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康 韓 雷 王福亮 李軍輝
中南大學現(xiàn)代復雜裝備設計與極端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沙,410083
引線鍵合是當前最重要的微電子封裝技術[1]。目前,90%以上的芯片均采用引線鍵合技術進行封裝。引線鍵合就是用非常細的線把芯片與引線框架(或基板)連接起來[2]。當前,芯片功能不斷增強,引線越來越多,而體積卻變得越來越小,焊盤在整個芯片中所占的面積比不斷上升,實現(xiàn)更小間距的鍵合就是要縮小焊盤的間距,即要求更細的金線、更小的金屬球(FAB)和鍵合球(bonded ball),這可能造成鍵合質(zhì)量問題,如第一鍵合點處鍵合強度的下降。焊盤間距縮小,金球偏斜,尤其是出現(xiàn)的高爾夫球(golf_ball)現(xiàn)象,可能導致相鄰鍵合球相接處的電路短路。因此金球的大小和形狀不僅僅影響第一焊點的質(zhì)量,而且影響低弧度線環(huán)形成的可行性[3]。為此有必要設置合適的參數(shù)以形成大小及形狀一致的金球。
文獻[4]研究了FAB形狀與金線直徑和FAB尺寸的關系;文獻[5]的研究表明,電子打火(electronic flame-off,EFO)的電流和時間是FAB形成的兩個最重要因素;文獻[6]的研究表明,銅線打火時,打火桿與銅線間的復雜電場可能是形成高爾夫球現(xiàn)象的原因。但是這都是針對球形成后的研究,卻沒有對球形成的整個過程即打火過程的研究。本實驗用高速攝像系統(tǒng)記錄尾絲熔化成球的全過程,有規(guī)律地改變打火參數(shù),分析不同參數(shù)條件下,球心與尾絲中心線的偏距,分析得到高爾夫球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1.1.1 打火設備
以Kulicke&soffa公司的8028S型全自動金絲球焊線機為打火成球設備。實驗只對一焊打火成球過程進行研究,故只設置打火參數(shù),其他參數(shù)與打火過程無關,球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球參數(shù)設置
實驗選用2mm×4mm的疊成芯片,金絲直徑為25.4μm(1mil)。實驗中,打火桿位于尾絲左側,其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打火桿與劈刀的位置關系圖
1.1.2 圖像采集設備
使用Photron公司的FASTCAM SA1.1型的高速攝像系統(tǒng)記錄打火成球的全過程。在該實驗中拍攝速率為20 000幀/s,圖片大小為512pixel×512pixel,整個記錄過程持續(xù)1s。由于打火時間極短,約為1ms,100張圖像就可覆含尾絲熔化成球的全過程,故只保存大約100張。圖1中,尾絲直徑約為27pixel,為了方便計算,以下計算尺寸、偏距以pixel為單位。
實驗用自動鍵合機中的打火電壓信號來觸發(fā)高速攝像采集系統(tǒng)。打火電壓約為-0.4V,小于高速攝像采集系統(tǒng)觸發(fā)電平3.7V。為此使用OP37芯片設計反向放大10倍的電路,將打火電壓信號接到電路中,用輸出電壓信號觸發(fā)高速攝像機記錄采集打火過程,從而實現(xiàn)了打火與采集圖像的同步,獲得了打火熔化成球過程的圖像資料。OP37芯片的傳輸延遲時間為納米級,對于約為1ms的打火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選擇150W的鹵素燈,通過光纖傳輸,對尾絲打背光,拍攝到清晰的尾絲熔化成球過程的序列圖像。
通過高速攝像系統(tǒng)在不同預設電流和預設球直徑條件下,采集到尾絲熔化成球的全部過程。圖2所示為預設打火電流為30mA,預設球直徑為50.8μm(2.0mil)條件下尾絲熔化成球的過程,其中,預設球直徑為預先在自動鍵合機上設置的球直徑。對所得到的圖像進行濾波處理、二值化后,提取出尾絲和球的邊界點,其效果如圖3a所示,虛線以上的點稱之為外點;虛線以下的點稱之為內(nèi)點,從邊界點中提取出內(nèi)點,而后運用最小二乘法對內(nèi)點進行圓擬合,可以精確得到球的半徑和球心坐標,如圖3b所示。
圖2 尾絲熔化成球過程圖
同時也對未熔化前的尾絲進行圖像處理,得到尾絲中心線與焊球球心位置,由此算得球心與尾絲中心線的偏距,如圖4所示。從圖4可看出,形成的球明顯偏離尾絲中心線,這時認為偏差過大,已形成高爾夫球現(xiàn)象,影響引線鍵合質(zhì)量,經(jīng)計算,二者偏距約為3.2pixel,故定義當球心與尾絲中心線的距離超過3pixel時,形成高爾夫球現(xiàn)象。
圖3 焊球邊界點及其擬合圓圖
圖4 偏心距圖
實驗中保持其他打火參數(shù)不變,預設打火電流范圍為10~60mA,預設球直徑范圍為40.64~71.12μm(1.6 ~2.8mil)。在相同參數(shù)條件下,實驗重復20次。利用MATLAB處理圖像,得到最終成球的直徑、圓心坐標及其與尾絲中心線的偏差。圖5、圖6所示分別為預設直徑為50.8μm(2.0mil)和60.96μm(2.4mil)時,不同的預設打火電流條件下,最終得到的球直徑真實值。當預設打火電流較小(10mA)時,球直徑的真實值比預設值小;預設打火電流在20~60mA間,球徑真實值與預設球直徑較為接近,其偏差可以忽略,具體情況如圖5、圖6所示。
圖5 預設球直徑為50.8μm時,球的真實直徑
圖6 預設球直徑為60.96μm時,球的真實直徑
預設球直徑為50.8μm,打火電流為10mA情況下球心與尾絲中心的偏差要比20~50mA預設打火電流條件下的大一些,但相差不大,約為0.3pixel。20~50mA預設打火電流條件下,球心偏差相差無幾。出現(xiàn)這種的原因可能是,10mA預設打火電流條件下形成的球直徑真實值與預設值相比偏小。在較大電流條件(60mA)下,形成的球心與尾絲偏距較大,達2.5pixel左右,且偏心標準差也較大,如圖7所示。由此說明在大打火電流條件下形成的球不平穩(wěn),易形成高爾夫球現(xiàn)象,嚴重影響引線鍵合的質(zhì)量,對整個芯片封裝造成破壞。圖7、圖8中,正數(shù)表示球心偏向于尾絲中心線的左側,負數(shù)表示球心偏向于尾絲中心線的右側。如圖7所示,球心基本上都偏向于尾絲左側,這可能是由打火桿位于尾絲的左側所造成的。
圖7 預設球直徑為50.8μm時,球心與尾絲中心的偏距圖
圖8 預設球直徑為60.96μm時,球心與尾絲中心的偏距圖
預設球直徑為 50.8μm,預設打火電流在10~50mA范圍內(nèi)時,球心與尾絲中心偏距約為1pixel,焊球球心基本偏向于尾絲中心線左側,偏距標準差也較為穩(wěn)定。但當預設打火電流改為60mA時,偏左偏右的球都大量存在,且球心與尾絲中心線的偏距的標準差較大,如圖8所示。這說明在大電流(60mA)條件下,形成的球不穩(wěn)定,易產(chǎn)生高爾夫球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在預設球直徑較大情況下,打火電流越大,球的成長速度越快,導致最終成球的不穩(wěn)定。從圖5~圖8可以明確看出,當電流在20~50mA時,形成的球直徑與預設球直徑相近,而且球心偏差小,球心偏差標準差也較小,在這段范圍內(nèi),所形成的球較為穩(wěn)定;在60mA打火電流條件下,形成的球很不穩(wěn)定,極易出現(xiàn)高爾夫球現(xiàn)象。因此高爾夫球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個原因是大的打火電流。
當預設打火電流為30mA時,球直徑的真實值與預設值基本一致。有規(guī)律改變預設球直徑,得到球心偏差的平均值及其標準差,如圖9所示。從圖9明顯可以看出,當預設球直徑較小(40.64μm(1.6mil))時,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球心偏斜較大,大于 2pixel;預設球徑在45.72~71.12μm(1.8~2.8mil)范圍內(nèi)時,球徑偏斜較小,約為1pixel。故較小的預設球直徑也是產(chǎn)生大的球心偏斜的一個原因,此時也易產(chǎn)生高爾夫球現(xiàn)象,影響引線鍵合質(zhì)量。
圖9 30m A打火電流條件下,不同的預設球直徑時球心偏差
(1)焊球的真實直徑值,除與預設球直徑參數(shù)相關外,還與預設打火電流有關。當預設打火電流較小(10mA)時,球直徑的實際值達不到球直徑的預設值;在20~60mA預設打火電流下,實際值與預設值相差無幾。
(2)影響球心位置的因素有預設球半徑和預設打火電流。當預設球直徑較小40.64μm時,相對于較大的預設球直徑(50.8μm、60.96μm),球心與尾絲中心線的偏距偏大,在該條件下產(chǎn)生高爾夫球現(xiàn)象的幾率要大;當預設打火電流為20、30、40、50mA時,形成的球直徑值與預設球直徑值相近;當預設打火電流增大至60mA時,球心與尾絲中心線的距離極不穩(wěn)定。預設球直徑為50.8μm時,球心基本偏向于尾絲左側;預設球直徑為60.96μm時,出現(xiàn)許多左右偏斜的球,所得偏距也較大,這種情況下,易產(chǎn)生高爾夫球。
[1]Wang Fuliang,Li Junhui,Han Lei,et al.Effect of Ultrasonic Power on Wedge Bonding Strength and Interface Microstructure[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English Edition),2007,17(3):606-611.
[2]Chiu SS,Chan H LW,Or SW,et al.Effect of Electrode Pattern on the Outputs of Piezosensors for Wire Bonding Process Control[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3,99(2):121-126.
[3]Levine L,Osborne M,Clabber H,et al.Improving Intermetallic Reliability in Ultra-fine Pitch Wire Bonding[C]//Advanced Packaging Technologies Seminar,SEMITechnology Symposium.Singapore,2004:1-5.
[4]Hong Sung - Jae,Cho Jong - Soo,Moon Jeong - Tak,et al.The Behavior of FAB(Free Air Ball)and HAZ(Heat Affected Zone)in Fine Gold Wire[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Packaging.Jeju Island,Korea,2001:52-55.
[5]Chen Jau - Liang,Lin Yeh - Chao.A New Approach in Free Air Ball Form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Analysis[J].IEEE Transfer on Electronic Packaging Manufacturing,2000,23(2):116-122.
[6]Uno T.Enhancing Bondability with Coated Copper Bonding Wire[J].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2011,51(1):88-96.