及較少。筆者在此主要研究課堂結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的幾位偉大先驅者分別是皮亞杰(Piaget)、布魯納(J.Bruner)和喬治·凱利(G.Kelly)。作為建構主義的領軍人物,皮亞杰奠定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石。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學習是事實的積累和技能的發(fā)展,與其不同的是,皮亞杰認為個體從出生開始便“積極地從自身經驗中建構個人意義”[1](P13),由此突出了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不同于皮亞杰,布魯納除了是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者,首先是位教育學家,他將建構主義理論更多地和教育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教育的中心問題之一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to learn how to learn)[2](P4)。喬治·凱利是位被忽略的先驅者,他提出的個人建構主義理論(personal-construct theory),對教師和教育心理學家都有相當深遠的意義[3](P43)。人本主義(Humanism)同樣將學習者置于中心位置,但更強調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和個人需求。社會互動理論(social interactionism)的重點在于“互動”,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
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和社會互動理論的基礎上,英國學者威廉姆斯和布爾登(M.Williams and R.Burden)在《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它提出,影響學習過程的四個關鍵因素分別為:教師(Teachers)、學生(Learners)、任務(Tasks)和環(huán)境(Contexts)[1](P43)。這四個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并由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其中,教師設置的任務反映了他們的教學理念;作為個體的學生理解這些任務具有個人相關性和獨特性;師生之間有直接的互動,任務也是架起師生之間的橋梁,教師、任務和學生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除了以上三種,環(huán)境也是對學習過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對語言的發(fā)展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tǒng)也會影響學習環(huán)境;就基本層面來說,課堂的物理環(huán)境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影響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布羅斐布(Bronfenbrenner)將生態(tài)學引進環(huán)境因素中,并將環(huán)境系統(tǒng)分為微觀系統(tǒng)(兒童與父母、教師和同伴間的關系)、中間系統(tǒng)(家與學校的關系)、生態(tài)系統(tǒng)(他人之間的互動對兒童自身的影響)和宏觀系統(tǒng)(社會文化)[5](P52)。
課堂結構屬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環(huán)境范疇,表示“課堂人際關系的類型”[1](P49),共有競爭型(competitive)、合作型(co-operative)和自主型(individualistic)三種類型[1](P192)。
1.競爭型課堂結構
在競爭型課堂結構中,教師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是學習能力,學生之間以成績好壞和能力高低區(qū)分出等級,個人和某個小組的成功必然伴隨著其他人和小組的失敗,學生害怕犯錯,追求的只是正確的答案,而失去了學習本身的樂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獎勵只給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完全來自于個人對能力的解讀。
2.自主型課堂結構
和競爭型課堂結構相比,自主型課堂結構更關注學生個人的表現,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獲得獎勵的機會,因為學生的進步不是由與其他人的比較中得出,而只是和以往的自己相比。這樣的環(huán)境更能激發(fā)學生進步的愿望,并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合作型課堂結構
在合作型課堂結構中,學生組成小組相互合作以完成任務、獲得成功。Johnson.D.W.和Johnson.R.T.在《合作與競爭》一書中列舉了合作的五個關鍵原則:積極獨立(positive independence)、個人擔當(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面對面積極互動(faceto-face positive interaction)、社會技能發(fā)展(social skills)和常規(guī)小組處理(regular group processing)[5]。在這種課堂類型中,學生能學會合作精神,提高團隊意識,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習能力,更提高了社交技能。值得指出的是,小組的得失決定著小組成員對自己的看法,有些個人能力出眾的學生會在小組失敗時過低地評價自己,忽略自身優(yōu)點以及所做的努力。
三種課堂結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學習,但各有弊端。不同的學習者適合不同的課堂結構。每個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都需要有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但每個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都需要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社交的能力與合作的能力;在一個班級,學生之間僅僅存在合作關系遠遠不夠,必須要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將三種課堂結構相結合,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更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實行的是大班制,人數較多。一個教師所教班級有時是一整個行政班,有時是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通過選課系統(tǒng)選修一位老師的課。前一種情況學生凝聚力強,彼此熟悉,較易分組;第二種情況學生分布較散,學生之間不熟悉,易形成小集體,較難服從教師分配,給分組工作帶來困難。值得提出的是,分組時總會出現個別學生落單的情況。這就需要根據學生的性別等特點將其安排至合適的小組。原則上,每組的組員以3-5人為宜。教師在分組時一定要事先了解各組的特點、學生的水平和性別比例等,在平均水平較高和較低的小組之間進行協(xié)調,確保各小組水平相當。同時,在每一組內設置一位組長,統(tǒng)籌安排小組內的日?;顒硬⒓皶r向教師反饋信息。
任務是師生之間的橋梁。在指定任務時,師生應共同參與,選取雙方都能接受、學生力所能及的主題。教師還應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做適當的引導。以筆者本學期所教的大學英語初級口語課為例。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學生以自由組合的方式組建小組,每組成員人數為5—6名。課前筆者準備讓每一小組隨機抽取所要展示的主題。課堂上,等學生做完自我介紹時,筆者發(fā)現所有學生中最遠的來自甘肅省。恰好第一單元的主題是food culture,筆者臨時改變主意,選定甘肅省那名學生所在的小組做第一次口頭展示(oral presentation),并指出要對甘肅地方美食有所涉及。小組展示很成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他們制作的PPT包括了甘肅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不僅是學生,筆者也學到了很多。在另一個班級中,恰巧一組中有兩位學生都來自江蘇揚州,于是筆者就指定這兩位同學所在小組為第一小組,也做美食文化的展示。這組學生設計了情景對話,將成員外出吃飯嘗到的美食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現出來,其中就有淮揚菜中很著名的揚州炒飯和獅子頭。這組學生還以餐廳正在組織“No Waste”的活動為形式,加入了時下很流行的環(huán)保理念。
為了促進各小組以更加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小組展示,教師可以承諾在學期末將綜合表現最好的一組給予專門獎勵,由小組成員自由選擇獎勵方式,并在平時成績上有量化體現。除了小組之間的競爭外,小組內也要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平時可以專門為小組內成員舉辦競賽,例如詞匯競賽、朗讀比賽和寫作比賽等,并采用組員互評的方式進行打分,最后由小組的組長將結果匯總并交給老師,每組得分最高的同學將得到教師的特別獎勵。同時,在學期末,教師要設置一個特殊獎項——最佳進步獎,獎勵一個學期以來進步最明顯的同學。以口語課為例。各小組在每次活動中,要特別記錄每位同學的發(fā)言次數和發(fā)言內容,教師檢查各小組活動情況時,要特別關注小組成員每次活動的表現。在期末考試中,口語水平較平時相比有較大提高的同學將會有額外加分。
以往的評價模式,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模式。學生自評是對自身表現的深層次總結和反思,便于從中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加以改正。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學會真實地面對自己、尤其是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這對完善學生的人格有重要促進作用。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學生相互評價、相互討論、相互提高,其實也是一種合作的方式。學生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更是探索者和研究者,多重身份促使學生在審視別人時,也會審視自己,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借鑒失敗的經驗教訓。這也能夠促進學生人格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首先,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直是教學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地傳授知識,師生互動較少。在新型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一切從學生出發(fā)。教師應從主導者變?yōu)閰⑴c者,從“授人以魚”轉變?yōu)椤笆谌艘詽O”。其次,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見解的時間與機會,以謙虛和真誠的態(tài)度贏得學生的尊重與親近。第三,積極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質疑教師,改變教師絕對權威的地位。教師更應該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并及時改正。最后,教師本身也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習者。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專業(yè)技能和理論水平的同時,還應該拓展自己的視野,爭取成為一名博聞廣記的學者,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綜上所述,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課堂結構可分為競爭型、自主型和合作型三種類型。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三種課堂結構,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和諧的課堂氛圍,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以拓展視野,擴大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高效學習,并學會如何學習。
[1][英]M.Williams& R.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美]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3][美]Kelly.G.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 York:Norton,1955.
[4][美]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美]Johnson.D.W.& Johnson.R.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M.N.:Interactio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