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榮
山東省軍區(qū)門診部 山東濟南 250013
軍事訓練是部隊日常的中心任務,隨著部隊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增多,相應的軍事訓練運動強度及項目增大增多,在實施訓練過程中,新兵由于心理素質欠佳、防護意識不強,訓練方法不科學等因素,極容易造成運動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新兵訓練傷的收治比例逐年升高[1-4]。因此,對待在軍事訓練中的出現(xiàn)扭傷或挫傷的情況必須抱有科學的態(tài)度,才能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運動損傷,促進新兵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般資料:患者為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診斷為扭傷或挫傷的126例某部新兵,均為男性,年齡16.15±2.01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軀體或肢體扭傷或挫傷。
研究方法:對來我院就診的診斷扭傷或挫傷的新兵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查閱,內容包括:①基本因素:年齡、入伍前是否受傷等;②參加的訓練強度及項目、致傷科目、損傷部位等,并對之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入伍前受傷史與損傷的關系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在入伍前有扭傷或挫傷史的病例組與無受傷史對照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X2值分別為4.374(P <0.05)。見表1。
表1 受傷史與損傷的關系分析表
訓練強度及項目:可見單兵戰(zhàn)術是軍事教學和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多發(fā)項目占發(fā)生率38.5%,其次400m障礙損傷32例(25.9%)。見表2。
表2 訓練項目與損傷的關系表
損傷部位及損傷性質:軟組織損傷81例,占64.1%,下肢損傷73例,占所有損傷的57.97%。腰背部拉傷或挫傷33例占所有損傷的26.57%??梢姳敬握{查顯示下肢及腰背部損傷占了主要比例。見表3。
隨著部隊執(zhí)行的軍事任務增多及訓練項目增多,加上訓練項目的運動強度大,許多新戰(zhàn)士還不適應部隊訓練強度,在運動的過程中,相當易引起人體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導致各樣的損傷發(fā)生[5-6]。因此,探索新兵在軍事訓練中損傷的發(fā)生特點,提出可能有效的預防措施,對增強新兵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和盡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減少軍事訓練損傷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研究表明[7],訓練傷的發(fā)生與訓練的強度、頻率、難度有直接關系,強度、頻率、難度越高,訓練傷的發(fā)生率越高。新兵的基礎訓練中主要包含:隊列,擒敵,戰(zhàn)術,體能,還包括射擊、投彈、帳篷搭設等訓練,訓練時間長,負重大,距離長,次數(shù)多,強度大。本研究提示單兵戰(zhàn)術、400m障礙是訓練損傷的多發(fā)項目,其原因可能是訓練科目的強度和時間安排不合理,科目多且安排太集中,遠遠超過新兵機體生理閾值。可見科學合理的編排訓練科目,是預防損傷發(fā)生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強化心理訓練,疏導心理障礙,克服訓練中產生的緊張感和恐懼感,緩解心理壓力,加強心理適應性訓練,增強自信心性,提高訓練的適應能力,對于不同個體差異更應該在逐步提高身體綜合素質的前提下追求訓練項目達標,從而降低訓練損傷發(fā)生率,從而提高訓練質量和效果。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入伍前有扭傷或挫傷史的新兵在訓練中更容易出現(xiàn)損傷,通過因素分析,我們得出傷病史是損傷的一個危險因素,在導致訓練損傷中起重要影響作用。我們認為在平常訓練中應針對運動實踐中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的運動傷多的狀況,多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練習,加強腰背部肌鍛煉,可防止腰部肌肉拉傷;加強股四頭肌鍛煉,能有效防止膝踝關節(jié)損傷;并注意間斷放松肌肉關節(jié),在訓練中,每組訓練科目與每組之間的間隔放松很重要,防止由于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xiàn)的運動傷,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勞,每組練習之后組之間的間隔放松可以有效地防止疲勞性損傷。此外在訓練前做好準備活動,在軍事訓練中運動損傷很多都是由于準備不足導致的。
同時本次調查結果提示,訓練損傷中骨與關節(jié)損傷率為35.9%,損傷部位多以肢損傷為主,與黃昌林的研究結果相似,都認為軍事訓練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下肢及下腰部。本次調查中腰背部肌肉拉傷或扭傷是最主要的損傷,其次為踝關節(jié)扭傷。我們認為腰背部肌肉拉傷或扭傷的可能跟新兵隊列訓練、蛙跳、5公里越野、俯臥撐及單雙桿、射擊練習有關。
可見,新兵訓練強度越大及項目越集中,損傷比例越高,在實踐中應科學合理的編排訓練科目,調整訓練強度,強調在練前后應進行適應性關節(jié)韌帶、肌肉活動,因人而異安排訓練強度,循序漸進,以預防訓練傷的發(fā)生。
表3 損傷情況統(tǒng)計
1 謝喜強,楊少峰,林云,等.某部新兵軍事訓練傷的規(guī)律及預防對策[J].海軍醫(yī)學雜志,2009,30(1):1 -3.
2 范華強.新兵訓練致勞損性腰痛病因學研究流行病學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
3 劉曉晴,雷應權,彭傳利,等.高原新兵訓練傷521例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2,30(4):64 -65.
4 鄒聲聽,朱文強,冷朝陽,等.海軍新兵基礎訓練期間軍事訓練傷的流行病學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0,18(5):341 -343.
5 劉鑫,譚愛春,李典富,等.某軍區(qū)2011年度新兵集訓期間傷害發(fā)生特征及影響因素[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30(3):176-179.
6 李海斌.某部新兵訓練傷的流行病學調查[C].第七屆全軍軍事訓練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6:54-56.
7 黃昌林,張莉,薛剛,等.新兵入伍訓練階段軍事訓練傷的流行病學特點[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2,27(12):1111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