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翁
世理,世界上的道理,多指世事、世情、世故、世道等內(nèi)容。世理詩,其中暗示著做人的道理,它是哲理詩中的一部分。
哲理乃“關(guān)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79年商務印書館)。哲理詩,是蘊含哲理的詩詞,“旨在達理,詩中寓理是其本質(zhì)特征”(張滌云《略論中國哲理詩的特點》)。它展示哲理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形象描寫,把道理歸納成簡明的詩句,形成精練的哲理警句。二是把道理隱含在所寫的事物之中,讓讀者領悟。例如朱熹有首《春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一首老幼皆知久傳不衰的名詩,不僅寫出了春天的美景,還含有哲理:一朵鮮花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這句名言不僅指春天,還可引申到別的事物,寓意深刻。
清代沈德潛在《清詩別裁·凡例》中說:“詩不能離理,然貴有理趣,不直下理語?!迸_灣學者王福民說:“哲人所發(fā)出的是哲理,哲理之中有天籟;詩人發(fā)出的是天籟,天籟之中有哲理?!鄙虻聺撜J為說理詩要有理趣,不能直下理語。王福民認為哲理出于天籟,天籟含有哲理。“天籟”本指自然界的聲音,這里泛指自然事物,意思是哲理應藏在自然事物之中。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即意在言外,猶弦外之音。黑格爾在《美學》第二卷中說:“詩人是用形象來思考,它不證明真理,卻顯示真理?!睎|西方的哲人都認為,說理詩不必把道理直說出來,而應隱含在所描寫的事物之中,讓讀者去仔細揣摩,深刻領悟其文外之旨。這樣才有理趣。
許多詠物詩都不直下理語,而是把道理隱藏在詠物之中。宋代王溥詩《詠牡丹》:“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繭柔解葉絲??靶δ档と缍反?,不成一事又空枝?!贝嗽娪昧藢Ρ确椒ǎ簵椈m然很小,并不艷麗,可是它能結(jié)成果實。桑葉雖然不艷麗,沒有大名聲,卻能養(yǎng)蠶吐絲做衣制被惠賜人間。牡丹花很大,很艷麗,都稱百花之王,卻既不能結(jié)果,也不能制衣被,只留下一個空枝。表面上寫花,實際上是告誡世人,不要學牡丹,只做表面文章,艷麗好看。要學棗花、桑葉不圖虛榮,給人民帶來實在的利益。此為世理詩,暗示了做人的道理。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白云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碑敶R一駿《詠水》:“平平淡淡自清明,遇岡逢山繞道行。不與他人爭上下,低頭入海作濤聲?!边@兩詩通過泉和水的形象描寫,告訴人們都要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員(哪怕地位再高對人類貢獻再大),不同他人爭利益,遇到名利繞道走。不聲不響低著頭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些做人的道理沒有直白出來要人們怎樣做,而是通過對泉和水的形象特點描寫,把道理隱于其中。
再看宋代朱淑貞《黃花》:“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jié)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詩指有的花常改變顏色,由白到紅,再由紅到藍。而菊花自始至終保持一種顏色,哪怕到冷秋也仍然如此。它寧可抱在枝頭上老死,也不像山中的樹葉那樣秋風一吹紛紛落下地來。我們做人也應該和菊花一樣,堅貞不屈自始至終。元代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蹦返耐獗聿⒉幻?,顏色不好看,沒有大紅大綠吸引他人的目光。但是她有濃郁的清香,而且傳播得很遠很遠,直滿乾坤。這就告訴我們辦事不要弄花架子,要講究實際效果,持久效果。做人要有過硬的本領和良好的品德,要有一身正氣。作者王冕自己是這么做的,告訴讀者也要這樣做。正如徐增在《而庵詩話》中所說的那樣:“人高則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一字不可掩飾,見其詩如見其人。”
詠物詩中寓理有不同的方法,上面四首詠物詩是從正面講的要怎樣做。還有從反面講的,告訴人們不能那樣做。當代梁寶琦的詩《蜘蛛》:“千絲萬縷腹中抽,橫接縱聯(lián)有大謀。全仗層層關(guān)系網(wǎng),一方墻角作王侯?!贝嗽娮プ≈┲肷盍曅浴扒Ыz萬縷”“橫接縱聯(lián)”“關(guān)系網(wǎng)”“作王侯”的形象描寫,揭露了社會上有些人像蜘蛛那樣橫結(jié)縱聯(lián)拉關(guān)系網(wǎng),搞不正之風,為非作歹,當墻角王,當土皇帝。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腐朽作風,應當掃除。
好的詠物詩,不僅要生動地描繪出所詠之物自身的形象美,讓讀者賞心悅目,又要有語言流暢、節(jié)奏和諧、聲音鏗鏘的音樂美,讓人心曠神怡。還要有擲地有聲,蘊含深刻、教化難忘的理趣美,從而讓人們從中領悟、警醒,學會做人的道理,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