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煒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3)
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講求高效率的團隊協(xié)作,一個人想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憑借單打獨斗獲得成功無疑是極為困難和不現(xiàn)實的,高效率的團隊協(xié)作依賴于有效的人際溝通。因此,溝通能力日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在招聘過程中亦將這項要求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然而,當前高職畢業(yè)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卻較為欠缺,這已經(jīng)成為用人單位招用高職畢業(yè)生的一大障礙。從高職學生的生活、就業(yè)以及其職業(yè)生涯的良性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提高高職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已經(jīng)成為當務之急。
進入職業(yè)院校學習的學生,一般來說是由于高考成績不太理想而無可奈何的選擇。因此,這類學生在心理上往往存在一種自卑心理,在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過程中習慣于把自己封閉起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的事物不適應或不感興趣,不愿與人交往,羞于與人接觸。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心跳加速、吞吞吐吐、面紅耳赤的現(xiàn)象,不能很好地完成溝通與交流,也給對方造成高職學生溝通能力較差的印象。
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在中學階段沒有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語言方面的基礎訓練也進行得較少。進入職業(yè)院校后,又忙于學習專業(yè)技能方面的課程,對文化素質(zhì)課的學習往往心不在焉、力不從心。因此,他們在語言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障礙,在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辭不達意、錯用詞語、病句連篇的現(xiàn)象,影響溝通的順利進行,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誤解,導致溝通草草收場,交流雙方不歡而散。
人際溝通的內(nèi)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溝通雙方對溝通內(nèi)容有相應的了解,否則就會產(chǎn)生“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局面。但就一般情況而言,高職學生的知識面較為狹窄,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后,又僅限于技能的學習和操練,所以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因為沒有“共同語言”而顯得“無話可說”,使得溝通不能在愉悅、輕松、良好的氛圍中進行,造成溝通障礙,極大地影響溝通效果。
由此可見,高職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障礙,我們在學校教學中不能聽之任之,而應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方法消除障礙,提高高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水平。因此,適時地開設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方面的課程就顯得極為迫切和必要。
可以說,溝通是在各項技能中最為基本和富于人性化的,它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職場競爭時,良好的溝通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然而,由于視野及閱歷等的局限,相當多的高職學生并沒有意識到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意義與作用,等到快結束學校生涯真正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時,才發(fā)現(xiàn)由于自身溝通能力的薄弱而阻礙了在職業(yè)道路上的發(fā)展。所以,高職院校應適時開設《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讓學生盡早地明白較強的溝通能力對于他們今后的職業(yè)生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主動地關注和提升相關的溝通技巧,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溝通技能的訓練,為個人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學生明確了交流與溝通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的開設能夠教給學生溝通的基本方法與技能,使其掌握溝通的原則,并在溝通中加以運用。一般來說,溝通技能可以從“聽”“說”“問”“答”四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訓練,這四個方面基本上囊括了溝通的現(xiàn)實流程,四個方面各有側重,涉及的技能技巧也不同。學生掌握了“聽”“說”“問”“答”這四個方面的溝通技能后,就能從總體上對溝通流程進行把握,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采取不同的溝通策略,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在學生掌握了“聽”“說”“問”“答”四個方面的溝通技能后,可以將學生帶入不同的情境,鍛煉他們的溝通能力。就高職學生而言,由于其面臨的是畢業(yè)后走入職場,因此職場溝通對他們來說是較為重要的。高職學生在畢業(yè)時也會面臨較大的就業(yè)競爭和壓力,因此,以求職作為情境,重點訓練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的溝通技能與藝術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專業(yè)方向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例如,針對旅游專業(yè)的學生可以為其創(chuàng)設導游情境,針對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可以為其創(chuàng)設護患溝通的情境,針對營銷專業(yè)的學生可以為其創(chuàng)設談判的溝通情境,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溝通能力。
《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關于溝通相關概念的講解,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人際溝通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對該課程的學習形成一條清晰的主線,能夠將接下來的學習內(nèi)容有序地串聯(lián)起來。在完成這部分的學習之后,教師再從不同的溝通情境入手,具體講解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采取的特定的溝通策略,教師可以設定職場溝通、日常溝通、演講、談判、求職、導游、主持、推銷、護理等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該情境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在不同情境下所運用的溝通策略的不同。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做到了主干清晰、脈絡分明,學生能夠有重點地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把握,并能夠有效地將其運用到實踐之中。另外,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上還應多結合“案例分析”“實踐訓練”“自主學習”和“拓展閱讀”等內(nèi)容,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設計教學情境以及模擬角色等方式,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學做結合”,不斷提高其人際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所謂任務導向教學是以“任務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設定某一“任務”,圍繞著完成該“任務”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從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看,在任務導向教學模式下,他們所習得的知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了感性認識,并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對知識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和掌握,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力與素質(zhì),用于指導自己今后的實踐。
任務導向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任務的設置以及在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對整個過程的掌控。如果教師下達給學生的“任務”過于容易,那么學生往往會認為沒有挑戰(zhàn)性,從而失去興趣;教師下達給學生的“任務”太難,學生又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和自卑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所以,過于簡單和過于困難的“任務”,都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不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首先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以及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在這之間找出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其提供帶有難度但是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成的“任務”,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潛能,超越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教師要先對所設定的“任務”進行分解,并分層次地下達給學生,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對當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分配層次對應的“任務”,由易到難,階梯式地把知識的學習引向深入。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具體水平,分層次地指派給不同學生不同的“任務”,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教師在講解求職情境中的人際溝通時,可以給學生設定模擬招聘的任務,指派一部分學生擔任招聘人員,一部分學生擔任應聘者,以此鍛煉學生的自我推銷能力,積累他們的應聘經(jīng)驗,掌握在應聘中需要的禮儀,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在完成模擬招聘任務的過程中,從面試的準備到面試的口才鍛煉,從面試的問與答到面試的儀態(tài)等都有了全方位的經(jīng)歷,這對提升他們在實際求職中的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
案例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采用得比較多的教學方式,它具有開放式、互動式的特點。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前需要經(jīng)過周密的策劃和準備,選取切題的、典型的、經(jīng)典的案例,以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一般來說,在高職《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案例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真實性
教師所選取的案例應該是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而不是隨意臆造的,因為只有真實的案例才能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工作崗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對于真實案例的全盤借用,有的時候,一個真實的案例往往涉及的方面過于寬泛,脈絡和頭緒過于繁瑣,如果不加提煉就予以采用,很容易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把握不住重點。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案例進行加工,去除真實案例中的龐雜成分,提煉出其核心實質(zhì),讓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把握案例所導向的知識內(nèi)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談判的語言藝術時,可以給學生舉美國鋼鐵大王戴爾·卡耐基與酒店經(jīng)理就租用酒店禮堂進行談判的真實案例,學生在此案例中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戴爾·卡耐基談判成功的因素,能夠主動地去探究其運用的談判技巧,教學效果自然就比較理想。
2.典型性
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教師所選取的案例還應該注重其典型性,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真實案例都能夠進入課堂成為教師向學生講解的范本,僅有真實性,但卻不具備典型性的案例是起不到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作用的,也不能引導他們在遇到類似事件時的觸類旁通。因此,案例的堆砌是案例教學法的大忌,教師要在繁多的案例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最能夠有啟發(fā)意義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將書本知識生活化,利于學生理解接受知識,并達到活學活用的狀態(tài)。例如,教師在講解演講的語言藝術時,可以引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該演講已經(jīng)成為范本而廣泛為人所知曉,其體現(xiàn)了演講中必備的要素,學生在領會這篇典型演講稿的同時也就把握住了演講的技巧、演講的心理等內(nèi)容,并能夠自然地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演講訓練中。
3.貼近生活
一個成功的案例不僅應該具備真實性和典型性,還應貼近生活,因為只有貼近生活的案例才是鮮活和生動的,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高職《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的教學中,運用貼近生活的案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所運用的案例應該是學生在生活中常見,但卻往往忽視的。經(jīng)過案例的引用與教師的點撥,學生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會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對相似情境引起足夠的重視,改變之前習以為常、習焉不察的狀況。其次,案例所揭示的問題是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是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得上的。學生在具有相關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往往對案例的理解更透徹,而后期對案例中所揭示的理論或知識點的運用,又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解推銷的語言技巧時,教師可以例舉生活中營業(yè)員的真實銷售語言進行分析,如究竟是問顧客“喝咖啡嗎?”或者是“喝牛奶嗎?”,還是問顧客“喝咖啡還是牛奶?”引導學生分析哪一種詢問方式更好,學生在今后遇到相似場景時就會主動地運用相關策略,提升成功的幾率。
高職《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的開設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掃除當前高職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所存在的種種障礙。當然,這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增強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控性,精心地設計教學流程,使高職《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課程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1]張巖松,孟順英,樊桂林等.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張麗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yè)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J].教育與職業(yè),2011,(20).
[3]王峰.培養(yǎng)高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