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英俊, 段瑞瓊
(廣西行政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農民工隊伍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壯大, 他們?yōu)榧涌斐鞘谢M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住房問題也日益凸顯。可以說,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因此,研究農民工住房問題,不但有助于改善農民工生活條件、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而且有助于加快城市發(fā)展步伐,維護社會穩(wěn)定。
2003年, 中央開始對城市農民工問題做出政策上的調整,即以城鄉(xiāng)統(tǒng)籌解決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存在的矛盾,積極倡導農村勞動力入城就業(yè), 在戶籍制度上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2005年,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被納入到政府工作議程之中。同年, 住建部將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工住房問題列入該年度的工作重點。這個時期,已有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但介于主題的新穎性,相關研究成果并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陸強率先撰寫的《安居才能樂業(yè)——“農民工”的城鎮(zhèn)住房問題探討》,首次提出要重視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1]張子珩也對我國流動人口居住問題進行了研究,[2]等等。
2006年3月27日,《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fā)[2006]5號)發(fā)布,提出要多渠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2007年8月7日,《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fā)[2007]24號)文件下發(fā),再次明文提出要多渠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 這一時期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農民工城市貧困項目課題組對北京、廣州、南京、蘭州等地區(qū)農民工生活狀況、工資水平及公共服務等現(xiàn)狀的調查;[3]黃乾基于五城市實證分析了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響因素;[4]黃卓寧對農民工住房來源及住房水平進行了實證研究,[5]等等。
2008年1月10日,建設部等五部委印發(fā)了《關于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要將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市規(guī)劃, 引導用人企業(yè)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 把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作為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來抓。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和規(guī)定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學界由此對農民工住房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 張智對各地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調查與研究;[6]陳春、馮長春對農民工住房狀況與留城意愿的研究;[7]丁富軍、呂萍基于政策過程視角對轉型時期的農民工住房問題的研究,[8]等等。
隨著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日益成為民生的基本問題,相關成果也不斷面世,一度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主題:
一些學者通過實地調查、 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對農民工住房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這些問題總結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居住面積小。王凱等學者的研究表明,當前我國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為3-10m2之間。[9]國家統(tǒng)計局2006年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專項調查的結果顯示:農民工一般幾個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內。[10]
2.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差距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已上升到28m2, 是1978年的4倍多。 但同期城市農民工的住房條件幾乎沒有改善。一些學者的調查表明,我國城市農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積與城市市民之間的差距普遍在4-5倍之間。[11]
3.安全保障低。城市農民工多居住在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出租房,大多交通不便、環(huán)境復雜、治安管理薄弱,缺乏安全保障。[12]
4.居住環(huán)境差、設施不完備。農民工居住的出租房、宿舍、工棚等大部分沒有專職保潔人員,沒有物業(yè)管理,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極度缺乏,居住環(huán)境臟、亂、差。[13]
學者們對制約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剖析,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制約。我國傳統(tǒng)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導致了森嚴的戶籍壁壘。因為“戶口”問題,城市一系列的住房改革,例如住房貨幣化補貼、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等,都是針對城市市民的,并沒有把農民工包括在內。這種體制制約下產生的政策偏失,進一步制約了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解決。
2.相關政策和法律缺失的制約。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保障農民工住房權益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F(xiàn)行社會保障的各種法規(guī)、 規(guī)章等并不適用于農村和非公有制企業(yè),也就是將農民工排除在這一范圍之外。農民工住房問題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14]
3.農民工自身因素的制約。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微薄的收入是其改善住房現(xiàn)狀的障礙。加之農民工是一個流動性較大的群體, 他們多數(shù)以臨時居住為主, 相當一部分農民工來到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勞動收入,較少有在城里長期固定居住的想法。因而他們對住房條件要求低,面對居住條件差的住房,也缺乏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
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 從多方面對切實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進行了實踐探索,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⒈農民工公寓。農民工公寓由政府適度保障,只租不售,價格低廉,在運營中保本微利,旨在解決城市農民工的住房問題。如上海鑫澤陽光公寓,該項目是上海市莘莊工業(yè)園區(qū)利用自有土地、資金投資建設,為解決園區(qū)內落戶企業(yè)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問題的一個項目。目前,公寓已有6000多名落戶企業(yè)員工入住。[15]此外,臨沂“一元農民工公寓”也比較典型?!耙辉ⅰ本褪敲刻煲辉涂勺∷薜墓ⅰ!耙辉ⅰ币殉蔀槲覈谝患矣韶斦芸?,政府投資,公益性運營的農民工公寓。[16]
⒉廉租房和公租房。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 向符合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如青島四方區(qū)康居公寓是由市、區(qū)兩級財政投資建設、迄今為止全國集中建成的最大的廉租房小區(qū)。 居住在該小區(qū)的住戶可以享受到不亞于商品房的高質量物業(yè)管理服務。[17]而深圳市政府在2006年印發(fā)通知,提出對于長期在深圳務工的農民工, 可以考慮將其納入公共租賃房的保障范圍內。[18]
⒊住房公積金和鼓勵性政策。2009年,重慶市頒布實施了《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有關具體問題的規(guī)定》,提出進城務工農民工可繳存住房公積金。 重慶市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政府文件中將農民工列為住房公積金政策覆蓋對象的地區(qū)。2008年, 湖南省出臺相關政策,提出要將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體系, 指出要對部分農民工貸款買房的行為進行一定力度的支持。[19]
國外對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 對我國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具有借鑒意義。具體來說,國外的經驗主要有:
⒈政府是主導力量。從日本、德國、新加坡、英國等國家的經驗看, 國外在解決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時并不單單依賴市場機制。 政府往往會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設并成為主導力量。例如:新加坡是世界上以政府主導建房并成功解決居民居住問題的典范。[20]
⒉頒布相關法律,明確具體責任。國外在解決低收入者住房問題時, 都有相關的法律明確規(guī)定政府的責任。通過法律的規(guī)定和約束,政府會盡可能地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和財力投入到公共住房建設中, 有效地保障公共住房提供源。如日本的《公營住宅法》、德國的《聯(lián)邦住宅建設法》等。[21]
⒊建立專職的管理機構。 成立獨立的專職機構是各國有效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的保障。 如新加坡的房屋發(fā)展局、日本的住宅局。這些管理機構配備專業(yè)管理人員, 獨立作業(yè), 引導和監(jiān)督相關政策的執(zhí)行。[22]
4.提供政策性的資金支持。低收入者住房問題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資金問題。 新加坡的強制住房儲蓄、德國的房租補貼、日本的住宅金融公庫都在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3]
⒈消除改革農民工住房問題的制度障礙。首先,農民工融入城市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農民工與城市的實質性融合還存在著諸多制度上的障礙。 在這些制度障礙中,最關鍵的是戶籍制度。我國戶籍制度的弊端不僅體現(xiàn)在戶口所在地和工作地的二元化管理上,而且表現(xiàn)為戶籍與各項社會福利相掛鉤。因此,要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就要弱化戶籍制度,消除區(qū)域性制度障礙,使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這樣,不僅可以將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到城市居民住房保障體系中,也可以使農民工享受到與普通市民一樣的社會公共服務。 這就為加速農民工的城市化提供了制度基礎。其次,現(xiàn)行的土地制度與農民工住房問題存在沖突。在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制度下, 農民離開土地之后非但不能從土地中獲得收益,還會使土地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呂萍、 周滔等學者總結了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主要方式與現(xiàn)行土地制度之間存在沖突的根源, 在分析導致沖突主要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政策調整的建議,包括有條件地將農民工住房用地問題納入城市土地政策統(tǒng)籌考慮,制定城鄉(xiāng)統(tǒng)一協(xié)調的土地政策體系等。[24]
⒉努力構建城市農民工住房保障體系。 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的城市住房保障政策主要是針對城市居民中的低收入群體, 并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的住房保障政策。 學者們在研究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時, 一致認為應將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到城市住房保障體系中。 金三林提出應建立 “農民工經濟租用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通過這個體系,擴大住房保障的覆蓋面,把農民工納入到城市住房保障體系中。[25]魏燕娜提出了農民工同城待遇模式,指出農民工應該享有同城待遇,并探索了同城待遇模式:農民工只要繳納住房公積金5年或者一定年限,就可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買房,并且在城市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可以向公安機關申請戶口遷入,其配偶子女也可以一并遷入。[26]
⒊切實加大對農民工住房的監(jiān)管力度。 學者們的研究顯示,由于自身收入低、流動性大等特點,租房已成為農民工的首選。 張智在對各地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 全國有許多省市已經在農民工工棚居住標準方面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其中,杭州、天津和北京的規(guī)定較有代表性。[27]但農民工住房問題的監(jiān)管力度還不夠大。對此,有學者提出,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發(fā)展租房市場,建立專門的監(jiān)管機構,并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對租房市場進行有效管理。葉紅指出,政府應該對出租房市場進行強制性管理,對出租房的基本設施、衛(wèi)生、安全條件等制定出最低標準,并且強制執(zhí)行。[28]張協(xié)奎等認為各地方政府應成立專門的機構, 通過管理保障住房的房源、資金、市場流通渠道等對農民工住房問題負責。 同時將解決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 對政策執(zhí)行出現(xiàn)偏差的人員進行行政問責。[29]
⒋積極探索支持農民工買房的資金政策。 資金問題是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關鍵?,F(xiàn)階段,雖然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有所提高, 但他們依然負擔不起城市居高不下的房價。 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積極探索農民工住房優(yōu)惠政策, 盡可能多地為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提供支持。魏燕娜提出可探索公積金異地轉移機制,在縮小地區(qū)收入水平的基礎上, 實行全國統(tǒng)一的公積金繳納標準。 發(fā)揮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的公積金管理中心的作用,簡化住房公積金提取手續(xù),使住房公積金能真正惠及農民工。[30]另外,賀小燕提出,可以通過一些金融措施來緩解農民工住房資金問題, 例如建立住房儲蓄存款制度。該儲蓄制度是消費者為了購房、建房而進行的儲蓄行為,存款的唯一用途是為個體購房進行融資。政府通過儲蓄獎勵的方式, 提高住房儲蓄貸款對居民的吸引力。[31]毛勝勇提出建立“房屋銀行”,通過發(fā)行“房屋劵”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由政府建立“房屋銀行”,對農民工閑置的房產進行評估,發(fā)給農民工相應價值的“房屋劵”,農民工在城市購房時可以通過“房屋劵”充抵相對應的房款。在農民工重新回到農村時,可以通過“房屋劵”到“房屋銀行”購回或者重新選擇房屋或宅基地。通過“房屋劵”制,可以盤活農村房地產,為農民工在城市購房提供支持, 也為農民工回農村生活提供可能。[32]
⒌大力提升農民工自身素質。當前,我國農民工群體的文化素質不高,進城后就業(yè)競爭力弱,影響其在城市立足。 因此, 必須提高農民工的職業(yè)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強其就業(yè)競爭力,提高收入,以此改善住房條件。一方面,政府要根據企業(yè)用工需求和農民工培訓愿意,組織并開展多種類、多形式的培訓,完善農民工就業(yè)信息服務,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就業(yè)信息,增強農民工自身能力。另一方面,農民工要增強維權意識,要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要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在企業(yè)組織內也可以建立農民工工會,集中力量維護自身權益。[33]
盡管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農民工的生活水平,但從總體上說,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住房困難依舊困擾著很多農民工。 目前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需求尚有較大的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工住房問題的有效解決。筆者認為,未來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目前, 對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個別城市的定量分析和邏輯推演的定性分析為主。 全國性的定量分析很少, 定性分析也主要是采用從現(xiàn)狀——成因——解決問題的研究范式。 研究陷入了要么定性、要么定量的單向技術線路窠臼,制約了研究結論的信度與效度。在定量研究提出假設、闡釋問題的因果關系、 揭示問題呈現(xiàn)的規(guī)律的過程中運用定性研究方法,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在進行定性分析時,定量分析的資料也具有較強的解釋功能。 未來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的研究要注重這兩種研究方法的穿插使用、相互結合,從而實現(xiàn)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融合。同時,農民工住房問題也要由個案分析擴展到總體分析, 要特別注意從個案實證分析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研究結論,實現(xiàn)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有機結合。
目前,學者們從經濟學、社會學、行政學等多元視角對農民工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但這些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思維和整體觀念, 研究得出的結論往往呈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tài)。 農民工住房問題原本就是一個涉及面極廣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要摒除“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碎片化思維方式,在協(xié)調與整合的系統(tǒng)思維中探索治理的新路徑。 只有以一種整體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謀劃, 才能使農民工住房問題的研究思路更系統(tǒng)、設計更周全、方法更科學。
在國務院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使用了 “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所謂“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他們占農民工總數(shù)的60%,大約有1億之多。新生代農民工以“三高一低”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職業(yè)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外出打工的目的已與父輩的“賺錢型”完全不同?;谶@些特點, 他們面臨著更嚴重的城鄉(xiāng)雙重邊緣化的危險。[34]但目前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對于這一新興群體的關注較少,因而需要加大追蹤研究力度。
目前, 學界對于解決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的思路多集中在政策層面, 基本一致的觀點是將城市農民工的住房問題納入到城鎮(zhèn)居民的住房保障體系中。 但在保障體系構成、 政策執(zhí)行和保障方式等方面提出的具體措施較少,建議的可操作性不足。同時,學者們認為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應以政府為主體, 企業(yè)和住房市場為輔助,但對于具體的責任劃分、職責界定、實施措施并沒有明確的界定, 理論研究仍然停留在學術探討的層面。因此,未來的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要更多地關注政策建議的可操作性, 要更貼近我國各地的實際。
[1]陸強.安居才能樂業(yè)——“農民工”的城鎮(zhèn)住房問題探討[J].四川建筑,2003,(01):1-4.
[2]張子珩.中國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5,(02):16-21.
[3]農民工城市貧困項目課題組.農民工生活狀況、工資水平及公共服務:對北京、廣州、南京、蘭州的調查[J].改革,2008,(07):84-98.
[4]黃乾.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五城市調查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04):21-27.
[5]黃卓寧.農民工住房來源及住房水平的實證研究[J].珠江經濟,2007,(09):59-73.
[6][18][19][27]張智.各地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調查與研究[J].城鄉(xiāng)建設,2010,(04):66-67.
[7]陳春,馮長春.農民工住房狀況與留城意愿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01):145-149.
[8]丁富軍,呂萍.轉型時期的農民工住房問題:一種政策過程的視角[J].公共管理學報,2010,(01):58-66,125-126.
[9]王凱,侯愛敏,翟青.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綜述[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01):118.
[10]郝俊英,張煜浛.城市農民工住房問題分析[J].中國房地產,2009,(01):73.
[11][12][13]張道航.城市農民工住房現(xiàn)狀及其解決路徑[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05):86-87.
[14]農民工住房問題[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2010-09-01.
[15]陳仙平.農民工公寓的發(fā)展現(xiàn)狀[J].上海房地,2010,(07):31.
[16]“一元錢” 解決大問題農民工從工棚到公寓[EB/OL]http:/ /www.022net.com,2012-01-04.
[17] 全國最大廉租公寓 每平方租金僅8角——四方區(qū)康居公寓[EB/OL].http:/ /www.fc0633.com.2012-01-04.張智.各地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調查與研究[J].城鄉(xiāng)建設,2010,(04):66-67.
[20]世界銀行.變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發(fā)展報告)[R].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1][23]張國勝,王征.農民工市民化的城市住房研究:基于國別經驗的比較[J].中國軟科學,2007,(12):39-46.
[22]張江濤.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4]呂萍,周滔.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認識與對策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8,(03):110-114.
[25]金三林.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框架[J].中國房地產金融.2010,(03):8.
[26][30]魏燕娜.農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探析 [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05):55-58.
[28] 葉紅. 云南省農民工住房問題初探 [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04):126-128.
[29]張協(xié)奎、袁紅葉.城市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研究——以南寧市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1-5.
[31]賀小燕.福建省農民工居住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理論探索,2010,(11):271-272.
[32]毛勝勇.“房屋劵”制: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另一種思路[J].中華建設,2011,(18):40-41.
[33] 黃亞林. 農民工住房問題的制約因素及解決路徑 [J]. 當代經濟,2011,(01):33.
[34]走進新生代農民工[EB/OL].http:/ /www.doc88.com.201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