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輝(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貴陽 550001)
重癥肌無力是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多纏綿難愈,為難治之疾。本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痿病”范疇,多數醫(yī)家以脾腎立論,以補脾益腎法治療。筆者認為,該病雖以脾腎虧虛為本,但濕毒內蘊貫穿疾病始終,在補脾益腎的基礎上重視祛濕化毒法,可提高臨床療效。特淺析如下。
“濕毒”一詞首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曰:“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闭f明濕與毒密切相關。濕邪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或久居潮濕或涉水淋雨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內濕則由肺脾腎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內聚而成。內外之濕邪可交互為病,相互影響?!督饏T要略心典》曰:“毒,邪氣蘊結不解之謂?!倍镜暮x有三:一是指溫熱病中的一些傳染性、致病力強的外邪;二是指火熱之極,所謂“溫熱成毒,毒即火邪也”;三是指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因素超過一定的程度,如熱毒、水毒、瘀毒、痰毒等[1]??梢?,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內聚,或內外濕邪合病,蘊結于內,日久可漸化生毒邪而成為濕毒。
重癥肌無力發(fā)病與脾腎相關,該病多在稟賦薄弱,勞倦、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作用下,導致脾氣虧虛,化源不足,氣血精微虛乏,脾主肌肉,脾虛無以滋養(yǎng)肢體肌肉筋脈,故可見肌肉無力等癥狀;脾虛日久,病及于腎,或腎陽本虛,均可致脾腎虧虛。水濕之邪的產生和脾腎密切相關,一方面,脾氣虧虛,健運失司,飲食水谷不能化為氣血精微,反釀生濕濁;另一方面,腎陽虧虛,溫化失職,水濕留滯,易成濕濁。濕濁留滯體內日久不去,蘊而成毒,而為濕毒之邪。濕毒之邪一可外侵漬肌肉筋脈,致肌肉筋脈萎軟不用;二則內損脾腎,脾腎更行虛損,如此反復,而成痼疾。故該病本于脾、腎,常伴水濕內生,日久則成濕毒之邪。脾腎虧虛,濕毒內蘊為其基本病機。
濕毒致病具有膠著難愈,反復遷延的特性[2]。重癥肌無力患者多經久不愈,與濕毒致病遷延難愈的特點相符合,且濕毒內蘊,蘊結不解,非一般藥力可為,而使該病為難治之疾;另外,重癥肌無力患者除肌無力外,還可出現(xiàn)肢體沉重、大便溏等癥狀,這與濕性重濁而粘滯這一特點相吻合;重癥肌無力患者多可見舌質淡或胖大,舌苔厚膩,從舌象上也可辨識該病與濕毒有關??梢姡匕Y肌無力的發(fā)病和濕毒內蘊密切相關。
脾腎虧虛、濕毒內蘊是重癥肌無力的基本病機,一方面,濕毒內蘊是在脾腎虧虛的基礎上產生的;另一方面,濕毒之邪也可內損臟腑,傷及脾腎。故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溫補腎陽為基本法則,同時注重祛濕化毒之法的運用。疾病初期,脾腎已虛,濕濁之邪即已產生,此時病邪尚淺,舌脈可如常,若待濕毒證候已成,再行祛濕化毒,將殆誤時機,故祛濕解毒需早期運用;疾病后期,濕毒之邪已成,可進而內損脾腎,諸臟更行虛損,此時如單用補脾益腎之劑,恐難奏效,需配合祛濕化毒法,方可提高療效。常用的祛濕化毒藥有薏苡仁、土茯苓、蒼術等,但因根據本虛標實的輕重酌情使用祛濕化毒之法,以免傷正。如正虛為主,則應重用健脾益腎藥物如黃芪、白術、附子等藥物,一方面可補脾腎之虛,另一方面也可健脾化濕、溫化濕濁,與祛濕化毒法相得益彰,而達到祛除濕毒的目的。
患者湯某,因“反復四肢乏力、右眼瞼下垂2年余”于2012年12月3日入院?;颊?年前診斷重癥肌無力(IIa型)。長期服用溴吡斯的明配合中藥治療,中醫(yī)辨證為脾腎陽虛,以健脾益腎治療,但病情反復發(fā)作(每年發(fā)作4-5次),療效欠佳。入院癥見:四肢乏力,雙眼瞼下垂,視物成雙,活動后加重,休息可緩解。形寒肢冷,納差,多汗,口淡不喜飲,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神經系統(tǒng)查體:眼肌疲勞試驗陽性,四肢疲勞試驗陽性。入院后中醫(yī)辨證為脾腎陽虛,濕毒內蘊。處方:生黃芪90 g,炙黃芪90 g,黨參30 g,白術15 g,土茯苓20 g,薏苡仁30 g,麻黃9 g,制附片75 g(先煎2小時),細辛30 g,補骨脂20 g,炙甘草20 g,生龍牡30 g(先煎30分鐘),菟絲子20 g。服用以上中藥半月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出院,出院后繼續(xù)與中藥內服,在補脾益腎的基礎上加用土茯苓、薏苡仁等化濕藥。近半年隨訪,患者病情未再發(fā)作。
[1]鄧偉.周仲瑛“難病多毒”學術思想初探[J].四川中醫(yī),2009,27(3):3.
[2]蔣方建.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的中醫(yī)濕毒辯治[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8):1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